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華山 恆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當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終南山 閤皂山
齊雲山 嶗山 龍虎山 廬山
羅浮山

茅山是我國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發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道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相傳西漢景帝時就有修煉之士來山隱居,距今已有二千多千的歷史。唐宋時期,據《茅山志》記載,茅山有三宮五觀七十茅庵,殿宇房屋三千多間,道士數千人;明清茅山道教逐漸走向衰弱;1949年後,茅山三宮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並為民治病,後於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從西晉起,茅山逐漸成為江東道教聖地。西晉時,女冠魏華存修道茅山,後被尊為茅山宗開山太師。東晉許謐與楊羲曾在茅山合造《上清經》。齊梁之際,陶弘景創建茅山上清道團,並與弟子相繼在茅山構築了一批道館,如華陽館、朱陽館等。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期。有大批道士來此山修道,相繼嗣法為茅山宗宗師。著名者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此一時期,茅山的重要道觀有太平觀、崇元觀和紫陽觀,皆為唐太宗敕建。宋元時期,茅山仍然高道輩出,其嗣法宗師從二十代成延昭到四十五代劉大彬,相繼受到朝廷尊禮。這一時期,茅山建有大批宮觀。後世所稱「三宮五觀」均建成於此時。三宮為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明清時期,茅山道教仍然香火隆盛。太平天國時,茅山宮觀遭到兵燹。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宮和元符宮,並建成了直達大茅峰的盤山公路。

主要宮觀

1949年後,茅山三宮五觀的道士聯合起來,破除門戶觀念,統一稱為「茅山道院」。目前主要道教場所有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乾元觀。

九霄萬福宮

因其位於茅山主峰大茅峰頂,故簡稱頂宮。萬福宮共有四進殿宇,依山而建,層層而上。第一進為靈官殿,第二進為藏經樓,第三進為九霄宮的主體建築太元寶殿,殿內供奉三茅真君聖像,第四進為升表台和二聖殿。九霄宮陳列室裡陳列有珍貴的茅山「鎮山四寶」 ── 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均為宋代珍品。

元符萬寧宮

位於積金峰山麓,原為茅山道教藏印之處,因此簡稱「印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據傳宋哲宗在位時,其母孟氏誤吞銀針,危在旦夕,御醫束手無策。茅山宗第25代宗師劉混康聞詔進京,畫符讓太后吞服,太后服後嘔吐,針隨符出。哲宗龍顏大悅,下令重建劉混康所居道觀,賜名元符宮,並賜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四寶。

隨著茅山古建築的修復和道教活動的復興,停止了多年的茅山香期廟會又重新活躍起來。茅山的香期廟會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日至來春的三月十八日,長達三個月之久,內容豐富多彩,既為信徒提供了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的勝地。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69至172頁。
  2. 黎遇航、袁志鴻:《茅山道教今昔》,載《中國道教》1987年第4期,第28至32頁。
  3. 顧軍、朱耀庭:《長生久視的勝境:古代仙山道觀》(瀋陽: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2至65頁。
  4. 《中國道教》編輯部編:《洞天勝境》(北京:中國道教協會,1987年),第82至85頁。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