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期與廟會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齋醮科儀
修持
早晚功課 煉氣
雲遊參訪 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符籙法術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儀式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壇場設置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道冠服飾
法器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雲鐺
麈尾 鐃鈸
壇場執事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神誕慶典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道教的大宮觀,乃至於著名的洞天福地,一般每年都有燒香集中的高峰期,稱為香期,也常有固定的祭祀、慶典等活動,稱為廟會。

香期

香期和廟會都以廟和廟中供奉的主要神靈為中心。道教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不少在本教內部以及民間都有重大影響的宮觀、名山,有的還是某一教派的宗壇所在,所以在教內外都有極大的號召力。這些名山宮觀中所供奉的神,能夠吸引附近乃至於千里以外的信眾、香客前來進香,尤其是其神仙的生日等重大節日,以廟為中心,以敬奉該宮觀的神仙、祖師等為主要內容,形成規模宏大的祭祀、慶祝活動。所以這些廟會常常有不同的名稱。有時為突出其進香的內容,稱為香會;為突出其報答神佑、採取大規模民間文藝演出的特點,稱為賽會、過會、出會。同時,由於廟會、香期是當地人流量最為集中的時期,也帶來了或者繁榮了食品、住宿、轎馬租賃等的商機;各地農村民眾平時很少往來,香期廟會期間則成了物資交流的好機會。這樣,廟會的活動是綜合性的民俗大會,但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對神仙的信仰、祭祀之上的。

比如,茅山上清派宗壇所在地,其地所祀神仙則以三茅真君為主。傳說漢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道成昇天,即為三茅真君,在江蘇一帶崇信者甚多,影響及於安徽、上海、浙江等地。正月開始為茅山香期,上山進香者絡繹不絕,三月達到高潮。據民國時期胡朴安主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介紹,是時:

燒香者無間遠近,趨之若鶩。各鄉合數村結為一會,以小木龕為佛(按:應作神或仙,但民間經常仙佛不分),龕高約一尺五六寸,廣約一尺餘,製作屋宇形,雕刻精細,鏤金錯彩,中坐五七寸高神像,龕前伸小木一,二人負之於肩,隨者執鑼鼓鐃鈸,『鏜鏜』於後。亦間有旗傘者,游行傳街市。正月望(十五日)前,每日均有數起。每人身負黃色布囊,上書『朝山進香』。

這種形式當然不限於茅山,像武當山玄天上帝香、妙峰山進泰山碧霞元君香(因為她原居於泰山頂上,民間崇信者稱泰山老奶奶或頂上娘娘,故進香又稱朝頂)、舊時蘇州穹窿山供玉皇大帝等,都有各自的香期。相對於香期,廟會的舉行時間更為集中,一般固定在某一神仙的生日或在此前後的數天,其喜慶氣息也較濃。

廟會

廟會的慶典,往往以祭神為中心,形成民間娛樂、風味食品、貿易交流等綜合性的活動。廟會,通常以廟為中心,也擴大至於廟周圍地區。是時,廟中例行隆重的慶典範儀式,各信眾也常來觀光,或者參與其中,出資做功德。這種情形很早就已開始。比如,太上老君的聖誕唐宋時就極受重視,認老君為始祖玄元皇帝的唐朝不用說了,在南宋時,都城杭州,「天慶觀遞年設老君誕會,燃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來無數。」[1]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各道觀也例行設醮祭祀玉帝,周圍信眾多往拈香。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誕辰舉辦東嶽會,四月十四日呂洞賓生日江蘇地區舉辦神仙會,等等,都是以廟中醮儀為中心,而伴隨著大量的其它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

廟會中的民俗活動,大多以消災祈祥為主。

江西逍遙山萬壽宮,是許真君道場,該地傳說,許真君當年鎮蛟之后,在萬壽宮前種下一棵柏樹,並預言「柏枝委地,吾當復興」,意思是如果柏枝碰至地面,蛟龍會再度為害,他只能重來收妖。民眾怕柏枝委地引來蛟怪再發洪水為災,所以每年八月,都要舉辦剪柏會,將柏枝剪短。

茅山香期,人們上山進香,通常上山者又都盛行在頂宮進三茅表、在印宮加蓋九老仙都君印。云如此則可以祈祥辟邪。又常帶「一柱香」和「黃丹籮」回家。一柱香乃「回香(鄉)得福」之意;黃丹籮一共有二十九隻,形似竹籃,約鵝蛋大小,其中一隻代表祖師的丹爐,其餘代表二十八宿。這些物件的含義都有似於吉祥物。

北京每年都舉辦白雲觀廟會,屆時民眾進入廟中都要摸一摸觀中三個猴子雕像,相傳可以去掉晦氣;又常在窩風橋邊「打金錢眼」(以小錢扔懸掛著的大金錢眼,穿過者為有福)。去北京郊區的妙峰山進香的,常帶一朵小紅花回來,稱為「帶福還家」。

香港車公廟廟會,民眾常帶回一只紙糊的小風車,讓它迎風轉動,意為「轉運」。

上武當山進香的到了金頂下側,常要在放在小殿內的一座小銅室(實為元代所建的武當山金頂即玄帝殿)與殿壁的狹窄夾縫中穿過,一邊穿行,站在一旁的一人一邊問:「轉過來了嗎?」轉者答:「轉過來了。」認為這意味著轉去惡運,轉來好運。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文藝活動

在廟會中,人們常舉辦各類娛神又娛人的民間文藝活動,有時也請專業的戲班來演酬神戲。比如,北京有所謂過會的習俗,就是在各廟會期間,演出各類曲藝、雜耍等。富敦崇《燕京歲時記》:

過會者,乃京師游手扮作開路,中幡,杠箱,官兒,五虎棍,跨花鼓鋱,高蹺秧歌,什不閑,耍壇子,耍獅子之類。

這裡說的,都是北京地區流行的雜耍之類。由於廟會的群眾參與性很強,這些娛樂活動有專業性的,多數仍是各社區或各行業自發形成的,更由於集中於一時一地舉行,可以相互比較,所以帶有很強的競技性。這又促進了民間藝人及一般的參與者,提高藝術質量。所以在凡有一定影響的廟會,往往成了民間文藝、雜技等等的大展示。屆時,爭奇鬥妍,觀者如堵,成為名符其實的娛樂盛會。

香期廟會的地域性

香期、廟會有地域性特點。各地都有一些有影響的廟會。香期廟會都是集中於某一地域,或者其中的某一廟宇、宮觀,首先去參與的多為同一地方的民眾。其名聲大,神仙的影響所及,也可達數百里乃至於千里之外。不過總的來說,香期和廟會都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點。因為它們一般與當地居民的祈祥消災活動粘在一起,而民眾又總按照自己地方上的傳統來組織、操辦此類活動,不能不將當地的文化因素融合進去。本來,中國人有舉辦「社會」的傳統。就是在某一地域的人們,出於共同祭祀社神即今土地神的需要,結為一定的祭祀組織,共同集資,共同祭祀,也共同扮演各類民間文藝,以歡娛神明。它是中國各地域民眾建立經常聯繫的重要機會,所以近代有人用「社會」一辭指稱人類全部聯繫的總和。後世的廟會,實即社會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各地方的民眾都重視廟會,定期地也是依照傳統的方式精心操辦。

道教的宮觀廟宇,幾乎遍布於神州大地,所以幾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廟會,有的甚至於十分頻繁。比如上海市奉賢縣舊時有廟會五十多個,所祀的神靈有觀音、地藏、呂祖、關公、海龍王、城隍、蛇神、劉猛將、施相公等,多數是道教神仙以及由民間信仰歸併入道教系統的神靈。北京的白雲觀廟會,山西后土聖母廟的廟會,蘇州玄妙觀廟會,各地的關帝廟會,海峽兩岸的天后媽祖廟會,陝西耀縣的藥王山(藥王孫思邈的故鄉)廟會,等等,都是在當地甚或至於在全國有影響的廟會。

  1. 吳自牧《夢粱錄》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