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道教人物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百科全書網站
已有5,318篇中文條目
道教百科全書網站
已有5,318篇中文條目
新聞|歷史|人物|信仰|經典|神仙|宮觀|修持|儀式|藝術|音樂|文學|研究

祖天師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後漢沛國丰縣人。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學,博採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後世稱為祖天師。

 

稚川真人葛洪

葛洪為東晉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葛玄的從孫,世稱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經常到山上砍柴來換取紙筆;成年後博通經史百家學說,尤以儒學知名於世。他性情沉靜,不好榮利,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後身經戰亂,人世沉浮,深感榮位勢利,有若春華,須臾凋落。乃棄絕世務,銳意於松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最後止於羅浮山養生修道,著述不輟,以丹鼎生涯終老。葛洪繼承和發揚了神仙理論,系統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又精曉醫學和藥物學,對道教發展有很大影響。

 

登真天師寇謙之

寇謙之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寇謙之夙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年時曾修張魯之術,後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饑。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神瑞二年,他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後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新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後人稱為「北天師道」。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簡寂先生陸修靜

陸修靜,南朝劉宋時著名道士。吳興東遷人,字元德,號簡寂。自少修習儒學,博覽強識。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長大後,好方外遊,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居雲夢山,為搜求道學,尋訪仙蹤,乃遍遊名山,聲名遠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後避太初之亂南遊,至廬山建立道觀,隱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他應詔再赴建康,明帝於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在此期間,他大開法門,深弘奧典,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光,於斯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為孫遊岳,李果之等。陸修靜針對當時的一些不利於道教發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頓措施,其中對道教經典進行整理和分類,所創造的三洞四輔十二類典籍分類體系,為歷代沿用。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從小表現出濃厚的隱逸志向。二十歲的時候,就被引為諸王侍讀,陪同王室年輕人一起讀書,做小老師。大約在三十歲前後,陶弘景拜東陽道士孫游岳為師,學習符圖、經法和誥訣,還開始游歷名山,收集醫書。三十六歲時,陶弘景辭去了侍讀的職務,隱居到 茅山。天監元年梁武帝接位後,屢請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書信來往,史稱他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了楊羲、許謐等人傳教的史料,編成了《真誥》一書,系統闡述了上清派的歷史,成為上清派的實際的創始人,並且在茅山經營多年,開設道館,廣收門徒,開創了茅山派。針對魏晉以後道教發展變化,神系混亂的實際情況,陶弘景編定《真靈位業圖》,成為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陶弘景亦精於醫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

 

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官之途,喜方外遊。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勤學苦讀,深得潘師正賞識,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成為上清派第四代傳主。後遍遊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他與當時達官雅士陳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時人稱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甚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籙。開元十五年,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敕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令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文句,刻為石經。他逝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

 

廣成先生杜光庭

杜光庭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賓聖,號東瀛子,外州縉雲人。少習儒學,勤奮好學,博通經史。唐咸通年間,應舉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唐僖宗聞其名聲,屢召至京,封為麟德殿文章應制。後避亂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為金紫光祿太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杜光庭辭官不就,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終老。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對於道教教義、經典、教史、法術等多有研究,歸納道教科儀,生平著作極豐,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為道教的建設,傳播與發展有多方面的貢獻。

 

全真教祖王重陽

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咸陽劉蔣村人,家富,早年為儒士,金初應武舉試,作過小吏,後因感懷才不遇,辭官歸家,行為狂放,鄉人呼之為「王害風」。金正隆四年(1138年)在甘河鎮酒肆遇二仙人,傳授金丹口訣,乃棄妻子入道,在終南山南時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後東出潼關,持鐵罐沿途乞化,至山東寧海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事之,庵名「全真」。由是教乃大行。從其受教弟子甚多,凡宗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至元代全真教大行於天下。

 

昆陽真人王常月

王常月
王常月,清初著名龍門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王常月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中年時拜龍門派六世祖趙復陽為師。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辭師後,周遊諸山間。八、九年間學師二十八處,印証五十餘人。後隱居華山,刻苦修道。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師,掛單靈佑宮。次年奉旨說戒於北京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三次公開傳戒,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妙正真人婁近垣

婁近垣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人。婁近垣自幼好道,先後師事楊純一於仁濟觀,周大經於龍虎山學道,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綜符籙」道法高妙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年)婁近垣隨第55代天師張錫麟入京,奉命禮斗祈雨。其言談舉止,很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驗,封四品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雍正十一年,諭修大光明殿,賜其居住。在雍正帝的支持下,他創立正一道支派正乙派。同年八月,封其為妙正真人。乾隆繼位後,封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嶽廟。京華冠蓋,競與往返,一時身價百倍。婁近垣還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傳後世的,其著述有《南華經注》、《御選妙正真人語錄》、《重修龍虎山志》、《黃籙科儀》、《先天奏告玄科》等。

 

索引

祖天師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後漢沛國丰縣人。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學,博採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後世稱為祖天師。

 

稚川真人葛洪

葛洪為東晉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葛玄的從孫,世稱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經常到山上砍柴來換取紙筆;成年後博通經史百家學說,尤以儒學知名於世。他性情沉靜,不好榮利,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後身經戰亂,人世沉浮,深感榮位勢利,有若春華,須臾凋落。乃棄絕世務,銳意於松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最後止於羅浮山養生修道,著述不輟,以丹鼎生涯終老。葛洪繼承和發揚了神仙理論,系統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又精曉醫學和藥物學,對道教發展有很大影響。

 

登真天師寇謙之

寇謙之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謙,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寇謙之夙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年時曾修張魯之術,後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饑。繼隱嵩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神瑞二年,他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並令他清整道教,除去偽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後寇謙之親赴魏都平城獻道書於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新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後人稱為「北天師道」。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簡寂先生陸修靜

陸修靜,南朝劉宋時著名道士。吳興東遷人,字元德,號簡寂。自少修習儒學,博覽強識。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長大後,好方外遊,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居雲夢山,為搜求道學,尋訪仙蹤,乃遍遊名山,聲名遠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後避太初之亂南遊,至廬山建立道觀,隱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他應詔再赴建康,明帝於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在此期間,他大開法門,深弘奧典,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道教之光,於斯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為孫遊岳,李果之等。陸修靜針對當時的一些不利於道教發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頓措施,其中對道教經典進行整理和分類,所創造的三洞四輔十二類典籍分類體系,為歷代沿用。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從小表現出濃厚的隱逸志向。二十歲的時候,就被引為諸王侍讀,陪同王室年輕人一起讀書,做小老師。大約在三十歲前後,陶弘景拜東陽道士孫游岳為師,學習符圖、經法和誥訣,還開始游歷名山,收集醫書。三十六歲時,陶弘景辭去了侍讀的職務,隱居到 茅山。天監元年梁武帝接位後,屢請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書信來往,史稱他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了楊羲、許謐等人傳教的史料,編成了《真誥》一書,系統闡述了上清派的歷史,成為上清派的實際的創始人,並且在茅山經營多年,開設道館,廣收門徒,開創了茅山派。針對魏晉以後道教發展變化,神系混亂的實際情況,陶弘景編定《真靈位業圖》,成為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陶弘景亦精於醫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

 

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官之途,喜方外遊。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勤學苦讀,深得潘師正賞識,得受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成為上清派第四代傳主。後遍遊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他與當時達官雅士陳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時人稱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甚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籙。開元十五年,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敕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令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文句,刻為石經。他逝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

 

廣成先生杜光庭

杜光庭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賓聖,號東瀛子,外州縉雲人。少習儒學,勤奮好學,博通經史。唐咸通年間,應舉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唐僖宗聞其名聲,屢召至京,封為麟德殿文章應制。後避亂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為金紫光祿太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杜光庭辭官不就,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終老。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對於道教教義、經典、教史、法術等多有研究,歸納道教科儀,生平著作極豐,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為道教的建設,傳播與發展有多方面的貢獻。

 

全真教祖王重陽

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咸陽劉蔣村人,家富,早年為儒士,金初應武舉試,作過小吏,後因感懷才不遇,辭官歸家,行為狂放,鄉人呼之為「王害風」。金正隆四年(1138年)在甘河鎮酒肆遇二仙人,傳授金丹口訣,乃棄妻子入道,在終南山南時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後東出潼關,持鐵罐沿途乞化,至山東寧海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事之,庵名「全真」。由是教乃大行。從其受教弟子甚多,凡宗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至元代全真教大行於天下。

 

昆陽真人王常月

王常月
王常月,清初著名龍門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王常月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中年時拜龍門派六世祖趙復陽為師。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辭師後,周遊諸山間。八、九年間學師二十八處,印証五十餘人。後隱居華山,刻苦修道。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師,掛單靈佑宮。次年奉旨說戒於北京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三次公開傳戒,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妙正真人婁近垣

婁近垣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人。婁近垣自幼好道,先後師事楊純一於仁濟觀,周大經於龍虎山學道,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綜符籙」道法高妙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年)婁近垣隨第55代天師張錫麟入京,奉命禮斗祈雨。其言談舉止,很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驗,封四品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雍正十一年,諭修大光明殿,賜其居住。在雍正帝的支持下,他創立正一道支派正乙派。同年八月,封其為妙正真人。乾隆繼位後,封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嶽廟。京華冠蓋,競與往返,一時身價百倍。婁近垣還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傳後世的,其著述有《南華經注》、《御選妙正真人語錄》、《重修龍虎山志》、《黃籙科儀》、《先天奏告玄科》等。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