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齋醮科儀
修持
早晚功課 煉氣
雲遊參訪 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符籙法術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儀式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壇場設置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道冠服飾
法器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雲鐺
麈尾 鐃鈸
壇場執事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神誕慶典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在道士施行法術的過程中,通常都要借用符籙的神秘功能。一般說來,道教中只有授過符籙者才有資格擔任主持法術活動的法師。法術離不開符籙,也離不開咒、訣、步罡等方法。所以要討論法術,就先從符籙談起。道教傳下來的符書皆字形曲折,似圖似文,主要用以召劾鬼神,厭鎮外邪。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1]。它們是入道的憑信,也是道士役使籙上神吏、施行法術的權力象徵。《道教義樞》言:「第二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以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如符契。」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七〈符字〉指出「一切萬法,莫不以精炁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者也。以道之精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又卷四十五引《秘要訣法》稱:「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道法會元》卷一《道法樞紐》又云:「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苟不至,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此外,《清微元降大法》也說符是天地之真信,《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則說符是合天地之正氣。符的功能和用途很多,如《三洞神符記》說神符的功能一可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求仙致真,二可主召天宿星宮、正天分度、保國寧民,三可敕命水帝、制召龍鳥。符是道士道術的核心。所以《雲笈七籤》卷四十五有云:「術之秘者,唯符與氣、藥也。」[2]符與神藥、氣法為道術基本要素。

符的起源

符是一種被認為能夠召致鬼神、厭鎮精魅的奇特文書。它文字曲折難辨,似書,又似圖,在道法中被大量應用。道符是從哪裡來的?道書上說,它本身是天上雲氣自然結成,「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別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3]。以後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將它傳授至人間。近代蒙文通先生認為符文曲折,起於西南少數民族文字,其說雖另闢蹊徑,但尚值得商榷。符書本來源於先民的文字崇拜。《後漢書.方術傳》中〈解奴辜傳集解〉引惠棟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古時倉頡創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裡哭泣。高誘注說:鬼恐怕被文書所管制,所以夜裡哭泣。」[4]可知某些特殊的文書可以壓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時代,官方文書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強制的權威,受其影響,在一般人頭腦中加強了對文字的崇拜。從現有的文獻看,道符形成於東漢,它是將凡間的權利象徵搬至鬼神世界的結果。道符之造作蓋模仿秦漢時的符傳,主要由中原文字變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的憑信。起初蓋刻竹為之,後來常用金、玉、銅等製作,朝廷、將帥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為憑信。執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將領須得聽從其傳達的命令。將人間的符搬到神鬼世界,於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現。首先做這件事的當是民間的巫師,戰國的巫師已經使用符,稱為禹符[5]漢代的巫師在墓門解除一類活動中,更經常地使用符。這類符,宜稱作巫符,它們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巫符,書在漢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稱墓門解注,解除,解逐,係解除(得罪神明的)過失祛逐鬼氣的巫術。在出土的解注瓶上,發現有咒語及符文。他們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漢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圖,以及據說為收鬼、縛鬼之物。據王充《論衡》一書的記載,從事解除的正是巫師。早期的道派大抵脫胎於巫術,保留有濃重的巫氣,所以,原來由巫師主持的墓門解除一類的活動,成為早期道教的道術之一。釋道安《二教論》譏笑「三張之鬼法」中有「左道餘氣,墓門解除」一項。早期的民間道派繼承了民間的巫術並且加以發展,成為系統的人為宗教的組成部分,巫符也便轉變成了道符,並且發展出了成卷連篇的符書。《太平經複文》、《靈寶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於東漢的符書。其中《太平經複文》符字皆以多個通行漢字重迭而成,繼承巫符的跡象更為明顯。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書能夠有連貫的文句表達一定的宗教內容,比起散漫於民間的巫師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現出自發的民間巫術向人為的、有系統理論的宗教形態過渡的軌跡。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見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隸字拼合、變形而成外,又借用篆體和蟲書鳥跡的古文,而且後者漸成主流。這種變動,在東漢末即已開始,其主要代表為古靈寶經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體,《天仙金母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在篆字下注出音讀,但按之字書,與響應音讀的篆字不同,應當是造作者依據篆字筆意自創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則是篆體、古文和類似《太平經複文》的重疊字(如九個「天」、九個「道」字分三層重疊)三種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稱做「天篆雲書」。又稱「雲篆」,因為在道士的觀念中,此類符書原來是秘於上天的,故稱天篆;同時又說係雲氣自然結成,天上的神仙也不過是加以摹寫,然後再傳入人間,故稱「雲書」、「雲篆」,其字體多仿篆體及蟲書鳥跡的古文,為突出「雲書」的特徵,筆畫故作曲折盤紆如雲氣繚繞之象。「天篆雲書」的觀念被道教內部普遍接受後,即使畫複文式的符,也儘量使之筆畫紐曲,於是這點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徵。

東漢以後,新的道符問世越來越多。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中著錄大符五十六種,合五百餘卷。以後新出的道派也常創造自己的符和符書,與籙一起常為道派傳承的憑信。

符的結構

道符構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厭勝物,另外一些符還有神像,但以文字為主體:由於道符的主幹是漢字和漢字的變形,所以按其原初狀態說是可以讀的。

陸修靜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讀之,若解讀符字者可以籙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6]他並舉了一幅《都匠符》為例說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構成的,只是作符時重疊一遍罷了。從這五字來看,形態都比通常字體略有變化,尤其是「明」字,以四個日字合成,與通常寫法不同。而且這種變化帶有一定隨意性,四個日字的「明」字,亦可由兩個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構成的茅山《鎮心符》(宋代元符年間皇帝所賜)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構形尚是比較簡單的,其他文字變形厲害的符,就更難解讀了。據葛洪說,「昔吳世有介象者,能讀符文,知誤之與否。有人試取治百病雜符及諸壓劾符,去其簽題以示象,皆一一據名之。其有誤者,便為人定之,自是以來,莫有能知者也。」[7]東漢多數道符尚比較質樸,精於此道的人尚能解讀,但像《靈寶五符》那種似璽印,似蟲書,勾心鬥角,屈曲盤紆的符,除了畫符者親口密授,恐怕就再難讀出字音了。

專門供畫符用的文字稱為符字,符字與符都有音讀,稱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圖、神像、厭勝物等構成符,知道這些成份的含義,就可以明白符的結構:從上面的介紹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為主的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規則相互配合而成的。簡單的符只由一個或幾個簡單的符字構成,複雜的符則有多個甚至於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極難讀懂。因為不僅構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內部師師秘授,外人難得而窺,而且諸種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難理出頭緒。比如前面曾經提到過的《靈寶五符》又稱五方靈寶符命,便難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間的結構方式。

還有不少符,就其形象而言,只見層層塗抹,墨汁淋漓,有時形成一個大墨團,有時變成神靈的剪影,其結構常令人覺得神妙莫測,無從索解。其實它們也是可以解讀或剖析的。只是對他們的解剖,必須追蹤其書寫過程,而不能僅在其已成的圖形前殫思竭慮而已。

這些惟見墨圖莫辯結構的符,在宋代之後雷法諸道派中流傳甚多,特錄取雷法中的《欻火大神符》以見一斑。

欻火大神,全稱為「九天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鄧天君」,名燮,字伯溫,為雷部主帥,形象十分猙獰威猛,此符聚形後顯然就是這種形象的剪影。

The prompt fire talisman of the great spirits.gif

符的右側為該符的散形(畫符時畫其中每一局部--多數是每一筆,稱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構成符的整體,稱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應的書符咒。照書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別的象徵意義,建構起來就是一篇讚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滅災的檄文。

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開眼則火光萬丈,照耀天地邪鬼滅絕。天圓地方,六律九章,八卦。[8]東方蠻霄使者疾速起。(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掃蕩九州,應有不順,縳下五嶽,急急如律令!雷火燒滅,鬼懼神愁。右扇崑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獄,天星墜落。拖天拽地,手擎火雲;飛索六合,流電太空,龍見自縛,鬼神滅蹤。火車萬丈,焂爾駕來。丙丁熒惑,焚鬼滅災。急急疾!

將這段文字每一筆下的書符咒聯起來讀,就會明顯地瞭解這一點。而畫符的每一筆,正是某一咒語的特別符號。但在左側的合形中,這些構成部份已經混然一體,不復可辨別。

綜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維,仿照中國文字學的「六書」原理,取現成的或自創的文字(符字)配以厭勝物、星圖、神像等構成的。簡單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種或少數幾種配合而成,賦義較為單純,複雜的符由許多種成分經多項步驟繪就,故賦義十分豐富,實際上是凝聚了長篇語言的告示、檄文。自然這些構成符的成分,以及相關的觀念只流傳於造符者及得其傳承者的狹小圈子裡,局外人無法窺其奧秘,自然也無從索解了。

符廣泛地用於道法和齋醮科儀的各個環節,凡建壇、召將、上章、立獄、驅邪、破幽、水火煉度等,都要用符。同時,道士又常用符水為人治病、鎮妖、驅邪,所以符在民間多有流傳。道符也融匯到民眾的歲時風俗中,譬如端午貼天師符、掛護身符袋的習俗即遍及全國不少地區。

構成與功能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被用作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教理論認為籙由自然之氣結成,由神人傳授。《正一修真略儀》云:「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9]之章,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籙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籙以檢劾三界官屬,御運元元;統握群品,鑑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覺靈圖,推定陽九百六天元劫數。又當詔令天地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女,列職主事,驅策給侍之數目。浩劫無窮,太上十方至真眾聖,皆互稟師資,結盟受授,從俗登真,永保生道。」[10]故得其籙者,方能召喚籙上神吏兵將護衛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籙者也是一種約束,故云:「籙者,戒籙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後登真。」[11]

道籙的主體是神名及相應符、圖、神像等,但各種道籙總是以入道者閤的盟誓開頭,成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籙中有一種《八威召龍籙》,首段文辭即是盟誓:

維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縣某宮觀受某法籙某岳真人姓名。恭詣上清大洞法師某君門下,拜受上清回車畢道玉清秘籙、大洞真經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違誓約,甘受實考,以身謝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這種格式在其他道籙中都差不多。「恭詣上清大洞法師」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該派宗壇或道首名號,如正一籙中常稱「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所設誓約則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籙中應守道戒和應具道行記載稍詳。

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正一、靈寶、上清、神宵、清微、淨明等法籙,以作入道憑信和道階標誌。以籙作為傳承憑信和施法依據的道派世稱符籙派,各符籙道派的籙一般分為若干種,每一種籙在施行法術中具體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綱五斗籙》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籙》以行考召鬼神之術。同時,法籙又是與道階相對應的,如正一法籙原有二十四階,神宵法籙有七階。唐代道教從正一法籙,經三皇法籙、靈寶法籙依次遞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籙,總計一百二十階,最為完備。元以後,神宵、清微等法籙漸併入龍虎山正一派,元、明時代又由龍虎山大真人總領茅山(上清)、閤皂山(靈寶)和龍虎山(正一)三山符籙,符籙派遂以正一道為代表,正一法籙也增至三十六種。迄今為止,法籙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動的大事,授籙時須舉行重大儀式,受籙後的道士方有做法師的資格。

註釋

  1. 《隋書.經籍志》。
  2. 《雲笈七籤》卷四五。
  3. 《三洞神符記》。
  4. 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經》云: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誘注云: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
  5. 參看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乙本。
  6. 《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捲上。
  7. 《抱朴子.內篇.遐覽》。
  8. 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視作寓有宇宙數理。
  9. 一種符字,筆畫曲折每成龍形。
  10. 《正一修正略儀》
  11. 《正一修正略儀》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