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是尹志華全面論述全真道於明清兩代發展之歷史的著述,屬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道教研究學術論叢系列,於2014年出版。與近年來同類論著相比,此書近乎囊括無遺。
內容簡介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與儒家、佛教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幹。中國道教有兩個主要流派,正一道與全真道。自金元時期,王重陽祖師及其七大弟子創立全真教門之後,此教對中國傳統社會及文化的發展皆曾有過重要的影響。但是對這個重要教派的學術研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受到國內外道教學界的真正重視。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在道教界及學術界的共同推動下對全真道的研究可謂漸入佳境,陸續湧現優秀的專家學者。他們發表的許多論著,對全真道的歷史、典籍、教派、人物、宮觀、科儀、文化遺跡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更為深入的新探索。
全真道是金元明清以來流傳最廣的道教門派,大致經歷了金元時期的初創與鼎盛,元末明初的衰微,以及明清之際「龍門中興」、晚清民國時期再次復興等發展階段。直至今日,仍是道教的兩大主流教派之一。學術界對全真道的研究成果,過去多集中在金元時期,而明清時期全真道的研究則比較薄弱。為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之處,尹志華遂參考《道藏》、《藏外道書》、宮觀山志,並充分利用清宮檔案、《大清會典》、地方志和碑刻。同時,翻閱大量文人學士所撰的詩文筆記,與及教內所傳之宗譜、登真籙等資料文獻,以全面且有系統地論述明末至晚清三百年間全真道在全國各地傳播的歷史線索及特徵。
全書以時間為經、地域為緯,後以道教人物和宮觀為論述重點。時間方面,作者把清代全真道歷史劃分為四個時期,並按此分章論述。分別是順治至康熙的復興時期、雍正至乾隆的沉寂與發展交織時期、嘉慶至道光的「傳戒再興,叢林復興」時期,與及咸豐至宣統的盛勢時期。至於地域方面,則有陜西、河南、廣東、北京、四川和武當山等地。除此之外,作者亦把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道教文獻的問世,安插在各章之內。
目錄
- 序
- 緒論
- 第一節、清廷與道教
- 第二節、清代全真道研究現狀與本書寫作方法
- 第一章:順治康熙時期:隨著社會秩序的重建而復興
- 第二章:雍正乾隆時期:沉寂與發展交織
- 第一節、大規模傳戒活動的中斷
- 第二節、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的沉寂
- 第三節、全真道在東北地區的弘衍
- 第四節、全真道在山東雲翠山等地的傳承
- 第五節、陝西樓觀臺等道觀的修繕
- 第六節、全真道在四川的傳承
- 第七節、全真道在浙江的傳承
- 第八節、全真道在廣東的傳承
- 第三章:嘉慶道光時期:傳戒再興、叢林復振
- 第四章:咸豐至宣統時期:衝擊與眷顧交織下保持興盛
- 結語
- 地圖:清代全真道名山宮觀分佈圖
- 參考文獻
- 後記
- 關鍵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