嶗山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華山 恆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當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終南山 閤皂山
齊雲山 嶗山 龍虎山 廬山
羅浮山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輔唐山、鰲山,位於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東部。主峰名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00餘米。嶗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巨石巍峨,群峰峭拔,既雄曠泓浩,又不失綺麗俊秀。因此古人說:「泰山雖雲高,不及東海嶗。」

嶗山歷來被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遠在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三千,赴瀛洲三島,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即從距此不遠的「徐福島」而登程入海。漢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到嶗山「祀神人於交門宮」。漢唐以來,屢有道士真人來嶗山棲居修行,宋代有道士樂正子長、劉若拙、甄棲真等隱居嶗山。其時嶗山已建有大批宮觀,著名的有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

元代是嶗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道士先後來此山修道。最著者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丘處機。元代嶗山又增建了迎真觀、華樓宮等宮觀。明清時期,嶗山道教續有發展,相繼有張三丰、徐復陽、李守真等道士入山修道。明代道士孫玄清自幼在嶗山出家,後創立法派金山派,亦稱嶗山派。

嶗山道教在最盛時,曾擁有9宮、8觀、72庵。保存至今者主要有太清宮、上清宮、太平宮、華樓宮、明霞洞等。

嶗山植被良好,花木繁多,雨量適度,氣候怡人,為避暑勝地。來到嶗山,聽海濤,觀日出,遊宮觀,訪高人,定會收獲不淺。

主要宮觀

太清宮

亦稱下宮,位於嶗山東南部下宮灣畔。共分三個獨立院落: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前院內有兩棵幹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據說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丰從海島上移植於此。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香玉》篇裡所描寫的香玉和絳雪,就是院中的一棵紅牡丹和白耐冬的化身。中間的院落是三清殿,西院是三皇殿。

上清宮

上清宮坐落在太清宮西北。有前後二處庭院和偏院,前殿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祀三官和七真。

太平宮

太平宮位於仰口灣畔的上苑山麓。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近年修整時,又重塑了一些神像。

華樓宮

華樓宮位於嶗頂西北。有老君殿、玉皇殿、關帝殿各三間。

明霞洞

明霞洞在上清宮北約三里的玄武峰近山巔處。主要建築為斗母宮。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97至200頁。
  2. 顧軍、朱耀庭:《長生久視的勝境:古代仙山道觀》(瀋陽: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42至45頁。
  3. 《中國道教》編輯部編:《洞天勝境》(北京:中國道教協會,1987年),第80至81頁。
  4. 戴國斌:《嶗山道教與太清宮》,載《中國道教》1988年第1期,第23至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