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盟威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東漢順帝時(126至144年),沛人張陵於蜀中創立正一盟威道(俗稱五斗米道)。據《三國志.張魯傳》、《後漢書.劉焉傳》等史書記載:張陵於順帝時入蜀,學道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中,造作符書,向百姓傳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當時被官方稱為「米賊」。五斗米道的創立與當時西南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有一定關係。近人向達以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聯系前秦氐族苻堅、後秦羌族姚萇篤信三官的事實,認為張陵入蜀鶴鳴山所學之道是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而緣飾以《老子》。近人蒙文通也認為:天師道原為西南少數民族宗教。漢末西南民族向北遷徙,氐人等民族北入漢中及漢水上游,五斗米道亦於此時傳入漢中。五斗米道的創立既有燕齊濱海地域神仙文化的內容,也有西南少數民族的巫教成分。古代中國的部落都信仰巫鬼,而以氐羌苗等巫風最盛,《山海經》中對此有較多的記載。張陵在西南少數民族環境中學道傳教,難免不受少數民族原始巫鬼教的影響,吸收其中某些內容,以便更多地招徠少數民族人的信仰。另一方面,張陵又對原始巫鬼教進行了改造,與燕齊神仙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具有新特色的五斗米道。張陵將其道傳給兒子張衡,張衡又傳其子張魯。他們祖孫三人被後世道教呼為「三張」,稱張陵為天師,張衡為嗣師,張魯為系師,即所謂「三師」。張陵創道的事跡歷史記載很少,張衡僅是提及,事跡較詳的是張修和張魯。《三國志.張魯傳》注引魚豢《典略》說:「光和(178至184年)中,漢中有張修,為五斗米道。」

教病人叩頭思過,飲符水,加施靜室,使病人在室中思過。又讓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持《老子》五千文,入道者都修習,號為奸令。又有鬼吏為病人請禱,方法是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天地水三官手書,病人出米五斗,故鬼吏又號稱五斗米師。一般百姓,「競共事之」。後來張魯到漢中,襲殺張修,因百姓信行張修之道,便在其基礎上加以增飾。教入道者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又教道民自隱,有小錯的修路百步則罪惡除去。又按照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張魯自號師君,初來修學道者叫鬼卒,學道較久而虔誠者叫祭酒,各領道眾,多的叫治頭大祭酒。張魯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據巴漢近三十年,民夷便樂,至建安二十年(215年)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以後隨著晉的統一,它又向東南沿海傳播,從而遍及全國。大書法家王羲之父子,也曾加入五斗米道。

參考資料

  1. 《三國志.張魯傳》。
  2. 《後漢書.劉焉傳》。
  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卷,第二章第三節。
  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4至41頁。
  5.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22至29頁及第37至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