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由来

早期道教的仪礼比较简单,并无专设的斋坛。据文献记载,只是在治靖之外,露天设立一方形的土台,上置香炉,祭酒和山居道士在土台上行祭礼,一般信众则在土台下行礼。南北朝时期,道教仪礼有较大的发展。据刘宋高道陆修静的《洞玄灵宝五感文》称,金箓斋和黄箓斋都要设坛,坛有多重。唐宋以后,道教仪礼更趋繁复,坛场设置亦趋繁华。元明之后,由于道教醮仪逐渐代替了斋仪,因此在坛场设置中,斋坛亦为醮坛所取代。

设置

据《洞玄灵宝五感文》称,南北朝时的金箓斋坛为露天玄坛,广三丈。坛立重坛,广二丈,围栏,上下设十门。重坛中央安一长灯,长九尺,上安九灯。围坛四周安色灯三十六,坛外可燃千百灯。黄箓斋设坛与金箓斋坛相同,但围坛之灯的数量有异。坛分两层,取法天象地之义。

唐宋时期,道教斋醮科仪有很大的发展。据南宋时成书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斋坛为方形,其制有三层。内坛高三尺,方广一丈八尺,上安纂二十枚;中坛高一尺五寸,方广三丈,上安纂二十四枚;外坛以平地为之,方广四丈,安纂二十八枚。三坛之外还要安花柱。坛分三层,取示天地人三才之理。

明代周思德所纂《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又称,设坛之方向须端正,“坐北面南,如宫观屋宇坐向不同,当以方位东西南北定坛之坐向,或背或偏,郤所不拘,切在迁就坐向端正”。坛内左右北三壁悬挂三界众真圣像,坛内香花灯烛供养。坛外另设左右六幕。清代以来,道教斋坛逐渐为醮仪所代,另外,也由于社会动荡,举行类似道书记载的大型斋醮法会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当今道教宫观中斋坛已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洞玄灵宝五感文》
  2.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3.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