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籙”的版本间的差异
(新页面: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 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被用...)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template:齋醮科儀}} | ||
+ | |||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 |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 | ||
第15行: | 第17行: | ||
*[[符]] | *[[符]] | ||
*[[授籙]] | *[[授籙]] | ||
+ | [[en:Registers]] | ||
+ | [[Category:符籙法術]] |
2009年6月18日 (四) 10:42的最新版本
齋醮科儀 |
修持 |
早晚功課 煉氣 雲遊參訪 齋戒 |
戒律 |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
符籙法術 |
符 籙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
儀式 |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
壇場設置 |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
道冠服飾 |
法器 |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笏 雲鐺 幡 磬 麈尾 鐘 鐃鈸 |
壇場執事 |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
神誕慶典 |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
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被用作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教理論認為籙由自然之氣結成,由神人傳授。《正一修真略儀》云:「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之章,[1]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籙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籙以檢劾三界官屬,御運元元;統握群品,鑒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覺靈圖,推定陽九百六天元劫數。又當詔令天地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女,列職主事,驅策給侍之數目。浩劫無窮,太上十方至真眾聖,皆互稟師資,結盟受授,從俗登真,永保生道。」[2]故得其籙者,方能召喚籙上神吏兵將護衛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籙者也是一種約束,故云:「籙者,戒籙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後登真。」[3]
道籙的主體是神名及相應符、圖、神像等,但各種道籙總是以入道者閤的盟誓開頭,成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籙中有一種《八威召龍籙》,首段文辭即是盟誓:
- 維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縣某宮觀受某法籙某岳真人姓名。恭詣上清大洞法師某君門下,拜受上清回車畢道玉清秘籙、大洞真經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違誓約,甘受實考,以身謝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這種格式在其他道籙中都差不多。「恭詣上清大洞法師」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該派宗壇或道首名號,如正一籙中常稱「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所設誓約則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籙中應守道戒和應具道行記載稍詳。
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正一、靈寶、上清、神宵、清微、淨明等法籙,以作入道憑信和道階標誌。以籙作為傳承憑信和施法依據的道派世稱符籙派,各符籙道派的籙一般分為若干種,每一種籙在施行法術中具體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綱五斗籙》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籙》以行考召鬼神之術。同時,法籙又是與道階相對應的,如正一法籙原有二十四階,神宵法籙有七階。唐代道教從正一法籙,經三皇法籙、靈寶法籙依次遞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籙,總計一百二十階,最為完備。元以後,神宵、清微等法籙漸並入龍虎山正一派,元、明時代又由龍虎山大真人總領茅山(上清)、閤皂山(靈寶)和龍虎山(正一)三山符籙,符籙派遂以正一道為代表,正一法籙也增至三十六種。迄今為止,法籙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動的大事,授籙時須舉行重大儀式,受籙後的道士方有做法師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