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秘義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義
老子對道的創造性運用
道的主要內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的主要含義
體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內涵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宇宙論
宇宙論
開天闢地
道教宇宙演化論的形成
天地開闢的過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極與陰陽
太極與陰陽

無極與太極
無極
太極和太極圖
陰陽五行(1)
陰陽五行(2)
社會理想
社會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淨無為
濟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勸善行善
勸善行善
廣積陰功
因果秘義
行善準則
修善方法

道教提倡行善,並不認為它們僅僅是對別人的施捨,僅僅是自己的支出,相反,認為行善的結果不僅利人,同時也利己,因為其中包含著自己人格的完滿,在為人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修行完滿準備了條件。這樣,才具有行善的主動性。

因果相應

因果的關係,在道教教義中,是特指人言行、思想對他的未來、對他自身所造成的影響、作用之間的關係。人的言行、思想是因,由此造成對人自身的影響是果。

因,指原因,果,指結果,這兒特指由因引起的報應。因和果,言行、思想與其報應之間,是緊相跟隨的。其中因是引起果的根子、緣由,果是對因的報應。人的言行、思想,總要造成一定的結果,受到一定報償,造了因,想不受到報應,是不可能的。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道教將因果分成出世因果和世間因果兩種。出世間,以智慧為因,以解脫為果。其果即是道果。世間因果,以善惡為因,苦樂為果。做了惡業,必定得惡報,其最終之果為苦;做下善因得善報,其最終之果為樂。一般人們討論的是世間因果。修道者則兩者都要考慮。在世間,不忘善惡果報,多行善,多積德,以求離苦得樂,並以之作為進一步修大智慧,獲大功德,得大道果的基礎。

因果隨人

種因得果,無法避免。就每人而言,種甚麼因,得甚麼果,全在於自己。人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誰也無法逃避。幹壞事,必定得惡報,做好事的必定獲善報,無法由別人所代替承擔。報應有陽報,陽報不及,還有陰報、冥報。至於每一個人,做甚麼性質的事,種甚麼性質的因,全繫於自己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因在其心。所以《道教義樞》卷三《因果義》引靈寶經說:「善惡報應,正由心耳。」同時,中國人重家族,個人的榮辱與家族的命運有密切關係。《易傳》說:積善的家族必定有剩餘的喜慶留給後代,積累著不善的家族,必定有剩餘的災殃留給後代。[1]這種情況,在《太平經》中稱為承負,即一代代積累下來的餘慶與餘殃,主要是餘殃。對此,後代子孫要趕快遷善改過,皈依大道,排除長期積累下來的「故氣」、戾氣,才能轉禍為福。

因果觀念是道教推行善道教化,勸善行善的思想基礎。

註釋

  1.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