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齋醮科儀
修持
早晚功課 煉氣
雲遊參訪 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符籙法術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儀式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壇場設置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道冠服飾
法器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雲鐺
麈尾 鐃鈸
壇場執事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神誕慶典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道教素來參與治病的實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治療方法:在早期道教的傳播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手段,是以符水為民眾治病,病愈者便算信道,收為徒眾。與符水治病的同時,很多道教徒出於以識藥性、知保健養生之方為尋找長生不老之方的初步手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認為能替人治病是一種陰功,積累陰功才能得授仙道,所以刻苦鑽研醫術。在他們中間,出現了不少名醫,有的還是對一定時代的中國醫學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比如東漢末的華佗,晉的葛洪,齊梁時的陶宏景,唐代的孫思邈,都是一代高道,又是一代名醫,其有關的方法、理論,都豐富了祖國醫學,在醫學史上產生了長期的影響。道教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往往以宗教與科學相混雜,以對鬼神的信仰來解釋疾病,又對具體病症作相當深刻的觀察與描述,至於治的具體措施,也常常是辨症施治,藥物、氣功和符咒並用。這裡從法術的角度介紹其治病方法,著重說符咒和施法儀式的一面。

符咒和禁氣治病起源於古代的祝由科,在道教中獲得擴張、發展,形成龐大的體系。以咒術治病並不是道教的發明,而是從中國古代的祝由術繼承而來的。不過,道教在長期的治病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的針對具體病症的符、咒,以及相關的運用它們方法。只要翻一下《素靈真符》、《符咒全書》之類,便對道門對疾病分類之細,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治病過程中,道士除施予符咒的同時,往往夾雜著發放外氣,幫人導引按摩。宋初釋文瀅《玉壺清話》記載說:「白鹿洞道士許筠,世傳許旌陽之族,能持《混胎丈人攝魔還精符》按摩起居,以濟人疾。」他行的是按摩術,但又用符,顯然是二者的結合。原來,古代的氣禁之術,是通過邊念咒,邊布氣,---布氣時要用一定的手勢,就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過的掐訣,以期引起外物的變化,包括治病痛驅邪氣。道教吸收了這種做法,而且充分發揮了本身長於煉氣,內氣充盈的特長,大大地發展了禁氣治病的方法。《晉書.方伎傳》記述一個叫幸靈的方士用氣功為人治病的故事,說呂猗的母親得病癱瘓了十多年,請幸靈來治療,幸靈離呂母幾步,瞑目坐著靜靜地不出聲。過了一會兒,說:「請扶夫人起來坐。」呂猗說:「夫人得病已經十年了,豈可以突然讓她坐起來?」幸靈說:「姑且扶扶看。」於是由兩個人將她夾持著站了起來。再過了一會兒,夾扶的人離開,她便能走路了。這就是用布氣的方法治病。宋代的蘇東坡曾經在《東坡志林》一書中說:「學道養氣的人,在自身氣充足之餘,能將氣給別人。京城附近道士李若之就能這樣做,叫做布氣。我二兒子蘇迨自小虛弱多病。李若之和他對坐著為他布氣,迨覺得腹中如同初升的太陽照著,溫溫的。」[1]同書又記述說:歐陽修有足病,症狀稍有點奇怪,醫生們沒法子治好,道士徐問真教他汲引氣血,從腳後跟引至頭頂心,照他的話做,病便好了。這是比較典型的以氣功為人治病。不過經常的情況,則是道士在以符咒給人的同時,配合以布氣等法。

道士對某些傳染病的傳播方式及隔離措施有相當正確的認識。比如道士知道肺結核(古代稱屍注、屍瘵)具有頑固的傳染性,指出,它的傳播方式常有食傳(通過與病人共同進餐或吃病人剩下的食品而被傳染),衣傳(穿病人衣服,用其被褥等被傳染),以及屋傳(病人尤其是病死者的所住房空關多年後,仍有傳染性,不知道的人住進去仍會得病)。同時他們也已正確地指出,這種病的病因是像「血片似的」「小蟲」--現在知道它們是結核菌。所以在行法時,除用符水為病人禳解外還將病人用過的衣物燒去,將病人吃過的食品等扔入河中,以杜絕傳染。

註釋

  1. 學道養氣者,至足之餘,能以氣與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謂之布氣。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對坐為布氣,迨聞腹中如初日所照,溫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