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13日 (四) 12:38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華山 恆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當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終南山 閤皂山
齊雲山 嶗山 龍虎山 廬山
羅浮山

嵩山又名嵩高山,為五嶽中的中嶽。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道教稱嵩山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嵩山道跡甚多,最早有周靈王太子晉,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東有浮丘峰,西有子晉峰。漢之張陵,魏之左慈,晉之鮑靚,相繼入嵩山修道。至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七載,感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師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曾隱於嵩山。宋元時,又有道士許昌齡、賀蘭棲真、喬志高等入住嵩山。明清以後,嵩山道教漸趨式微。

北魏時,嵩山已建嵩嶽廟。隋唐時,先後建有嵩陽觀、隆唐觀、太一觀等宮觀。宋元間,又增建紫虛觀、天封觀、承天宮、長春庵等宮觀。明清以後,除中嶽廟屢經重修外,其他宮觀大都傾圮。

中嶽廟位於太室南麓黃蓋峰下。原稱「太室祠」,創建於秦代。現在的建築為清代乾隆時重修,佔地達十餘萬平方米。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中天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宮、御書樓,共有十一進。廟的東路和西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宮和龍王殿等單獨構成的小院落。

中嶽廟的正殿為中嶽大殿,又名峻極殿。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殿內正中神龕內為高五米的中嶽大帝塑像,兩旁為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

中嶽廟內的名勝、文物眾多。崇聖門後的東亭為古神庫亭,神庫四周站立著四個神態威武、高達2.5米以上的巨大鐵人。據說,這四個鐵人就是宋代抗擊金兵的四位道人。在化三門後的四角亭內,有北魏所刻《中嶽嵩高靈廟碑》,字體介於隸楷之間,筆力沉靜古拙,風格高渾雄大,是研究魏體書法的珍貴文物。在峻極門北的走廊內有著名的《五嶽真形圖碑》。

嵩山南麓,尚有中嶽行宮數個,現存之黃蓋亭,即為其中之一。登臨亭台,中嶽廟全景盡收眼底,更見其道院的幽美、清靜,風光宜人。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63至166頁。
  2. 《中國道教》編輯部編:《洞天勝境》(北京:中國道教協會,1987年),第125至129頁。
  3. 耿直:《氣勢雄偉的中嶽廟》,載《中國道教》1993年第4期,第36至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