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2行: 第2行:
 
 嵩山又名嵩高山,為五嶽中的中嶽。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道教稱嵩山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嵩山又名嵩高山,為五嶽中的中嶽。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道教稱嵩山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嵩山道跡甚多,最早有周靈王太子晉,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東有浮丘峰,西有子晉峰。漢之張陵,魏之左慈,晉之鮑靚,相繼入嵩山修道。至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七載,感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師[[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曾隱於嵩山。宋元時,又有道士許昌齡、賀蘭棲真、喬志高等入住嵩山。明清以後,嵩山道教漸趨式微。
+
 嵩山道跡甚多,最早有周靈王太子晉,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東有浮丘峰,西有子晉峰。漢之張陵,魏之左慈,晉之鮑靚,相繼入嵩山修道。至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七載,感[[ 太上老君]] 親臨嵩山,授以天師之位,賜以《[[ 雲中音誦新科之戒]] 》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師[[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曾隱於嵩山。宋元時,又有道士許昌齡、賀蘭棲真、喬志高等入住嵩山。明清以後,嵩山道教漸趨式微。
  
 
 北魏時,嵩山已建嵩嶽廟。隋唐時,先後建有嵩陽觀、隆唐觀、太一觀等宮觀。宋元間,又增建紫虛觀、天封觀、承天宮、長春庵等宮觀。明清以後,除中嶽廟屢經重修外,其他宮觀大都傾圮。
 
 北魏時,嵩山已建嵩嶽廟。隋唐時,先後建有嵩陽觀、隆唐觀、太一觀等宮觀。宋元間,又增建紫虛觀、天封觀、承天宮、長春庵等宮觀。明清以後,除中嶽廟屢經重修外,其他宮觀大都傾圮。
第15行: 第15行:
  
 
==名號與敕封==
 
==名號與敕封==
 嵩山神的封號。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 · 周語》稱禹之父鯀為「崇伯鯀」,「崇高」之名蓋緣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言:「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封禪嵩山,並令嵩山腳下三百餘戶人家設置一個崇高縣,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讓他們專門祭祀中嶽神靈。崇高就是嵩高,因古時候祟、嵩相通。崇高縣就是今天登封的前身。武則天在掌權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來嵩山封禪。如684年,武則天獨掌大權後,立即赴中嶽嵩山封禪。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改嵩山為神岳,封嵩山神為「天中王」。695年,武則天在嵩山峻極峰築「登封壇」。第二年,即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則天在「登封壇」上,封「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奉嵩山為五嶽之首,並親往嵩山封禪、封嶽神。接著,武則天下詔令改年號為「萬歲登封」。為了紀念這一系列的盛大典禮,武則天把嵩陽縣改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表示「登嵩封嶽大功告成」之意。
+
 嵩山神的封號。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 周語》稱禹之父鯀為「崇伯鯀」,「崇高」之名蓋緣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言:「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封禪嵩山,並令嵩山腳下三百餘戶人家設置一個崇高縣,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讓他們專門祭祀中嶽神靈。崇高就是嵩高,因古時候祟、嵩相通。崇高縣就是今天登封的前身。武則天在掌權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來嵩山封禪。如684年,武則天獨掌大權後,立即赴中嶽嵩山封禪。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改嵩山為神岳,封嵩山神為「天中王」。695年,武則天在嵩山峻極峰築「登封壇」。第二年,即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則天在「登封壇」上,封「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奉嵩山為五嶽之首,並親往嵩山封禪、封嶽神。接著,武則天下詔令改年號為「萬歲登封」。為了紀念這一系列的盛大典禮,武則天把嵩陽縣改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表示「登嵩封嶽大功告成」之意。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2015年12月12日 (六) 14:11的最新版本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阁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
罗浮山

嵩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道教称嵩山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嵩山道迹甚多,最早有周灵王太子晋,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东有浮丘峰,西有子晋峰。汉之张陵,魏之左慈,晋之鲍靓,相继入嵩山修道。至北魏,道士寇谦之隐居嵩山七载,感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师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均曾隐于嵩山。宋元时,又有道士许昌龄、贺兰栖真、乔志高等入住嵩山。明清以后,嵩山道教渐趋式微。

北魏时,嵩山已建嵩岳庙。隋唐时,先后建有嵩阳观、隆唐观、太一观等宫观。宋元间,又增建紫虚观、天封观、承天宫、长春庵等宫观。明清以后,除中岳庙屡经重修外,其他宫观大都倾圮。

中岳庙位于太室南麓黄盖峰下。原称“太室祠”,创建于秦代。现在的建筑为清代乾隆时重修,占地达十馀万平方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中天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宫、御书楼,共有十一进。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宫和龙王殿等单独构成的小院落。

中岳庙的正殿为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殿内正中神龛内为高五米的中岳大帝塑像,两旁为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

中岳庙内的名胜、文物众多。崇圣门后的东亭为古神库亭,神库四周站立著四个神态威武、高达2.5米以上的巨大铁人。据说,这四个铁人就是宋代抗击金兵的四位道人。在化三门后的四角亭内,有北魏所刻《中岳嵩高灵庙碑》,字体介于隶楷之间,笔力沉静古拙,风格高浑雄大,是研究魏体书法的珍贵文物。在峻极门北的走廊内有著名的《五岳真形图碑》。

嵩山南麓,尚有中岳行宫数个,现存之黄盖亭,即为其中之一。登临亭台,中岳庙全景尽收眼底,更见其道院的幽美、清静,风光宜人。

名号与敕封

嵩山神的封号。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崇伯鲧”,“崇高”之名盖缘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言:“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西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嵩山,并令嵩山脚下三百馀户人家设置一个崇高县,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让他们专门祭祀中岳神灵。崇高就是嵩高,因古时候祟、嵩相通。崇高县就是今天登封的前身。武则天在掌权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来嵩山封禅。如684年,武则天独掌大权后,立即赴中岳嵩山封禅。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695年,武则天在嵩山峻极峰筑“登封坛”。第二年,即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在“登封坛”上,封“神岳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奉嵩山为五岳之首,并亲往嵩山封禅、封岳神。接著,武则天下诏令改年号为“万岁登封”。为了纪念这一系列的盛大典礼,武则天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表示“登嵩封岳大功告成”之意。

参考资料

  1.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63至166页。
  2. 《中国道教》编辑部编:《洞天胜境》(北京:中国道教协会,1987年),第125至129页。
  3. 耿直:《气势雄伟的中岳庙》,载《中国道教》1993年第4期,第36至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