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由來

中國古代就有煉氣之說。南朝劉宋鮑照的《鮑參軍集》有句稱,「淮南王,好長生,服食煉氣讀仙經」。淮南王者,即西漢劉安。道教養生之術繼承了古代的煉氣方法。唐代高道孫思邈有《存神煉氣銘》稱,如欲存身,先須安神。如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悔,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如安而不散,則身存永年。宋元以後,內丹之術流行。內修是道教徒的日常修持的主要內容。煉氣則成為內丹術的第一階段,即築基的主要方法。

作用

煉氣的方法,在各派內丹著述中均有闡述,並各不相同。但其要則是寶氣與行氣。寶氣者,即惜氣而不亂耗氣。行氣者,即煉氣而不停滯氣。約出於唐代的《太上混元真錄》稱,食氣固精,受明玄經,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靈根。寶氣則得道,得道則長久。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氣行之,則為道也。道士日常修持煉氣之目的,一是為求長生,二是為與神明交會。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稱,「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先求岩谷名師,草衣木食之士,開發萬法根宗,精勵香火,止佩一法一籙一職。苟能晨夕煉神養氣,修持不怠,與神明交格,言行無慊,何患法之不靈,將之不佑」。

參考資料

  1. 《道門十規》
  2. 《存神煉氣銘》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