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無為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義
老子對道的創造性運用
道的主要內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的主要含義
體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內涵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宇宙論
宇宙論
開天闢地
道教宇宙演化論的形成
天地開闢的過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極與陰陽
太極與陰陽

無極與太極
無極
太極和太極圖
陰陽五行(1)
陰陽五行(2)
社會理想
社會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淨無為
濟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勸善行善
勸善行善
廣積陰功
因果秘義
行善準則
修善方法

與太平理想一致,道教在社會措施和施政行政時,主張清靜無為。

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的思想最初得到強調是在老子的學說中。老子認為,靜能夠勝過躁動。因為道的本性是居於靜的一面的。萬物的運動紛紜複雜,但最後都要回到它們的老根,回到老根,便叫做靜。靜,便叫做復歸到它的本命,復歸到本命,便處於恆常的狀態。了解了恆常的狀態便是高明,如果不了解恆常,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1]因此他要求深深地守住虛靜,去觀察萬物運動的循環。[2]

由此可知,清靜是道的本性,作為體察大道運行的方法,人也就必須做到虛靜,內心清靜,自然合於大道,掌握了道等於取得了理身治國的根本,便可以做天下的楷模,所以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與道一致,因此道教提倡「真思志道,學知清靜。」人要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不可以處於躁動,而要經常追求清靜。[3]

無欲才能清靜

怎麼樣才能清呢?老子認為主要在於做到清心寡欲。正一盟威道的領袖根據老子的思想,提出:「道是永遠沒有欲念的,喜歡清靜,所以能使天地常處於正常的情形。」清靜與無欲相聯繫,所以《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著重討論的,正是從無欲著手,尋思清靜身心的途徑。指出:「人的元神本來好清靜,但心卻會干擾它;人心本來也是好靜的,而欲念卻牽引它。經常能夠排遣欲念,那麼心自然寧靜,心澄清了,元神自然清朗。」[4]牽纏人心的欲念,範圍很廣,一般泛稱為六欲,指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感官引起的欲望,以及由意識引起的欲望。人們受到外界的誘導,往往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道教將之概括為「三毒」,一說係陰神之毒,能害人之性;陰精之毒,能害人之命;陰氣之毒,能伐人臟腑。一說是指三尸之毒,三尸是居住在人身中的三種惡神,上尸使人好華飾,中尸使人好貪,嗜滋味,下尸使人好淫欲和嫉妒。這三者,基本上是人心中的不良心理狀態,不清除勢必干擾心性的正常素質和正常活動,所以必須排除。《清靜經》講的清靜,主要是對修道者說的,要求很高,但一般來說,這種清靜的主張是社會、政府的領導所必須具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統治者嗜欲太盛,因而不斷擾亂民眾的正常生產和生活,鬧得天下不得安寧的教訓。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以後,因為「亡秦者胡」的讖言,征調了大量民夫、兵士去築長城,備守邊關,又調集幾十萬人為自己造陵墓。這還不算,他又為自己尋找長生不老藥,勞民傷財地巡視全國主要是傳說出長生之藥的沿海地區。終於搞得民眾不堪負擔,他一死就爆發了農民的大起義。這一歷史教訓給漢朝很大的啟示,所以漢代前期曾一度推行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並取得了成功。

無為的精義

與清靜相聯繫,道教提倡無為。道教說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指施政行事要順乎自然,不要胡亂妄為,憑主觀意願行事。老子常說「無為的妙用」,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5],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說的無為,主要指對民眾的生活、生產活動,以及萬物的生長化育,不要多加干涉。民眾原有其純樸之性,各種社會活動本有自身的規律,少加或不加干涉,使之循著自然的法則去運行化育,那麼社會和自然界便井然有序,沒有衝突。所以老子說:「我做到無為,民眾自然得到教化,我好清靜,民眾自然會歸於正確的方向;我不加干涉,民眾自然能富裕;我沒有嗜欲,那麼民眾自然純樸。」[6]

清簡政務

清靜無為的具體表現,最重要的是清簡政務,盡可能減少政治措施對社會、對民眾的擾動。老子有一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那樣小心翼翼,不要經常翻動它 ── 若是經常翻動,小魚兒豈不碎爛?歷代的道家、道教都遵循清靜無為的原則,一旦有推行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總是在施政行事中加以體現。漢朝初年,受暴秦煩苛的政治的折騰,加上多年戰爭,社會凋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宰相曹參先是向著名的道家學者蓋公學習,當政之後,大力推行清靜無為的政策,行政務為清簡。以後在漢文帝時進一步完善這一政策,採取輕賦薄徭、與民休息的方針,結果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的財力也有很大充實,幾十年實行下來,國庫裡的錢不斷積累,甚至連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東漢末年,正一盟威道一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也清簡刑政和賦稅。對犯法的,原諒他三次,再加懲罰。行刑的辦法也很輕簡,一般是依照其罪大小,讓他修路,以及向神坦白罪過,祈求原諒。經濟上,則入道者或請法師治病,只交納五斗米。這些清簡的政治措施,受到民眾的歡迎,在全國處於戰亂的環境中,也給了民眾休養生息的機會。總之,清靜無為的思想是道教政治思想的重要主張,是行政施政的基本政策。

註釋

  1.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2. 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復。
  3. 老子想爾注》:「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
  4. 夫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5. 《老子》三十七章
  6.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