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丹詩詞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文學
道教詩詞
道詩 道詞
道教散文
道教小說
道教戲曲
其他
楹聯 掌故 童謠

煉丹詩詞是以金丹修煉法門與活動為反映對象的詩詞作品。

金丹修煉,肇始於先秦時期的方士。根據《史記》等古籍記載,相傳在黃帝時期已經有金丹修煉的初始活動。據說,黃帝鑄鼎於荊山而煉丹砂,丹成而天龍來迎。《歸藏》則說,後羿之時,其妻竊取丹藥服用,飄飄然升上月宮。儘管這些故事僅是傳說,但也說明中國金丹學具有悠久的歷史。道教創始之初,即有金丹修煉活動,相傳張天師入蜀之前即在江西的龍虎山修煉大丹,丹成而龍虎現。漢代以來,煉丹成為道教的一項重要活動。從魏伯陽到狐剛子,從葛洪陶弘景,許多道人將相當大的精力投入於煉丹活動中。道教傳統金丹學分外丹學與內丹學。外丹是水銀丹砂之類礦物石為原料燒煉而成的;內丹則是以外丹為借鑑通過「燒煉」體內精氣而成。

在長期的活動過程中,道門中人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寫下了許多金丹學著作。此類著作,文體多樣,有散文,也有詩詞。煉丹詩詞是道教金丹學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體裁上看,道教煉丹詩詞,可分為煉丹詩和煉丹詞。就一部具體的作品而言,作者或者採取一種體裁,或者多種體裁並用;在詩詞體式方面也是如此。作者或者用詩體,或者用詞體,或者詩詞並用。相傳出於陰真君之手的早期煉丹著作《太清金液神丹經文》使用的是「七言詩」體裁,後人在此基礎上加以演繹發揮,遂成《太清金液神丹經》。東漢末,魏伯陽所作《周易參同契》出於多層次表達的需要,使用了詩、賦、散文等體裁來表述煉丹法門與功效。唐代以後,隨著外丹學逐漸衰落和內丹學興起,表徵內丹法門與境界的各種煉丹詩遂紛紛問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張伯端的《悟真篇》。該書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為主體,輔之以「西江月」詞,通過意象的鍛鑄與組合,建構了一個內丹修煉的美妙世界,也蘊含著精闢的內丹修持方法。張伯端的後學們也相繼創作內丹詩詞,如石泰的《還源篇》、薛式的《復命篇》、《丹髓歌》、陳楠的《翠虛篇》也都是在道門之中頗有影響的煉丹詩詞。至於一些崇尚道教的文人雅士也往往熱衷於內丹境界詩詞的創作,像北宋黃裳所作《煙波行》詞以煙波中的行船為象徵,暗示忘機對景的九鼎內丹功法的妙用。

道教煉丹詩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不是以直接方式來表達意義,而是運用象徵等修持手法來暗示煉丹原理,通過烘托氣氛,創造煉丹的藝術境界。從某種角度說,道教煉丹詩詞的意象就是煉丹法門的符號,這些符號通過組合與變型,蘊聚了煉丹藝術的特殊能量,如果能夠反復地念誦,這本身也能夠達到一種身心純化的功效,從而步入內丹殿堂。這就是許多煉丹詩詞為甚麼告誡人們念誦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