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杂志)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弘道》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主办的文化刊物,宗旨在于深层次地探讨、多角度地介绍、广范围地弘扬道教文化,内容既强调学术性,亦注重知识性。

栏目

该刊设立的栏目,有道教论坛、道教哲学、道教伦理、道教戒律、道教法术、道教神仙、道教人物、道教经典、道教宗派、道教养生文化、道教基础知识、道教与科学、道教与教育、道教与民俗、道教与生态环保、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与音乐美学、道教与其他宗教、道教与现代社会、海外道教、朝山访道、图书评介、会议综述等。

各期目录

第一期

  • 《弘道》季刊创刊词
  • 香港道教青松观简介

道教青松观资讯录

道教论坛

  • 卿希泰:海纳百川: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道教箴言

  • 道法自然

道教知识

  • 易小又:引言:甚么是道教
  • 澄渝:道教历史(连载一)
  • 曾召南:道教经藉(一):《抱朴子内篇

道教养生文化

  • 张云鹤:道教气功探秘:神奇的道教守一术

道医列传

  • 盖朴子:道医董奉与中医典故“虎守杏林”的由来
  • 高盖山人:道教食疗秘方荟粹(之一)
  • 萧晚:道教药膳及常见品种的烹调

劝善济世

  • 张慧:道教宫观灵验故事解读(之一)
  • 何为:《太上感应篇》解读(之一)

道教文学鉴赏

  • 道教传记:纯阳真人传鉴赏

道诗选赏

道教小说鉴赏

  • 李道人独步云门(连载一)


第二期

道教论坛

  • 龚群:道教起源历史简介
  • 李刚:人诗意般栖居在大地——道教艺术人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道教箴言

  • 清静无为

道教知识

  • 曾召南:道教教旨
  • 晋川子、申豫:道教宗派(一):茅山宗
  • 澧渝:道教历史(连载二)

道教养生文化

  • 潇湘书隐:道教内丹学问答(之一)
  • 子齐:四季养生与道教服食术

劝善济世

  • 张慧:道教宫观灵验故事解读(之二)
  • 何为:《太上感应篇》解读(之二)

道教文学鉴赏

  • 道教传记:重阳真人传鉴赏

道诗选赏

道教小说鉴赏

  • 李道人独步云门(连载二)


第三期

黄龙观开幕

道教论坛

  • 邝国强:道教信仰在世界宗教信仰中的存同求异(兼谈香港的道教信仰与发展)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有没有道教哲学

道教知识

  • 易文:道教人物(一):许逊
  • 王煜:进士、隐士兼道士施肩吾
  • 晋川子:道教宗派(二):全真道
  • 曾召南:道教经籍(二):《上清大洞真经
  • 澧渝:道教历史(连载三):北宋道教
  • 晋川子:道教的神仙观

道教养生文化

  • 鲁生:秋季养生
  • 鲁生:道在一心
  • 鲁生:粗识导引
  • 鲁生:气功浅谈
  • 闽人:房室养生中的“七损八益”
  • 盖朴子:天下第一菜与天上第一汤——彭祖药膳方集粹
  • 潇湘书隐:内丹学问(答之二)

劝善济世

  • 竹林:三泉黑水老君验
  • 竹林:杨闹儿梦老君验
  • 竹林:孙处士画天师灵验记
  • 何为:《文昌帝君阴骘文》解读(之一)
  • 一文:蚱虾翁与汪十四郎

道教文学鉴赏

  • 古朴:长春真人诗词三首赏析
  • 李道人独步云门(连载之三)

道教艺术

朝山访道

  • 又小易:蜀中道教圣迹巡礼(一)
  • 又小易:道教发源地——鹤鸣山
  • 又小易:老子隐居之处——老君山

道教科仪

  • 章宏:甚么是步罡踏斗
  • 章宏:斋醮仪式中高功法师的存想

道教箴言

  • 不仁:少私寡欲
  • 不仁:柔弱谦退


第四期

消息传真

  • 国际道联会简介

道教论坛

  • 郑晓江:《抱朴子内篇》“不死之道”探微
  • 邝国强:行政会议通过佛祖诞为香港公众假期的检讨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甚么是道教哲学

道教知识

  • 易文:道教人物(二)
  • 晋川子:道教宗派(三)
  • 曾召南:道教经籍(三)
  • 澧渝:道教历史(连载四)
  • 晋川子:一气化三清,道教尊神
  • 晋川子:神仙修炼位阶图

道教养生文化

  • 鲁生:冬季养心
  • 鲁生:心药
  • 鲁生:《内解》导引法
  • 鲁生:气法简介
  • 闽人:房中养生食疗法精选
  • 潇湘书隐:内丹学问答(之三)

劝善济世

  • 竹林:昌明县灵集观铁老君验
  • 竹林:皇甫洽事天师验
  • 竹林:蜀州天师井验
  • 何为:《文昌帝君阴骘文》解读(之二)

道教文学鉴赏

  • 古朴:《柳毅传书》(今译)

道教艺术

  • 若木:道教书家小传
  • 若木:中岳嵩高灵庙碑
  • 若木:陈抟书法墨迹
  • 若木:道教与中国画概说

朝山访道

  • 蜀中道教圣迹巡礼(二)
  • 又小易:道教第五洞天福地——青城山
  • 又小易:成都市最古最大的道观——青羊宫

道教科仪

  • 章宏:斋醮仪式中的青词
  • 章宏:全真道的传戒仪式

道教箴言

  • 不仁:少私寡欲
  • 不仁:柔弱谦退


第五期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的联系和区分是怎样的

道教知识

  • 易文:道教人物(三)
  • 曾召南:道教经籍(四)
  • 晋川子:道教神仙:元始天尊与元始大王
  • 晋川子:道教神仙:太上老君老子
  • 唐大潮:南宋金代道教(一)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龙泉:浅谈道教与科学技术
  • 袁康就:老子养生之道对道教的影响
  • 金风:调利血脉的菊花
  • 伊生:静功治疗神经衰弱
  • 罗同兵:只将食粥致神仙
  • 晓唐:自我内功按摩之一:视力保健功
  • 闲云:道教叩齿养生法
  • 袁宇扬:阴神炼鬼,阳神修仙

道教传说

  • 竹林:“天师井”故事
  • 竹林:王道珂念咒退妖
  • 竹林:荆南开元观南帝君显灵
  • 李桂红:何仙姑传说
  • 申喜萍:“一枕黄梁”话重阳
  • 曦和:道教掌故二则

学道体验

  • 申喜萍:“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读后感
  • 李小光:刹那今生
  • 石竹:长生之道不须外求
  • 玄中子:天聋地哑启示录

游山访道

道教科仪

道教书法碑刻

  • 若木:道教书家小传
  • 姜生:肥致碑:东汉道教的珍贵文物

道教文学

  • 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的“神”与“魔”

道教箴言

  • 不仁:少私寡欲
  • 不仁:柔弱谦退


第六期

彩页

  • 国际道联会成立典礼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道教哲学的特点是甚么

道教人物

  • 易文:道教人物(四)

道教神仙

  • 晋川子:玉皇大帝的来历
  • 晋川子:三官崇拜是道教首先信奉的吗?
  • 晋川子:道教的天象崇拜——日月星辰

道教经籍

  • 曾召南:道教经籍(五)

道教历史

  • 唐大潮:南宋金代道教(二)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龙泉:浅谈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

道教与民俗

  • 陈露:道教善书与民俗

麦炳基道长纪念专辑

  • 麦炳基道长行状
  • 祭文
  • 李刚:斯人羽化,风范长存
  • 叶长清:怀念麦老师
  • 袁康就:希言的麦炳基老师

道教稽古

  • 姜生:钜鹿张氏奉道考

道教科仪

道教文学

  • 绿杨:从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神仙考验情节看修道伦理

道教养生文化

  • 李养正:略论陈撄宁所倡导的“静功”
  • 袁康就:注重内在心性修炼的老子养生之道
  • 张钦:秋季食养要略

道教与人类

朝山访道


第七期

彩页

  • 朱晓辉:岭南道教黄龙观培训中心第一期学习班开幕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道教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甚么

道教知识

  • 何素:文昌信仰之演变
  • 曾召南:道教经籍(六)
  • 唐大潮:南宋金代道教(三)

道教传说

  • 野桃:八仙典故(三则)

道教科仪

道教养生文化

  • 广明:不断百思想,道气日日长
  • 安逸:闲话大枣
  • 申喜萍:道教“心身医学”浅析
  • 袁康就:从天道自然到人道养生

修道感悟

  • 金风:生活要用心去体悟
  • 张云鹤:浅谈练功者的“气”效应

劝善济世

  • 吕锡琛:道家人生智慧歌
  • 何朴:操作性道教善书──《太微仙君功过格
  • 楚广:积德就是养气

道教小辞典 朝山访道

  • 金风:在道教仙都“楼观台”

道教与考古

  • 姜生:原始道教“赤章”考略

道教与文学

  • 苟波:神魔小说中的“神仙渡世”观

道教在海外

  • 金正东:韩国道教思想简介

道教箴言

  • 若木:修养德行


第八期

彩页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道教哲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演变的大体线索怎样?

道教知识

  • 又小易:道教人物(四)
  • 曾召南:道教经籍(七)
  • 唐大潮:元代道教:全真道的兴盛

道教与现代社会

  • 萧适:见素抱朴与可持续消费
  • 尹志华:道教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迪

道教养生文化

  • 龙泉:我命在我不在天
  • 袁康就:老子养生之道的具体功法
  • 申喜萍:道教仙宝──补中益气的黄精

道教科仪

  • 曦和:道教持诵经文的功用

道教伦理

  • 吕锡琛:道家道教论养德行善的重要性

道教与文学

  • 竹林: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
  • 苟波:神魔小说中的凡人修道成仙观念
  • 曾维加:丘处机诗二首

道教典故“二则” 读书心得

道教箴言

  • 若木:修养德行


第九期

特稿

  • 卿希泰:在世纪之交展望弘道任务的未来
  • 柳存仁:道教信仰和研究道教

道教论坛

  • 李养正、张继禹:道教义理规范的主体思想结构与优良传统
  • 汤一介:要重视《道德经》注疏的研究
  • 张应超:简论城隍信仰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哲学答问

  • 李刚:道教哲学的学术背景思想渊源有哪些?
  • 牟钟鉴:儒道对话录

道教与环境

  • 岳齐琼:道教、女性、环境

朝山访道

  • 金风:话说武当金殿
  • 郭武:武夷山行纪

道教与文化名人

  • 编辑室:专访施舟人教授
  • 郭武:悼念两位热心扶持道教学术发展的长者
  • 侯杰:一代宗师:陈国符

道教与文学

  • 高国藩:略论郑板桥《道情十首》

道教人物

道教基础知识

  • 李大华:道教术语六则

道教养生文化

  • 道乐:自我内功按摩养生法
  • 朴真:益寿仙药天门冬
  • 潜智:药膳何首乌

图书评介

道教神仙

  • 晋川子:道教神仙人物(两则)


第十期

香港道教节专栏

道教论坛

  • 袁康就:探讨天人相应中道德价值的建立
  • 吕鹏志:关于早期天师道与地域文化之关系的几种学说
  • 郭武:西学、新文化运动与道教

道教哲学思想

  •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的主要内容

道教伦理

  • 清‧贺维翰:“八字功过格”

道教人物

  • 侯杰: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陈撄宁
  • 邝国强:我怀念的罗智光老师

道教神仙

  • 晋川子:道教的灵官、功曹、金童、玉女

道教科仪

  • 丁培仁:钱镠《道教水府告文》新释

道教养生文化

  • 云鹤:气功调心的几种基本方法
  • 兟木:道教养生箴言解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基础知识

  • 李大华:道教术语两则

道教与民俗

道教与环境

  • 陈霞、陈勇:少私寡欲与可持续消费

道教与文学

  • 晓杰:宋元文人词中的道影

道教与考古

  • 王育成:唐玄宗投龙铜简考述

道教与艺术

道教与当代思潮

  • 洞斋散人:道教思想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朝山访道

  • 葛木:瓦屋山行纪
  • 郑晓江:逍遥之游

图书评介


第十一期

特稿

  • 卿希泰: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道教论坛

道教哲学思想

  • 洞斋散人:道与本真的人生
  •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的特征

道教戒律

  • 吴亚魁:道教戒律的宗教意义
  • 冯焕珍:素食与众生平等

道教修炼

  • 袁康就:道法自然与逆修成仙
  • 杨玉辉:《吕祖百字碑》解读

道教科仪

  • 张泽洪:道教的灵宝斋法
  • 刘昭瑞:道教投龙仪的形成

道教法术

  • 陶思炎:祖道軷祭与入山镇物

道教神仙

  • 李远国:紫微大帝小考
  • 晋川子:淮南八公、蜀中八仙与酒中八仙

道教宗派

道教基础知识

  • 若木:道教箴言:和光同尘

道教与民俗

道教与环境

  • 陈勇、尹志华:道教的聚落生态思想

道教与文学

道教与音乐

  • 郁永龙:仙乐缭绕玄妙观

道教与女性

  • 杨莉:戚逍遥:唐代女道传记解读之一

道教与其他宗教

  • 陈霞:道教与基督教之“道”的异同

道教与少数民族

  • 张德寿:道教对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影响

朝山访道

图书评介


第十二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刘仲宇:现代社会对于道教的需要
  • 侯杰、范丽珠:道家、道教与中国民众意识
  • 邝国强:道教经义中的祥和气象

道教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郭武:“无为”与“无不为”
  • 蜂屋邦夫:全真教出家、乞觅思想的现代意义

道教神学

道教戒律

  • 吴亚魁:从戒律看道教的道德要旨

道教修炼

  • 李丰楙:顺~逆:修行中人道与仙道的协调

道教法术

  • 高国藩:敦煌唐人道教预兆巫术漫谈

道教经典

道教与环境

道教与文学

  • 萧登福:从回目看《西游记》与道教炼丹

道教与心理学

道教与名人

  • 金实秋:郑板桥与道家交谊小考

道教与其他宗教

  • 何建明:近代基督教来华对道教的挑战及其启迪

道教与少数民族

  • 张振国:古老习俗的因因相沿

朝山访道

  • 郑晓江:访江西贵溪云梦山鬼谷洞

会议报道

  • 本刊记者:【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简况

图书评介


第十三期

特讯

  • 全真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道教论坛

  • 丁培仁:道教:一种可能的普世宗教的选择
  • 陈霞:试谈道家雌柔原则及其在道教中的体现
  • 于成宝:试论先秦道家著作《鹖冠子》的文学性

道教哲学

  • 洞斋散人:人的体道、证道

道教伦理

道教人物

道教法术

  • 刘国梁:道符中的文字嬗变通例(一)

道教经典

道教养生文化

  • 王振国:道家养生术对中医药的影响管窥
  • 周崇林:守静:营造健康的生命磁场

道教基础知识

  • 张兴发:昆仑山‧西王母‧瑶池

道教与民俗

  • 张松辉:道士成武丁与七夕节

道教与教育

道教与文学

  • 萧登福:从西游三圣修炼过程上看《西游记》与炼丹
  • 张振国:《红楼梦》中的道士风情录
  • 杨世华:漫谈茅山道教楹联

朝山访道

  • 张应超:山阳天柱山道教探幽

图书评介

  • 滇人:践行生活,德臻人间——《道教与人生》评介


第十四期

道教论坛

  • 萧登福:道家即道教——论道家、道教方术相涵为一的先秦道家及道家人物
  • 蔡宏:老庄道论思想探索
  • 吕锡琛:李道纯的心性修炼思想

道教哲学

  • 周复光:周行与聚散——大道的双重运动

道教伦理

  • 萧登福:初期道教善恶报应论

道法科仪

  • 刘仲宇扶乩与道书创作
  • 王巧玲:道教斋醮科仪中的美学精神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神仙人物

  • 王成亚、张兴发:佛教观世音菩萨与道教慈航真人
  • 郭武:郭璞、张氲与胡慧超

道教宗派

道教基础知识

  • 陈廖安:道历纪元四七○○年

道教与民俗

  • 高国藩:常熟白茆山歌与道教轧神仙节日——从《吕纯阳肩背宝葫芦》谈起

朝山访道

  • 樊光春:绿色崆峒

学术名家

  • 侯杰、秦方:陈垣与中国道教史研究
  • 李庆:福永光司和道家文化研究——写于福永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图书评介

  • 李维武、尹旦萍:道教与土家:文化流变的独特风景——评邓红蕾著《道教与土家族文化


第十五期

道教论坛

  • 胡孚琛:二十一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上)——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
  • 傅淑敏:论《老子》的德与道
  • 白才儒:“哲学突破”与《庄子》的生态认知模式

道教哲学

  • 杨福泉:“法自然”悬解

道教神仙

  • 陈静:求仙与成仙——从《说文》的仙字看神仙的位格
  • 胡小柳:从人到神的另一种飞升

道教科仪

  • 叶长清:“敕水文”之异同及其源流

炼丹与养生

  • 容志毅:炼丹术中的精气浓缩与时空收缩 ── 以《黄帝九鼎神丹经》为例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与教育

  • 侯会明:老子的教化思想

道教与心理学

  • 曾维加:心理意象在道教传播中的作用

道教与女性

  • 陈云:《仙姑宝卷》研究——关于伦理、信仰及女性的自我实现

朝山访道

图书评介

  • 周锡山:新道家的奠基之作——简评沈善增《还吾庄子》的卓特成就


第十六期

特稿

  • 张继禹:七年甘与苦,结出丰硕果——《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工作圆满完成

道教论坛

  • 胡孚琛:二十一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下)
  • 张丰干:SAR‧伪诈‧《道德经
  • 樊智伟:《庄子》一书对战争的看法

道教哲学

  • 郑滋斌:反者,道之动 ── 《老子》学说对人生的启发

道教神仙

  • 张丰干:仙道多途:杜光庭对成仙之道的看法

道法科仪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与教育

  • 吴清:庄子“桔槔的故事”别解

道教与音乐美学

  • 侯杰、秦方:太平道乐 源远流长
  • 宛小平:朱光潜早期美学论著中道家妙语拾掇

道教与其他宗教

  • 钱明:道教对王阳明早年生活的感染
  • 定智居士:佛教对观音起源的看法

道教与少数民族

  • 李东红: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道教发展概略
  • 庹修明:贵州道教与傩坛

图书评介

  • 何萍:彝族文化之源与道家思想之根——王天玺《宇宙源流论》


第十七期

特稿

  • 李永明:道教世家、学界名家——专访陈耀庭教授

道教论坛

  • 周复光:流动著的内在生命——试论中医和内丹学中的经络
  • 谢正强:自然恬淡的养生之道——道教医家陶弘景养生思想发微
  • 陈杰:论道教医学中的疾病与自然

道教哲学

  • 邓立光:《道德经》第一章道境阐微

道教神仙

  • 黄敬安:从《封神演义》看道教成仙思想

道法科仪

  • 王风:禹须臾与禹步

道教养生文化

  • 周崇林:浅谈道教的养生保健方法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基本知识

  • 张应超:黄帝与道教

道教与政治

  • 周锡山:黄老之道 治国之方

道教与文学

  • 张振国:《金瓶梅》里的道场
  • 高国藩:朱元璋的咏道诗

道教与音乐

  • 杨泽善:忽闻仙乐从空下,恍觉身游玉帝墀—— 漫话武当山道教音乐
  • 任宗权:丽江纳西道乐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道教

朝山访道

图书评介


第十八期

特稿

  • 刘仲宇:廿一世纪道教徒修养的当务之急在哪里?——闵智亭会长访谈录

道教论坛

  • 吴亚魁:论全真道教徒的皈依——以《金盖心灯》为考察重心
  • 侯杰、秦方:郑观应与近代道教刍议
  • 刘延刚: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

道法科仪

  • 容志毅:道教金丹仙药“丹砂”考释
  • 陈焜:有关香港道教的“三元法会”的调查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与生态

  • 白才儒:道与性——《庄子》生态宇宙观的本体根据

道教与教育

道教与文学

  • 苟波:道教“尘世磨难”故事的原型和象征
  • 张振国:浅谈道教科仪本的文学性

道教与其他宗教

道教与少数民族

  • 任宗权:纳西道乐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图书评介


第十九期

特稿

  • 李永明:艰苦创业,铸就辉煌——专访道教学泰斗卿希泰教授

道教论坛

  • 蔡宏:从玄学、重玄学到生活道教看现代道教发展的理路
  • 吴亚魁:从《金盖心灯》看江南全真道教的构成
  • 侯杰、林绪武:梁启超与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教义与教理

  • 宗泽:道教教义的特色
  • 杨荔薇:道教的慈悲思想

神仙与道术

  • 张应超:道教神仙信仰与人们的社会追求
  • 容志毅:《参同契》与道教丹药学说
  • 于成宝:论《鹖冠子》的数术之学

道教经典

道教基本知识

  • 伍成泉:道教“师”略释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 周崇林:修德与养生

道教与环保

  • 乐爱国: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道教与经济

  • 张绪通:老子思想的现代经济之反省

道教与少数民族

  • 李东红: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道教建筑

朝山访道

  • 郁永龙:姑苏城内城隍庙

图书评介


第二十期

特稿

  • 胡海牙:道教仙学琐谈

道教论坛

  • 吴光:开创“道学”研究的新阶段
  • 蒋尧民:论梁祝文化的根
  • 黄永锋:《太平经》守一养生思想解析

道教经典

  • 沈善增:《老子》是否伪书——我为甚么写《还吾老子》(一)
  • 王礼贤:《道德经》——《本草经》的编纂指导

道法科仪

  • 刘国梁:道符与生命起源
  • 张振国:上海正一道进表科仪中的表头

道教伦理

  • 张应超:文昌文化的社会公德教化意义

道教音乐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 周崇林:浅谈道教的养生保健方法

名人与道教

  • 侯杰、姜海龙:林语堂与道教研究

道教与现代社会

  • 玄符:浅谈道教之适应时代
  • 周学君:试论道教之发展如何适应当今社会

道教与管理学

  • 严春友:老庄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道教与其他宗教

  • 胡小柳:略论道教与基督教神人关系之不同

朝山访道

  • 赵世良:陕西紫阳县真人宫植树造林记

图书评介

  • 李逢春:拯救上帝的宣言——简评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


第二十一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尹振环:简帛佚籍与“上德不德”、“得一”之破译
  • 苟波:从中国古代的“仙境”传说到道教的“神仙境界”学说
  • 侯杰、李净昉:《老子本义》:魏源对道家经典的解读

道教经典

  • 沈善增:《老子》是怎样一部书?——我为甚么写《还吾老子》(二)
  • 张绪通:关于《老子化胡经

道教丹法

  • 容志毅:“置仙人博士,立仙坊”与道教炼丹活动之规模化

道教伦理

  • 乐爱国:道教的“好生恶杀”与善待生命
  • 蔡宏:《许旌阳真君警世格言》浅释

道教音乐

神仙人物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道教与科学

  • 周孝君: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对当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道教与教育

  • 申国昌:《老子河上公注》的教育思想

道教与文学

  • 张振国:《西江月》不是《步虚词

朝山访道

  • 任宗权:武汉道教文化研究会赴马来西亚考察纪实

图书评介


第二十二期

道教论坛

  • 范恩君:神仙信仰及其当代观察
  • 蔡宏:道家的人学思想
  • 萧登福:论胡适《陶弘景的真诰考》(上)

道教经典

  • 沈善增:《道经》与《德经》的关系——我为甚么写《还吾老子》(三)

丹道法术

  • 胡海牙、蒲团子:地元丹法浅谈
  • 韩吉绍:道教中的“镜法”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召神制鬼类——咒语(一)

道教伦理

  • 王巧玲:道教“劝善书”的现代性转换
  • 吕锡琛:道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自觉——“道教与伦理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有感

道教人物

  • 周成树:张文希——江南一隅弘道人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 张钦:道教房中的还精补脑术
  • 曾传辉:漫话八味地黄丸

道教基本知识

  • 周崇林:与道教有关的词语

名人与道教

  • 侯杰、李钊:严复与《老子》

道教与艺术

  • 张明学: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道教与少数民族

  • 郭武:“夷夏”观念的变化与元代净明道团的与起

朝山访道

图书评介


第二十三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张丰干:论道家的“事无事”
  • 郑晓江:老庄生死智慧探微
  • 萧登福:论胡适《陶弘景的真诰考》(下)

道教经典

  • 沈善增:《道经》与《德经》的关系 ── 我为甚么写《还吾老子》(四)

丹道法术

  • 容志毅:从道士到“灵砂”——出土实物与古代合成硫化汞的时间问题
  • 刘乐恒:《易外别传》初探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召神制鬼类 ── 咒语(二)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 谢清果:道教生命起源说与养生意识的发端

历史人物

  • 郭树森:鬼谷子隐修贵溪云梦山鬼谷洞考略
  • 侯杰、李钊:许地山的道教研究

道教与儒学

  • 周成树:阳明门人的道教情怀——以“从吾道人”董沄为主线

道教与文学

  • 苟波:从中国古代小说看道教“仙境”观念与异域开拓精神
  • 张雪松:从《游仙窟》看《封陟》 ── 小议唐传奇中“菩萨似娇娃”

道教与教育

百家争鸣

  • 何建明:〈道士塔〉与近代道士形象的感性变形——近代中国道士形象探索之一
  • 张振国:一个被损害的形象

朝山访道

  • 梁龙腾:名山古观相映红——福建德化石牛山石壶殿游记

图书评介


第二十四期

特稿

  • 张绪通:《西游记》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道教论坛

  • 曹志成:老子——“轴心时代”的中国自由神
  • 蔡秋园:母爱的光芒——感受老子的“道”
  • 李小光:逍遥游:庄子之“真”人生哲学

道教经典

  • 沈善增:《老子》版本与文字的变化 ── 我为甚么写《还吾老子》(五)
  • 郭树森:天师道徒对编修《道藏》的贡献

道法科仪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召神制鬼类——咒语(三)
  • 张开华:试谈道教的“度关”科仪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 胡海牙述、蒲晓锋辑:从还精补脑谈起

道教考古

  • 李远国:大足南山圣母洞的道教造像

道教与政治

道教与教育

道教与佛教

  • 张宗奇:弘一大师的道缘

朝山访道

综述与评论

  • 张应超:对中国大陆二十年来道教文化的考察与探讨

图书评介


第二十五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严春友、严春宝:该可怜的正是我们自己——读《庄》心得三则
  • 龚挠康:“道”、“言”之辨 ── 略论庄子的语言观
  • 万法勇:浅议庄子的浑沌学说

道教经典

  • 沈善增:还《老子》本来面目的意义——我为甚么写《还吾老子》(六)
  • 尹振环:关于楚简、帛书、今本《老子》的分章

道教神仙

丹道法术

  • 容志毅:道教炼丹渊源脉络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召神制鬼类——咒语(四)

道教戒律

  • 邱崇桂:玄门五戒之我见
  • 梁崇雄:也谈道教五戒

道教养生文化

  • 田诚阳:修真问答
  • 周崇林:道教素食文化杂谈
  • 曹剑波:《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智慧

道教与文学

  • 黄景春:《三国演义》中的道教人物
  • 谭敏:唐代张天师神话故事探析

朝山访道

  • 郭武:江西行纪
  • 李建云、胡小柳:泰国普吉岛“素食节”——一个掺杂了道教信仰的宗教节日

图书评介

  • 葛壮:给通灵的玄想装上翅膀——《道教法术》读后有感


第二十六期

特稿

  • 李永明:知行并重,中外会通——专访李丰楙教授

道教论坛

  • 许抗生:略谈老子和道教的宽容思想
  • 沈善增:《老子》政治哲学与和谐社会
  • 陈永革:从道教社会观看构建和谐社会

道教经典

道教伦理

  • 范恩君:净明道的“真人”人格理想初探

丹道法术

  • 张智雄、李丰楙:正一符法的基本观念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召神制鬼类咒语(五)
  • 韩吉绍:“胆水炼铜”与炼丹术

历史人物

  • 容志毅:梁武帝求丹药与道教炼丹之诱惑
  • 侯会明、赵改萍:马丹阳全真教发展史上的贡献

组织制度

  • 丁强:五斗米道教职“祭酒”探源之一——以史书关于荀子为祭酒、三老的记载为中心

道教养生文化

  • 乐爱国:《管子》〈内业〉篇的气功养生思想
  • 张应超:寿天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孙思邈的养生观

道教与政治

道教与文学

  • 黄景春:谈谈《金瓶梅》中的道士

道教与现代社会

  • 郁永龙:苏州巿道教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朝山访道

  • 谭明全:什邡大王庙纪实

图书评介

  • 田兆元:《老子》的一种真面目——读沈善增《还吾老子》


第二十七期

特稿

  • 丁常云:坚定信仰 持守规戒——关于道教信仰建设的三点思考

道教论坛

  • 尹志华: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世界影响
  • 严春友、严春宝:以出世的态度入世——读庄心得(二)
  • 魏捷:“道”之随想三则

道教哲学

  • 赵芃:道教的本体论——“道”之本体存在说
  • 郑晓江:道教的“生死之道”

道教经典

道教神仙

道法科仪

  • 张智雄、李丰楙:师受与书符:符咒的定制及其运用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召神制鬼类咒语(六)

道教养生文化

  • 蔡宏:《孙真人百字铭》浅释

道教与文学艺术

  • 苟波:从“地仙”到“謪仙” ── 道教“入世”意识的强化
  • 张明学:道教思想对明清文人画的影响

道教与现代社会

  • 胡诚林:道教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朝山访道

  • 郭晓锋:东北第一丛林——沈阳太清宫
  • 樊光春:五凤山的松林

海外弘道

  • 任宗权中国道教协会赴马来西亚传戒纪实
  • 陈耀庭:第三届道教与当代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
  • 常虹:海外弘道的重要团体——“欧洲中华道家文化研究促进会”

图书评介


第二十八期

道教论坛

道教哲学

  • 赵芃:道教的本体论——“道”之本体本性说
  • 白娴棠:列子的道德哲学思想

道教经典

  • 罗伟国:怎样检索《道藏
  • 徐山:关于〈逍遥游〉与〈齐物论〉的分析

道教人物

道教伦理

  • 周高德:道教的善恶报应观
  • 郭晓锋:“点亮心灯”故事五则

道法科仪

  • 张智雄、李丰楙:书符的规矩与诀要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日常生活类咒语选讲

丹道养生

道教与文学

  • 黄景春:《水浒传》中的仙道人物
  • 郑艳:神奇的道家仙果——蟠桃

道教与现代科学

  • 刘雄锋:走近道教神界:道医身神的后现代诠释及其意义

朝山访道

图书评介


第二十九期

特稿

  • 李永明:儒释道兼通,经史论并长——专访蜂屋邦夫教授

道教论坛

  • 赵之玑:关于长生问题的新契认
  • 孙君恒:老子“圣人”观的当代审视
  • 沈善增:工业游牧文化

道教神学

道教经典

  • 魏燕利:《摄生纂录》作者及其〈导引篇〉解密
  • 郭武:闾丘方远与《太平经钞》

道教人物

  • 谭敏:老子及其灵验故事
  • 谭明全:汉旺红庙子与白衣太子肉身像

道教伦理

  • 乐爱国:略论道教与伦理的关系
  • 郭晓锋:“点亮心灯”故事四则

道法科仪

  • 张智雄、李丰楙:正一道符释例
  • 张振国:上海正一道进表科仪中的两出小型法事
  • 王顺:香港殡仪馆的道教科仪

文学艺术

  • 雷晓鹏:道人道教诗词和文人道教诗词
  • 刘永霞:陶弘景诗文之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及影响
  • 张明学:从道教神仙信仰解读《三官大帝出巡图》

朝山访道

  • 张应超:重阳宫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 孔祥毓:北京大光明殿考证

图书评介


第三十期

特稿

  • 刘国梁:我与卿希泰先生的道教情缘——为卿先生八十华诞而作

道教论坛

  • 张广保:唐以前道典所载黄帝修道登仙说之繁衍
  • 蔡宏:“玄”在道家、道教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 沈善增:上善若水 ── 修道者的人生主旨

神学与仙学

道法科仪

  • 张智雄、李丰楙:符箓在斋醮科仪中的运用
  • 罗伟国:从秦可卿之死看道教斋醮

丹道养生

  • 黄永锋:道教炼丹器具特性析要
  • 霍克功:内丹双修派炉鼎论

组织制度

  • 丁强:早期道教授戒简述
  • 任宗权:道教度牒制度的兴起与终止

道教历史

道教与文学

  • 黄景春:《西游记》中的神仙道士
  • 袁实秋:试析《聊斋志异》中的道士形象

朝山访道

  • 周崇林:寒流九曲环山响,古树千年露殿阴——记道教福地武夷山
  • 李远国:江油金光洞与哪吒信仰

图书评介

  • 张振国:贤者吹鼓我抬轿
  • 胡海牙、陈育甯、袁志鸿:《宁夏道教史


第三十一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沈素珍、钱耕森:老子的“和谐”智慧
  • 尹振环:坚定的“帛优”派
  • 谢清果:读经与做人

神学与仙学

道教经典

神仙人物

道教伦理

  • 郭晓锋:“德”和“非德”——“点亮心灯”故事二则

道教与文学

  • 黄景春:《封神演义》中的仙道人物
  • 罗耀松:悲情体验中的精神守望——揭傒斯道教文学创作倾向散论

朝山访道

  • 张振国:新时期上海道教第一坛

图书评介

  • 葛壮:高道妙手定乾坤——读《陶弘景评传》兼论南北朝的三大道教改革家


第三十二期

特稿

  • 葛荣晋:道家“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教论坛

  • 徐山:关于《老子》的分析
  • 赵芃:论道教的“道化天下”思想
  • 周孝君:论道家思想与失意之人的自我拯救

道教仙学

  • 蒲团子:陈撄宁仙学的倡导过程(下)
  • 刘延刚:陈撄宁仙学思想的平民化色彩

道教经典

历史人物

  • 蒋波:鬻熊及其思想简述
  • 萧登福:上清经派的主要传承人物:东晋上清派起源试论之三
  • 张宏敏:黄宗羲与道教关系考论

道教科仪

  • 张振国:上海正一道进表科仪中的四出小型法事

丹道养生

  • 丁常春:伍守阳的“法财侣地”论
  • 王林森:柳华阳内丹修炼学说简述

道教音乐

  • 甘绍成:关于成都境内行坛道乐的保护与利用

图书评介


第三十三期

特稿

  • 易宏:日本学者的道教仪式研究

道教论坛

  • 魏小巍:古老丹诀与神秘“天书”——从炼丹术看道教信仰的建构(上)
  • 黄新华:文运、神运与重文风俗——文昌信仰在现代社会升温的现象与思考
  • 曾勇:葛洪“中和”思想及其在生命涵养中的意义

道教神学

  • 陈耀庭:道经的神性

医学养生

  • 宇汝松:道医略论
  • 黄永锋:道教饮食保健方法

道法科仪

  • 萧登福:由东晋灵宝派看道教斋坛法会类别之衍变
  • Stephen L. Field撰、陈杰译:找寻龙脉:风水中的民间生态

经典‧术语

  • 容志毅:陶弘景《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考释
  • 姜守诚:“千秋万岁”考辨

人物‧宗派

朝山访道

会议‧图书


第三十四期

特稿

  • 傅凤英:陈国符先生在《道藏》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道教论坛

  • 沈素珍、钱耕森:老子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李金娥:吸收道家精华,共建和谐社会
  • 魏小巍:从炼丹术看道教信仰的建构(下)

神学思想

  • 陈耀庭:太平的社会理想
  • 龚晓康:庄子的“仁义”观
  • 罗伟国:谶纬神学与黄老之学

道教经典

道教人物

  • 魏捷:一代名相魏徵的道士因缘
  • 侯慧明:论马丹阳的宗教哲学观

道法科仪

  • 张振国:上海正一道进表科仪中的“冲表”与“圆场”
  • 徐菲:《黄帝宅经》的思想及价值

丹道养生

道教与中国文化

  • 李浩栽:试析道教的融合性——以明代三一教为中心
  • 吉黎霞:烂柯山传说的历史传承与宗教内涵

学术综述

  • 韩吉绍:中国炼丹术研究之回顾及展望


第三十五期

特稿

  • 张振国:闵公三谦

道教论坛

  • 尹振环:关于老子圣人观的两点重要补正
  • 吴亚魁:论清末民初的江南全真道“坛”——以上海“觉云”为中心
  • 胡小柳:神圣与世俗之间——清代什邡地区的僧道与寺观

道教经典

  • 陈杰:解读“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张应超:西北道教经典简述

道教人物

  • 张宗奇:“荒寒天都”里的隐士和道教真理——追记张理穷道长和他七十年间的道教学术研究

道教宗派

丹道养生

  • 葛壮:颐养天年不是梦——历史上修道者多享高龄现象之解析
  • 蒲团子:关于“龙虎三家”之说的几点看法

道教文学

  • 罗耀松:元明两朝的武当道教文学

朝山访道

  • 龙抒抒、朱晓怡:对年运祥和的祈求——关于上海城隍庙拜太岁活动的考察
  • 王东:药王庙内千头柏

学术会议

  • 陈耀庭:在“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 戴少钧:“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图书评介


第三十六期

特稿

  • 胡海牙:修道要做得灵魂的主人

道教论坛

  • 胡孚琛:丹道疑难与丹道调研
  • 萧登福:先秦及两汉典籍中所见之“守一”法
  • 孔令宏:试论道教思想史的研究

道教经典

人物专访

  • 石竹:深入挖掘王屋山道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葛荣晋教授访谈录

道教历史

  • 杨泽善:明代道教天师的承袭与荣耀
  • 刘延刚:现代化处境中的民国道教

丹道养生

  • 黄永锋:饮食适量——道教饮食观摭谈之一

道教与艺术

  • 张明学:道教洞天福地与中国山水画艺术
  • 蒲亨强:清磬一声凉月高——西岳华山道乐

地方与环保

  • 章文焕:南昌西山许真君道教古迹探寻
  • 李钧华:道教文化与生态环境

道教与儒释

  • 李波:徐复观的庄子研究
  • 王林森:张道陵初创正一盟威道时四川地区的佛道关系

朝山访道

  • 谭明全:闻名遐迩的重石山道观

学术回顾

  • 曾传辉:2000-2007年美国道教研究成果评介


第三十七期

特稿

  • 吕畅:缅怀先师功绩,共谋继往开来——纪念陈莲笙大师羽化登真

道教论坛

  • 葛壮:论道教刊物与弘扬道教文化的关系
  • 宇汝松:论道教生态观的科学内涵
  • 陈金凤:道教与虎漫说

道教经典

  • 徐山:《老子》含有“不、无”否定词的句子价值取向
  • 卢理湘:张三丰《参禅歌》新注

道教神仙

  • 王东:韩湘子神仙辨
  • 孙君恒:有关金童玉女的传说

丹道养生

  • 胡孚琛:三家四派丹法之区别和联系
  • 容志毅:道教炼丹常用矿物药中、英文名称、化学式及常用异名、隐名
  • 萧登福:魏晋六朝道经中所见之“守一”及头上九宫说
  • 黄永锋:饮食以时──道教饮食观摭谈之二

科仪法术

  • 任宗权:天师道与早期道教韵学
  • 张振国:上海青浦朱家角城隍庙观音神像开光实录
  • 阙丽美: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文化祭

道教文学

  • 谭敏:唐末五代道教小说中的斋醮灵验故事
  • 游束束:曼尼与明清道教的神仙形象

道教与和谐社会

  • 李金娥:“道”与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论渊源
  • 张海滨: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解读《道德经》的治国理念
  • 张虹:读道德真经 悟幸福之道

学者与图书


第三十八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胡孚琛:丹道对灵界的设定
  • 魏小巍:一种可能的道教神学:基于体验的道教信仰研究
  • 龙灵:学道与读书

道教思想

  • 唐辉:庄子道学中的人学观念与艺术精神
  • 包其锐:司马承祯《坐忘论》与道家虚静归道思想
  • 张宏敏:刘基的道学思想

道教人物

  • 张雪松:北京火神庙住持田子久小考
  • 蒲团子:陈撄宁先生生平述略(上)

丹道养生

  • 卢理湘:“玄关”正论
  • 丁常春:柳华阳的“防危虑险”说
  • 赵芃:略谈道教的养生之道

道教伦理

  • 赵卫东:丘处机孝道思想略论
  • 曾勇:道教仙梦及其伦理意蕴

法器与音乐

  • 任宗权:道教的法物
  • 刘建平:论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

道教与民俗

  • 陶俊:道教与牛

朝山访道

  • 张鲁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济南千年古观洞真观

会议与图书

  • 陈椰:“《全真学案》学术研讨会”综述
  • 周洁:“奇门遁甲”勾起的兴趣——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阅读印象


第三十九期

特稿

  • 赵敏:追忆恩师王家祐先生

道教论坛

  • 沈善增:“普适性”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基石
  • 李玉用: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三大向度
  • 李德建:老子大道哲学“规律”论

道教经典

  • 尹振环:帛书《老子》最可信——翻唐玄宗制造的《老子》冤错案
  • 徐山:“运斤成风”篇旨辨正
  • 杨福泉:引《易》入《老》:《太玄》的创作背景及核心范畴

道教人物

  • 刘永霞:陶弘景“降妖除魔”的故事
  • 蒲团子:陈撄宁先生生平述略(下)

丹道养生

  • 胡孚琛:积德通灵,集义生气,唯道集虚
  • 余强军:试论内丹学之“玄关一窍”
  • Robert F. Campany撰、陈杰译:服食异物:以葛洪为例看修行者与自然的关系

道教文学

  • 黄景春:《神仙传》对汉武帝求仙失败的宗教学阐释
  • 王虹:李白与庄子

朝山访道

  • 王东:记河南焦作市药王庙的透灵碑

史料与民俗

  • 赵卫东:山东道教碑刻辑录(一)
  • 任宗权:道教文化与元宵节闹花灯

图书评介


第四十期

特稿

  • 赵卫东:道教与齐鲁文化——访中央民族大学牟锺鉴教授

道教论坛

  • 陈耀庭:全真道诗欣赏四题
  • 韩吉绍:韩愈服硫黄新解
  • 郭武:“冲击”与“回应”:近现代社会中的四川全真道

道教经典

  • 汪登伟:《道藏续编》为丁福保所编订考
  • 任宗权:略谈《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

神仙人物

丹道修炼

  • 胡孚琛:丹道形、气、神之修炼要义

宗派历史

  • 萧登福:东晋上清派经师之传承神系──扶桑大帝东王公与上清派之传经关系
  • 张振国:上海全真道的传入与分布

道教与儒释

  • 陶俊:陆九渊与道家道教思想关系管窥
  • 卢理湘:佛道实证归一简论——以《六祖坛经》为例

会议综述

  • 罗耀松: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暨玄天上帝宫庙交流会会议综述

图书评介


第四十一期

特稿

  • 郭武:略谈道教期刊及其作用——以香港《弘道》季刊为例

道教论坛

  • 葛荣晋:“光而不耀”的现代诠释
  • 尹振环:《老子》与老子的道教转换
  • 魏小巍:精神修炼与肉身成道——上清道宗教体验视角下的生命与世界

道教经典

  • 周高德:研习《道德经》,领悟道和德
  • 曹景年:《太平经》经国理身思想的理论特质

道教神仙

  • 罗伟国:八仙及与之相关的道观
  • 孙君恒、刘娣:湖北的关帝财神崇拜

丹道修炼

  • 胡孚琛:丹道铸剑功略说
  • 章伟文:《太古集》“金丹”内修理论探微

文学艺术

  • 詹石窗:“虞初”小说的道教意蕴
  • 张鲁君:道符与书法

历史资料

  • 赵卫东:山东道教碑刻辑录(二)
  • 张掁国:近代上海全真道窥探

文化名人

  • 李豫川:王维与道家
  • 赵秀丽:钱穆与道学思想

书评与信息


第四十二期

特稿

  • 卿希泰:在庆祝青松观创建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对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的两点希望

道教论坛

  • 胡孚琛:为学与为道
  • 戈国龙:内在的田野,心性的考古:宗教学研究的另类思路
  • 陈霞:道教善书对生态伦理的启发

道教经典

  • 徐山:《老子》“白--黑”颜色词的价值取向
  • 刘泳斯:《李筌阴符经疏》成书年代考

道教人物

  • 尹志华:清末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行实
  • 张应超:道教文化向世界的可喜探索--黄世真道长弘道事迹简记

修炼养生

  • 熊春锦:汉代以前黄老学说中的“守一法”
  • 罗明月:道教饮食中的养生义理

道法科仪

  • 张振国:禳灾远害驱邪的传统符咒
  • 胡小柳:有关《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访谈

文学艺术

  • 黄景春:谈谈《红楼梦》中的神仙
  • 陈耀庭:胸中有道,处处有美--读唐诚青道长《诚青道人书画集》

当代道教

  • 郭树森、欧阳镇:论当代道教的振兴之路
  • 丁常云:试论道教筥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

学术动态

  • 午火:“探古鉴今--全真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赖全:《汉唐道教论集》观点述评


第四十三期

特稿

  • 陈耀庭:全真道诗欣赏又三题 / 陈耀庭

道教论坛

  • 葛荣晋:糊涂哲学与智慧人生--“大智若愚”的现代诠译
  • 马洁身、赵曦:道家道教学说的人文精神
  • 潘存娟:《道德经》的心理平衡论

道教思想

道教经典

道教宗派

  • 传凤英:全真道衍派--北京桃源观千峰派简介
  • 萧霁虹:长春派遗脉在昆明的传承

道法科仪

  • 陈敬阳:回顾1986年香港蓬瀛仙馆与青松观启建的全真法会

道教与民俗

  • 陈金凤:道教桃文化摭说
  • 王育婧:上海竹枝词中的城隍信仰

道教与武术

  • 杨子路:医道与武道--以道医与内家拳为例的辩析
  • 郭晓峰:试论《道德经》对中国剑术修炼的影响

朝山访道

  • 黄景春:天池的王母宫和福寿观

图书评介

  • 萧海燕:《道教老学史》评介
  • 张宏敏:《王阳明与道家道教》简评


第四十四期

特稿

  • 张振国:闵智亭道教思想窥见

道教论坛

  • 王卡:如何认识看待道教的方术
  • 刘仲宇:关注道教养生学的当代生存环境
  • 若水山人:小议道教的贡献与弊端

道教经典

  • 高原乐:敦煌本《化胡歌》八首校注

道教神仙

  • 朱越利:宋元士人、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上)

丹道养生

  • 段新龙:略述黄元吉的内丹心性之学
  • 李玉用:论道教文化与温泉养生

道教法术

  • 魏小巍:法术与道教的宗教经验

道教文学

  • 谭敏:《道教灵验记》中的法器灵验故事
  • 刘永霞:九华仙子到凡尘,凉夜山头吹玉笛--游九言之《华阳洞词》赏析

道教音乐

  • 吕畅:论道教音乐的双重属性

区域道教

  • 丁常春、吴振亚:四川全真道历史和现状概述
  • 张华、郑勇华:圣旨解秘:明代武当山辉煌发展成因

碑刻史料

  • 徐雪凡:从浙江道教碑刻看浙江道教发展史(上)
  • 赵卫东:山东道教碑刻辑录(三)

朝山访道

  • 赵玉春:平吧蒙山白云岩清虚观

图书评介


第四十五期

特稿

  • 田海撰,刘艳、张崇富译:瑶牒新释

道教论坛

  • 尹振环:无为必无名,无名方无为——再谈“何为无为,谁之无为”
  • 章伟文:老子“道”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
  • 文英玲、邓佩玲:《道德经》与品格教育

道教神仙

人物思想

  • 萧海燕:论褚伯秀庄学中的性命双修思想
  • 秦国帅:王志谨《盘山语录》修道思想略论

丹道养生

  • 许天赐:七病歌

区域道教

  • 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与道教关系论略
  • 刘春雷:海上有仙山——胶东地区的仙道文化与宗教信仰

道教与儒释

  • 孙君恒、董雪:《淮南子》礼学新论
  • 韩焕忠: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

道教与文学

  • 罗伟国:拘神德清的《水浒》

碑刻历史

  • 徐雪凡:从浙江道教碑刻看浙江道教发展史(下)
  • 王东:与山阳有关的窑神庙碑刻


第四十六期

特稿

  • 戈国龙:对性命双修思想的现代思考

道教论坛

  • 葛荣晋:“为而不争”与“舍得之道”
  • 韩焕忠:谁知庄子是真儒——觉浪道盛的《庄子提正》
  • 阎莉:权威与信仰:以真武神性及信仰内容的衍变为视角

道教经典

  • 郭武:关于《五篇灵文》
  • 高原乐:敦煌本《尹喜哀叹》五首校注

道教人物

  • 张悦:章献明肃皇后受箓考

丹道养生

  • 汪登伟:苏元朗非内丹师说
  • 曾传辉:养生问答五则

道教文学

  • 刘康乐:诗与歌的变奏:唐代道教诗歌的新形式
  • 高国藩:幻化人生 以苦为乐——论韩国道教化汉文小说

道教与儒释

  • 李波: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以方以智与钱澄之为中心

近现代道教

  • 刘泳斯:以慈护道:近代宗教团体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浅论——从民国年间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关系谈起

会议综述

  • 秦国帅:“全真道与明清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图书评介

  • 赖全:樱花树下问仙道——小林正美著《中国的道教》评介
  • 李继武:道教究竟何时创立?


第四十七期

特稿

  • 胡孚琛:时代的骄子 民族的精英——为钱学森院士百年诞辰而作

道教论坛

  • 尹振环:老子的姓名是老聃还是太史儋——析《史记》中的三位老子
  • 王巧玲:论元代著名道士画家王蒙
  • 李玉用:三教融合视野下的道教思想及其发展

道教典籍

道教神仙

  • 田海撰;邢飞、张慧敏、张崇富译:关羽信仰兴盛与道教的关系

道教丹法

  • 韩吉绍:炼丹术中的外来矾石
  • 余强军:清代黄元吉论道教内丹学之“真意”

音乐艺术

  • 刘丽君:庄子的音乐寓言——“《咸池》之乐”
  • 张鲁君:《太平经》的图像思想

道教与儒释

  • 施保国:对儒家“道统”的反动——方东美论道家对宋明新儒家的影响

道教仙话

  • 张振国:《夷坚志》中的仙道故事
  • 谭铭泉:绵竹九龙活灵官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人物访谈

  • 徐菲:关于《法言会纂》和法言坛的几个问题——访刘伯谷先生

图书评介

会议综述

  • 午火:第七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四十八期

特稿

  • 樊光春:2010年后中国道教走向观察

道教论坛

  • 戈国龙:也谈“灵性市场”
  • 李似珍:老寿星与道教神仙关系辨识
  • 覃延佳:从“天门三真君”到“三元教主”:唐葛周之身份演变

道教经典

丹道养生

  • 丁常春:蒋植阳内丹学之“修道外护事”析论
  • 刘嗣传:道教养生文化与武当武术

科仪法术

  • 张振国:道教徒的称谓、持斋与“戊不朝真”
  • 孙王成:茅山法物二种

道教伦理

  • 孙瑞雪:浅议文昌帝君信仰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教文学

道教与其他文化

  • 韩焕忠:唯以老庄说老庄——从佛道论衡看唐初高僧对老庄的理解
  • 李从娜:朱谦之与老庄道学

朝山访道

  • 李远国:南丰道教考察记
  • 郑艳:北京白云观燕九节民俗文化及记述调查报告

图书评介

  • 刘固盛、王闯: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 周冶:体兹正道,悟彼重玄——《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述评


第四十九期

特稿

  • 锺肇鹏:人生、永恒与不朽

道教论坛

  • 周立昇:安命精神家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 戈国龙:神与神性:两种宗教类型与宗教的两个维度
  • 易宏:“I AM”“如”“自然”──从哲学与宗教的几个中心词看东西方文化会通

经典文献

  • 黄熹:《老子翼》与焦竑作《翼》之旨
  • 王守亮:读〈会仙左坛题字〉札记

道教神仙

  • 高国藩:敦煌文本与土地神
  • 杨培德:关于梓潼神庙内的张献忠塑像

丹道法术

  • 汪登伟:“五字三峰”考
  • 南信云:方士赵炳与古代禁咒之术

道教宗派

道教文学

道教与儒释

  • 乐爱国:道教对《孟子》“仁民爱物”的吸取与诠释──兼论道教生态伦理与儒家的差异
  • 韩焕忠:居士善会庄子心──杨文会的《南华经发隐》

科学与美学

  • 杨子路:仙道与数理──宋元道教围棋文化之特质
  • 古屿鑫:“游蜀似还蜀”:张三丰的自然审美趣味论

图书评介


第五十期

特稿

  • 李永明:思前想后──香港道教学院成立20周年的感想

道教论坛

  • 戈国龙:弘教与弘道──对道教教育的一点思考
  • 朱越利:跨文化视角与“道教学译丛”
  • 葛荣晋:开展田野调查,追寻历史记忆──兼论王屋山是全真教活动的重镇

道教经典

  • 尹振环:简帛对今本《老子》的颠覆不能熟视无睹──揭穿唐玄宗对《老子》的瞒和骗
  • 吴受琚:清沈彤精抄、精批本《庄子》经眼录

道教神仙

  • 于国庆:道教神仙东王公形象的历史演变
  • 黄永锋:中国民间药王信仰探略

丹道养生

  • 卢理湘:道教金液玉液养生论
  • 丁强:《神仙起居法》注

道教文学

  • 陈耀庭:不惹人间桃李花──白玉蟾的〈卧云〉诗
  • 刘永霞: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烟──顾况的茅山情结

道教与儒释

  • 白娴棠:以道解佛:刘一明注解佛经的特点──以《心经解蕴》为例考察
  • 韩焕忠:“修多罗义解南华”──赵朴初居士与《庄子》

经济与民俗

  • 梁理中:从市场营销学看全真道之发展
  • 张开华:试论传统庙会的民俗文化功能──以上海龙华、豫园、圣堂庙会为例

碑刻史料

  • 赵国庆:药王山太玄石碑文考释
  • 周郢:泰山“张三丰题刻”考辨

图书评介


第五十一期

特稿

  • 熊铁基:道教的产生及其文化意蕴

道教论坛

  • 周赟:浅论道家学派何以更能包容科学思想
  • 杜军、张玉:揭开神秘面纱,重现科学真容──论道教气功的科学精神及其养生功用
  • 郭硕知:对《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宗教学分析

道教经典

神仙人物

  • 宋峰:关羽兵器考究──兼论关羽神化的历程
  • 孔祥毓:来去不闻山鸟喧,三生石上龙蛇年──第四十七代天师张贞一考略

道法科仪

  • 张振国:“三朝”、“寄库”与冥器

道教历史

  • 张华、郑勇华:武当山五龙宫兴建起因略探
  • 胡小柳:近代道教发展迟滞之原因新论──以什邡地区的道教为例

道教与民俗

  • 陈金凤:屠苏酒中的道教风味
  • 罗伟国、倪雅菁:城隍庙 ‧ 城隍神 ‧ 竹枝词

朝山访道

  • 刘婷:道教圣地三清山
  • 孙君恒:山东访道记

学术回顾

  • 陈耀庭:“十年磨一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三教关系研究班”成果述评
  • 赵卫东:关于《山东道教碑刻集》的两点补充说明

图书评介

  • 秦国帅:在历史的天空下──评《金元全真道教史论
  • 曹诚:魂牵梦绕“重阳”魄──《寻迹重阳宫》读后


第五十二期

特稿

  • 高国藩:敦煌西王母神话与西部道教养生文化

道教论坛

  • 王巧玲:论道家获得人生幸福的智慧
  • 马枢廷:老子语境中的“朴”与心灵的自由
  • 马洁身、赵曦:由“逍遥游”领悟庄子所勾画的人生境界

哲学思想

  • 周立昇:道体与玄理 ——王弼《老子注》对道的玄解
  • 房媛:《道德经》的廉洁思想管窥

道教经典

  • 汪登伟:《道枢‧参同契上篇》为《太易丹书》改写本考

神仙人物

  • 陈广忠:“北海若”考
  • 由申:清代道士娄近垣及其主要思想

丹道养生

  • 余强军:道教内丹学的“阳生活子时”

道法科仪

  • 易宏:“叩齿”略考
  • 张振国:上海浦东散鲜花歌词的生活情结

道教与女性

  • 李永庚:杨贵妃与道教
  • 张悦:宋代后妃入道现象初探——以仁宗郭皇后为例

朝山访道

  • 邓静、黄永锋:漱月含珠 钟灵毓秀——广州纯阳观独特的人文气息
  • 孙王成、郑传凤:茅山宗师后人茅山寻亲记

图书评介


第五十三期

特稿

  • 萧登福:宋后儒家经籍及修身法门的宗教化与道教化

道教论坛

  • 戈国龙:修道现象学研究笔记
  • 葛荣晋:葛洪的心灵养生论与现代人类生活
  • 孙亦平:论茅山乾元观在江南全真道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教经典

  • 张永宏:《老子》第二十六章“轻”“重”新解

丹道养生

  • 李远国:论王道渊性命混融的内丹学说
  • 吕畅:略谈道教养生的道与术

道法科仪

  • 万景元:道教法箓概论
  • 覃延佳:“道体”师用:广西上林县西燕师公《大斋请圣科》分析

道教与儒释

  • 韩焕忠:一贯别传南华经——吹万广真对《庄子》的禅学解读
  • 张宏敏:马一孚论道家道教

道教与文学

  • 易中亚:庄子对当代作家王蒙的影响
  • 丁培仁:游道小集

人物专访

朝山访道

  • 张方:太原寻访全真遗迹
  • 赵秀丽:即墨乡村道教考察记

图书评介


第五十四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王宗昱:坚持正一道教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 张崇富:全球化时代道教发展面临的挑战
  • 容志毅:四维立则国家稳

道教经典

神仙人物

丹道养生

  • 丁常春:蒋植阳内丹学之“大乘”、“上乘”思想论略
  • 许天阳:也谈“筑基

文学与音乐

  • 锺肇鹏:悟道四首
  • 杨泽善、谭大江:浅谈武当山道教音乐在历史演变中的三个时期

道教与儒释

  • 张雪松:刘元真、吕伯强考——浅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虚构”的佛道之争

文化大观

  • 梁理中:道教与茶文化之关系
  • 张振国:道教的“台”

图书评介

  • 苏轶璇:刘处玄在早期全真道发展中的道门贡献和理论建设——兼评强昱著《刘处玄学案
  • 赵芃:区域道教史研究的成功之作——读《江西道教史》有感


第五十五期

特稿

  • 董京泉:论老子“道”的实质

道教论坛

  • 张崇富:全球化时代道教发展面临的机遇
  • 孙鹏:道学思想与和谐管理
  • 陈云鹤:论“快乐道教”

道教典籍

神仙人物

  • 陈金凤:葛玄与江西道教文化
  • 黄景春:施相公的信仰与传说

丹道养生

道法科仪

道教与文学

  • 罗争鸣:中国大陆近年道教与诗歌研究的回顾和思考(2005-2012)
  • 张振国:爱情迷雾里的《真诰》养生诗

道教与佛教

  • 韩焕忠:借径南华入佛智——印顺法师与《庄子》的因缘

朝山访道

  • 周郢:新发现的信世昌篆书徂徕“上清观”摩崖

图书评介


第五十六期

特稿

  • 陈耀庭:三本英文版的道教工具书

道教论坛

  • 尹振环:必须推翻唐玄宗钦定《老子》的错案——帝王、帝王文化与《老子》
  • 赵卫东:当代道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张受轩:浅谈皈依三宝

道教神灵

  • 申小红:明清佛山民间的神祇崇拜——以北帝神为考察中心
  • 覃延佳:神谱建构与“师教”形塑:广西上林师公对道教神灵之重构

经典考据

  • 陈广忠:明代刘绩补注《淮南鸿烈解》
  • 杨文定:丹道“豫章”考论

丹道法术

  • 蒲团子:神仙接命秘诀与“三家龙虎”说
  • 许天阳:雷公笔

音乐艺术

  • 杨洁:古琴文化与道家“天人合一”
  • 肖海明:陕西佳县白云观《真武修行图》研究

道教与武术

  • 买向东:孙禄堂道教丹道学之武术三论研究

图书评介


第五十七期

特稿

  • 陈耀庭:巩固道教恢复成果,抓住道教发展时机──我对近年来中国大陆道教发生的变化的几点看法

道教论坛

  • 杜军、董静:和谐的道教风水学
  • 谢清果、林淑琴:道教“素”主义与当代健康传播理念
  • 张开华:试谈道教禁忌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道教经典

人物思想

道法科仪

  • 萧登福:道教幡灯续命仪对佛教及东密的影响
  • 三一道人:《吕祖百字碑》密解

道教历史

道教与文学

  • 韩焕忠:庄义佛理相交映──浅谈李光诗歌的庄禅融合色彩
  • 丁培仁:游道小集续

会议与图书


第五十八期

特稿

  • 曾传辉:胡海牙先生晚年生活点滴

道教论坛

  • 胡孚琛:张连顺教授《新道学的生死观》序
  • 易中亚:“无己”与“无我”
  • 赵卫东:《邱祖语录》与丘处机关系新考--兼与森由利亚先生商榷

道教经典

  • 董京泉:对《道德经》王弼本若干字句的校勘及诠释(下)
  • 刘祖国:《真诰校注》补疑

道教人物

  • 郑唯一:有关张伯端生平研究的关键问题
  • 黄新华:明初道士周玄真略考

道法科仪

  • 张振国:上海道教《十献》的美学特性
  • 梁少媚:古代道教对瘟疫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丹道养生

  • 盛克琦:张义尚先生丹道思想研究——兼论同类阴阳龙虎丹法之优越
  • 丁常春:丹道性命学与藏传佛教宁玛派性命学之比较

道教历史

  • 武清旸:南北朝初期“道馆”与“道观”差异性的辨析
  • 张华、郑勇华:武当山五龙宫起源杂谈

文化大观

  • 陈金凤:道教枣文化漫说
  • 徐才金:学易点滴

会议与图书


第五十九期

特稿

  • 胡孚琛:陈云鹤道长《道医太素脉与通中论》序

道教论坛

  • 萧登福:再论太岁源起与太岁神格的演变
  • 朱冠华:道家说的动静与人生
  • 汪登伟:杂谈道教发展与修身证道

道教思想

  • 张轩:老子“无为”思想发微
  • 章伟文:《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经典文献

  • 尹振环:汉简与帛书《老子》孰优孰真── 篇章结构布局的比较
  • 杨文定:广西南丹县明代〈逸迹〉炼丹碑文考析考

历史人物

  • 陈广忠:“奇才”、“奇书”与奇冤── 略说淮南王与《淮南子》
  • 王群韬:潘师正卒年考

丹道养生

  • 刘永霞:陶弘景葛洪服食术的继承
  • 张阳:“传习”之道与内丹之学── 兼论道教对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道教科仪

  • 胡小柳:宋代道教的“血湖经”与女性关怀
  • 张开华、吕东:略谈道教的“指路”科仪

文化大观

  • 万景元:明朝道教服饰考
  • 罗伟国:漫话神马纸钱

图书评介

  • 张伟:评孔令宏教授《道教概论》的创新与价值


第六十期

特稿

  • 陆纪鸿:文化自觉与道教的当代社会角色──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吉宏忠道长访谈录

道教论坛

  • 陈耀庭:发挥社会功能,树立正信形象──从两种不同评价说起
  • 刘仲宇:标本皆治 清宁宫观──治理部份宫观乱象之我见
  • 王驰:自心明大道,觉悟方寸间──当代道教的文化自觉
  • 戴献东:社会服务与道教发展:以云南鲁甸灾区的救助工作为例

道教思想

  • 周赟:“无”字再探──以《老子》“有生于无”为中心
  • 石敏杰:认识论亦或境界论──庄子〈齐物论〉旨趣辨正

神仙人物

  • 蒋波:论道教谱系构建过程中的老子与东方朔
  • 黄新华:清朝道士惠远谟事迹考

道教历史

  • 江钰林:唐长安西华观考──兼论唐朝前期长安道教宗趣变化与皇室之联系
  • 秦国帅:金元峄山全真道教考

丹道养生

  • 钱耕森、沈素珍:陈撄宁与道教静功养生
  • 程志立、张其成:名老中医胡海牙的仙学养生观

组织制度

  • 范恩君:施道渊与“正一丛林”制
  • 李东:试析温州乐清正一道士的传度活动

民俗与文物

  • 高国藩:敦煌唐人西王母祭祀风俗与《周易》
  • 申小红:明清佛山北帝官方祀典相关文物考

朝山访道

  • 萧霁虹、刘金成:真庆观:昆明城东的宏大观宇
  • 孙君恒、陈丽:湖北东部乡村小道观寻觅


第六十一期

特稿

道教论坛

  • 萧登福:从文献上看道教对印度本土及佛教密宗的形成与影响
  • 平燕红:从大学教材看庄子的现代命运
  • 何建明:首届道文化夏令营答问录──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道文化优秀传统

道教经典

  • 何建朝:《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简析
  • 刘祖国:《〈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文字校勘献疑

神仙人物

道教历史

  • 赵卫东:马钰仙体事件始末考
  • 王家强:雷时中与混元派漫谈

丹道养生

  • 四明羽客(万景元):明代房中术略说
  • 蒲团子(蒲晓锋):从西派教外别传之鼻外虚空法的弊端谈起

道佛关系

  • 曾宪光、韩焕忠:东晋高僧爱南华──浅谈道安等人对《庄子》的理解和运用
  • 施保国:宗教亦哲学──方东美论道家与佛教的“深相默契”

文化大观

  • 赵秀丽:集体记忆:青岛民间的“狐仙”传说与民俗信仰
  • 谢清果、锺珺:老子养生思想对茶道的建构作用

图书评介


第六十二期

特稿

  • 胡孚琛:忧党忧民 教育报国──记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的国士风骨

道教论坛

  • 周赟:虽伪亦真──论“老子化胡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 侯杰、刘宇聪:严复“会通中西”思想评析──以《〈老子〉评语》为例
  • 邹濬智:《葬书》托名郭璞之可能原因刍论

思想智慧

  • 李德建:老子的大道安全观──对有序之和谐与无序之乱象及其极致之战争的思考
  • 徐珊珊:上善若水 品悟人生

经典文献

  • 徐山:《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文脉梳理
  • 周全彬、盛克琦:傅金铨《证道秘书‧外金丹》题解

历史人物

  • 廖茗苾:慎到小考
  • 黄新华:王世贞与道教关系初探

丹道养生

  • 陈广忠:《庄子》的养生论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一)

道法科仪

  • 武清旸:道教“血湖罪魂”观念的演变
  • 姜守诚:清代台湾的“打地狱”丧俗

道教考古

  • 吴受琚:新发现的张三丰《无根树》词二十四首石碑
  • 王群韬:桂林筌塘真武石塔考辨

图书序跋

  • 孙亦平:李能和与朝鲜道教研究──《朝鲜道教史》校注者序
  • 戈国龙:“宗教智慧”系列丛书后记


第六十三期

特稿

  • 韩焕忠:不究老庄怎通佛——方立天先生的老庄学研究

道教论坛

  • 朱越利:道教“隐财神”举例——兼辨财神赵公明形象的原始出处
  • 赵卫东:全真道“中道”思想发微
  • 易宏:溯源求真,继往开来——五显文化及五显祖庭复建略谈

思想智慧

  • 刘永霞: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哲学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二)

经典文献

  • 王颖、杨文定:先秦简牍“丹”字释义
  • 刘祖国:《中华道藏》勘误一则

神仙人物

  • 郭硕知:五显信仰源流略考
  • 宋建明:《止杀令》与丘处机

道法科仪

  • 宇汝松:试论越南门符文化的道教意蕴
  • 张振国:《先天紫光拔亡斗科》坠绪

道教与文学

  • 陈耀庭:岭上多白云,不可持赠君——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欣赏
  • 张思齐:《游仙窟》的科举主题与道教之关联

道教与其他宗教

  • 易中亚:袁中道对《庄子‧齐物论》的华严学解读
  • 寇凤凯:民国时期地方志中的道教与民间宗教

朝山访道

  • 郭武:愿救天下苍生苦,不越雷池道德山──雷池书院访问记

图书评介


第六十四期

特稿

  • 陈耀庭:我看《道士下山》

道教论坛

  • 金恺文:《抱朴子内篇》对修道者的道德品质要求
  • 张晓立:简说六朝道教经典产生的思想背景
  • 白照杰:唐代国家律法与道教戒律互动问题初探

思想智慧

  • 徐才金:感悟《中庸》─ 兼论《中庸》与道家道教之关系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三)

道法科仪

  • 萧霁虹、万上行:道教长春灵宝派与地方传统科仪研究─以《灵宝诸斋遣送白虎仙科》为中心
  • 吕师:道教神讳秘字探析

道教宗派

  • 锺国发:“葛氏道”问题辨析
  • 望仙居士:元以后道教南宗的道脉传承

区域道教

  • 张振国:海派文化背景下的道教神谱
  • 吴国富:江西武宁县太平山的道教

道教与文学

  • 黄新华:《西游记》与《神仙传》关系探微
  • 刘丽君:杨维桢〈煮茶梦记〉赏析

道教与生态

  • 钱耕森:道教“万物一体”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
  • 金桑:道家有关雾霾成因和雾霾防治的论述

朝山访道

  • 玄清:姑苏玄妙观游记
  • 樊光春:楼观庙会一瞥:送纸蜡

学术动态

  • 郭鸿玲:走进现代道教研究—复旦大学“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暑期研修班”第三期撷萃


第六十五期

特稿

  • 姜生:地斗考

道教论坛

  • 王守亮:《山海经》与谶纬中的远国异民
  • 蒋波:略论东周秦汉隐士与道家道教的发展
  • 丁常春、吴振亚:王家祐的道教仙山“昆仑山”论

思想智慧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游刃有馀”等五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四)

道教经典

  • 刘陶:略论唐宋道教《五厨经》之变
  • 蒲团子:清末外丹经辑著《金火大成》

道教历史

  • 万景元:宋徽宗与道教
  • 王亚:争执与利益:〈紫山全真长春观记〉研究

丹道养生

  • 汪登伟:道教修真略说
  • 陈广忠:杜诗与道家养生

道教与文艺

  • 陈敬阳:宋徽宗御制步虚词四首浅注(上)
  • 魏然:道教音乐的教育功能

道教与社会

  • 杨立刚:武当道教抗日爱国事迹(上)
  • 秦国帅:德国传教士海因里希‧哈克曼与清末民初的崂山全真教

学术动态

  • 王闯、杨立志:地方道教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李玉用:区域道教研究的卓越贡献 ─《浙江道教史》评介


第六十六期

特稿

  • 钱耕森:“大道和生学”简论

道教论坛

  • 徐山:《老子》“故去彼取此”和“以此”辨正
  • 宇汝松:《老子》人道关怀思想探析
  • 王西平:《老子》的现代科学意义

思想智慧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藏山于泽”等五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五)

道教神仙

  • 黄新华:苏州五路财神信仰考
  • 张剑波、萧霁虹:昆明关上撒梅人的财神信仰

道法科仪

  • 陈雅岚:修水县道教正一派经箓文本略说
  • 梁恩诚:台湾道教清微派仪式音乐探析

道教历史

  • 贺信萍、赵建勇:锺离权故居——咸阳正阳宫的历史与传承
  • 赵芃、王光同:〈高良太清观碑〉与全真女冠在鲁西地区的活动

道教与文学

  • 陈耀庭:虽然兴废俱天数,祸自奸臣误国来—王镃〈古杭感事〉诗欣赏
  • 陈敬阳:宋徽宗御制步虚词四首浅注(下)

道教与社会

  • 周赟:论传统孝道伦理对中国老龄社会临终关怀问题的启发
  • 杨立刚:武当道教抗日爱国事迹(下)

艺术鉴赏

  • 高国藩:道学箴言篆书集
  • 李鼎才:道通天地 四海升平—“九龙符箓升平砚”鉴赏

图书评介


第六十七期

特稿

  • 朱越利:明清道教双修内丹术的时代背景

道教论坛

  • 虚谷子:浅评唐焕章及其“世界宗教大同会”——兼从道教的角度看“邪教”
  • 锺国发:从宗教类型学看破坏性膜拜团体
  • 戈国龙:人可以分成七种

思想智慧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美者自美”等五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六)

道教经典

道教神仙

  • 郭鸿玲:《老子中经》神仙系统研究
  • 李笑樊:道教“十二月将”略说

道教宗教

  • 郑为一:张伯端籍贯考辨的正本清源
  • 王亚:南宋净明道的“法”、“职”、“箓”与洞神部箓阶的彻底符号化

丹道养生

  • 汪登伟:八段锦源流考
  • 三一道人:睡功探冥

道法科仪

  • 张振国:寒庭无悲恼,夜壑息酸辛——漫谈灯仪的功能及其实质
  • 万景元:《九卮灯科》初探

图书评介


第六十八期

特稿

  • 〔意〕莫尼卡(Monica Esposito)撰、田茂泉译:清代龙门派及其有争议的历史(上)

道教论坛

  • 王西平:对〈“大道和生学”简论〉一文之异议
  • 金桑:关于道家聚散理论的简述
  • 王驰:一肩担道义,千秋继仙风——上海道教学院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致辞

思想智慧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尧把天下让给许由”等六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七)

道教经典

  • 黄新华:浅议傅山解《老》之特色
  • 〔马〕严家建:论《庄子‧养生主》的形神观

道教历史

  • 尹志华:王屋山仙踪道迹考
  • 赵芃:玄帝信仰在山东民间的传播与发展——以山东东平、平阴玄帝庙碑为例

道教制度

  • 白照杰:仙阶与经教——先唐道教法位制度源流爬梳

丹道养生

  • 章伟文:内丹“水火”、“龙虎”、“铅汞”之蕴意发微——以《锺吕传道集》为视角
  • 胡小柳:略论道教“天医”

道教与儒释

  • 韩焕忠:直指本心通南华——云溪俍亭《漆园指通》浅析
  • 罗耀松:北宋张士逊交往考

图书评介


第六十九期

特稿

  • 〔美〕祁泰履(Terry F. Kleeman)撰、李同奇译:针尖上能站多少天兵--道教理论探索

道教论坛

  • 郭武:习近平的“文化自信”与道教文化的发展机遇
  • 朱越利: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丘处机传说
  • 欧阳镇:打造万寿宫历史文化的新视野 ─ 以西山万寿宫为例

思想智慧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以己养养鸟”等五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八)

丹道养生

  • 汪登伟:康仲熊《服内元气诀》考
  • 丁常春、吴振亚:《补亏正法》内丹养生思想析论

道法科仪

  • 姜守诚:宋元道书中的“引魂度桥”科仪
  • 梁恩诚:台湾道教清微派“破狱仪式”考察 ─ 以五股玄真道坛为对象

道教历史

  • 〔意〕莫尼卡(Monica Esposito)撰、田茂泉译:清代龙门派及其有争议的历史(下)
  • 寇凤凯、张春梅:变迁视角下的近现代道教研究

地方道教

  • 黄新华:太湖流域的金总管信仰考
  • 吕师:曲靖洞经会概谈

道教与文艺

  • 周锡山:《庄子》对中国文艺的巨大指导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 吕箐雯:《红楼梦》中的庄子哲学

图书评介


第七十期

特稿

  • 钱耕森:《老子》与规律论——《汪注老子》《正解老子》序

道教论坛

  • 黄新华:老子到底反不反伦理?——老子伦理思想新探
  • 施保国:理想与现实:方东美论道家的路径观照
  • 周赟:论任继愈先生四译《老子》及其老学思想
  • 汪致正:“大道和生学”的哲学意义
  • 金桑:“木通关”是地球生命的基本模式

学术争鸣

  • 王西平:《老子》“故去彼取此”和“以此”之我见——与徐山先生商榷
  • 张学瑾、刘祖国:《太上洞玄灵宝芝草品》校点商榷
  • 刘宗棠:关于“和实生物”及其他——读《“大道和生学”简论》及有关评论后的一些认识

经典与智慧

  • 徐山:《老子》“报怨以德”与“和大怨”文脉梳理
  • 杨福泉:《逍遥游》“培”字辨正
  • 萧登福:《黄庭经》的黄庭所在及其与脾的关系——兼论周秦以来的脾胰不分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拒绝封赏的屠夫”等四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九)

神仙与人物

  • 李黎鹤:“道正宗师图”之神灵形象考辨
  • 张阳:晋真人与晋道成小考
  • 李玉用:唐道士叶法善世家及其思想考略
  • 郭武:巨匠斯逝 师恩永存——在追念卿希泰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丹道养生

  • 三一道人:《行气玉佩铭》阐幽
  • 卢理湘:“河车”论
  • 张振国:道教养生经典的社会化与道德化——以《悟真篇》为例

道教与儒释

  • 韩焕忠:憨山《道德经解》浅析
  • 郭鸿玲:六朝的疾病与佛教咒语初探——以《陀罗尼杂集》为核心
  • 徐才金:《留侯论》评析

道教与文学

  • 张海澜:萼绿华小考
  • 陈坚:马丹阳《渐悟集》中的“叠字”诗——兼谈马丹阳的“诗教”
  • 汪登伟:全真道祖师藏头拆字、攒三拆字诗词试解

道教与民俗

  • 陈广忠: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和传承
  • 郑为一:漫谈放生
  • 王巧玲:论道教婚礼的文化意义

地方道教

  • 萧霁虹:“南滇福神”:云南真武信仰与崇祀研究
  • 王家强:体道赞玄 返朴归真──昆明真庆观首届体道班的宗教文化内涵及意义

朝山访道

  • 姜守诚:忆南瀛 话道缘
  • 赵建勇:重阳宫记游
  • 参悟:访仙悟道仙人洞

图书评介


第七十一期

特稿

  • 李远国:太岁信仰的历史考辨

道教论坛

  • 白照杰:炼骨成真:中古道教仙骨信仰研究
  • 宋峰:修炼与成仙——论道教修真学
  • 蔡广进:论庄子的“相知”与“不相知”:由鱼乐之辩说起
  • 周世霞、蒋波:汉文帝继行黄老思想论略
  • 寇凤凯:民国时代地方志语境中的宗教观

经典与智慧

  • 陈颖:《道门通教必用集》相关问题考述
  • 梁恩诚:《清微丹诀》探析
  • 欧阳镇:《净明宗教录》的医道思想
  • 李大华:庄子的智慧:“渔父与孔子的故事”等五则
  • 新弘:和师父在一起的金色时光(十)

神仙与人物

  • 王亚:宋徽宗与道教关系再探:从《政和万寿道藏》之首说起
  • 汪登伟:白玉蟾生年及其修道生涯
  • 王一麟:论陈景元对独化思想的推进
  • 郭武:追念王卡老师

丹道养生

  • [美] 祁泰履(Terry Kleeman)撰、肖涵露译:合气仪式及其在早期道教实践中的作用
  • 陈金凤:道教黄精文化摭谈
  • 卢理湘:青去白来然后黑

道法科仪

  • 张振国:接受美学与道教科仪中的“变神”
  • 周密:道教灯仪的思想与文化
  • 刘陶:浅谈盂兰盆会对唐代道教中元普度施食的影响——以《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为例

道教与周易

  • 高国藩:敦煌道教太一崇拜与《周易》
  • 刘永霞:《易经》花语——天地否卦与梅花

道教与儒释

  • 萧登福:由《纯阳真人浑成集》看佛道争胜下的吕洞宾参谒黄龙禅师公案
  • 钱耕森、沈素珍:王重阳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 韩焕忠:吹万广真对《老子》的禅学解读

道教与文艺

  • 张学瑾、刘祖国:杜光庭记传类作品文献研究综述
  • 李小龙:《射雕英雄传》中的丘处机形象分析
  • 黄新华:浅析道教影响昆曲产生何以可能

地方道教

  • 赵芃:济南大峰山峰云观龙门派初考
  • 田茂泉:鲁台妈祖信仰文化的对比研究——以山东庙岛显应宫和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例

朝山访道

  • 孙君恒:新疆八卦城体验
  • 贾晓伟:问道武当山 养生无极馆——我在武当山学道习武的修炼札记
  • 王家强:在中国历史与社会中理解中国宗教──复旦大学“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暑期班第五期概述

图书评介

  • 胡春涛:道教视觉文化研究的拓展——李凇《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述评
  • 孔帅:道教研究又添新著作——郭武著《王重阳学案》评介
  • 刘金城:海岱玄门传久远 齐鲁道史有新篇——赵芃《山东道教史》评介


外部链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