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齋醮科儀
修持
早晚功課 煉氣
雲遊參訪 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符籙法術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儀式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壇場設置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道冠服飾
法器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雲鐺
麈尾 鐃鈸
壇場執事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神誕慶典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磬是道教宮觀和科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

由來

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說文》稱,「磬,樂石也」。中國古代禮儀均須擊磬。《初學記》引《五經要義》云:「磬,立秋之樂也」。《周禮》的《春官》稱,「磬師掌教擊磬」孟子稱「金聲玉振」,形容奏樂時以鐘始,以磬終。早期道教儀禮比較簡單,並無擊磬的記載。魏晉南北朝以後,道教宮觀和科儀中開始用磬配合鐘行儀,形成鐘磬交鳴的莊嚴場面。《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稱,磬有六種質地,「一者玉,二者金,三者銀,四者銅,五者鐵,六者石。或兩角、四角,或九角、無角,若狀若鉤,並題所識,永為供養。凡鐘磬,皆須作虛懸之」。今道教宮觀和儀壇上,已經用缽盂狀銅質磬代替矩形懸掛用石玉質磬,並且有體積較小的碗狀銅磬,稱碗磬;還有附在木柄頂端的,可以持之以行走的手磬,或稱引磬。

作用

道教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作用有二。一是為了感動神靈,溝通人神;二是為了警戒人眾,「節度威儀,容止所要」。《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云,「治舍左前台上,有懸鐘磬,依時鳴之,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神」。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稱,「壇場將肅,鐘磬交鳴。韻奏鈞天,仿彿神游於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類於玄都」。王契真的《上清靈寶大法》也稱,「鐘之形,上圓而勢俯,其聲清遠,其頂蟠龍,其從金鐘,曰陽。磬之形,下圓而勢仰,其聲重濁,其座虎伏,其從磬,曰陰」。因此鐘磬和鳴,猶陰陽交和,能召十方陽德之靈,能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宋元以後,道教對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時間和程式,還有許多規定。南宋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六稱:科儀中「欲令群官整肅,儀軌森然」,必須先鳴擊磬,等眾人齊聚後才升壇。今道教壇場多用缽盂狀銅磬,已很少見到矩形石磬。

參考資料

  1. 《周禮》
  2.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3. 《上清靈寶大法》
  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5. 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見《道藏》第3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