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21行: 第21行:
  
 
[[Category:洞天福地]][[Category:河南]]
 
[[Category:洞天福地]][[Category:河南]]
 +
[[en:Mt. Song]]

2009年6月18日 (四) 10:02的版本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阁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
罗浮山

嵩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道教称嵩山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嵩山道迹甚多,最早有周灵王太子晋,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东有浮丘峰,西有子晋峰。汉之张陵,魏之左慈,晋之鲍靓,相继入嵩山修道。至北魏,道士寇谦之隐居嵩山七载,感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师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均曾隐于嵩山。宋元时,又有道士许昌龄、贺兰栖真、乔志高等入住嵩山。明清以后,嵩山道教渐趋式微。

北魏时,嵩山已建嵩岳庙。隋唐时,先后建有嵩阳观、隆唐观、太一观等宫观。宋元间,又增建紫虚观、天封观、承天宫、长春庵等宫观。明清以后,除中岳庙屡经重修外,其他宫观大都倾圮。

中岳庙位于太室南麓黄盖峰下。原称“太室祠”,创建于秦代。现在的建筑为清代乾隆时重修,占地达十馀万平方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中天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宫、御书楼,共有十一进。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宫和龙王殿等单独构成的小院落。

中岳庙的正殿为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殿内正中神龛内为高五米的中岳大帝塑像,两旁为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

中岳庙内的名胜、文物众多。崇圣门后的东亭为古神库亭,神库四周站立著四个神态威武、高达2.5米以上的巨大铁人。据说,这四个铁人就是宋代抗击金兵的四位道人。在化三门后的四角亭内,有北魏所刻《中岳嵩高灵庙碑》,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笔力沉静古拙,风格高浑雄大,是研究魏体书法的珍贵文物。在峻极门北的走廊内有著名的《五岳真形图碑》。

嵩山南麓,尚有中岳行宫数个,现存之黄盖亭,即为其中之一。登临亭台,中岳庙全景尽收眼底,更见其道院的幽美、清静,风光宜人。

参考资料

  1.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63至166页。
  2. 《中国道教》编辑部编:《洞天胜境》(北京:中国道教协会,1987年),第125至129页。
  3. 耿直:《气势雄伟的中岳庙》,载《中国道教》1993年第4期,第36至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