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由来

据南宋的《上清灵宝大法》称,早期道教的幡只有两种,即迁神幡和回耀幡。隋唐时期,道教用幡已经有相当规模。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凡幡有二十一种,一者连金,二者贯玉,三者缀珠,四者线银,五者绣绮,六者织成,七者杂锦,八者诸罗,九者错彩,十者雕缕,十一者结丝,十二者丛缕,十三者云霞,十四者变书,十五者线作,十六者纯色,十七者间色,十八者缬画,十九者画字,二十者五色,二十一者九色。或长或短,或阔或狭。或三尺、五尺、七尺、九尺、一丈、二丈、四十九尺、百尺、千尺。或一首、两首、十首、百首、千首、万首。皆随时所办。复为亡人,有迁神、转魂、度生、九天、三途等幡;为病人又造度厄、消灾、解厄、延年、长命、保护等幡;居家平安,复有致福、延祥、期年、保寿、修龄、益算等幡。盖任力所造,皆长竿悬之于庭,或经像左右并房廊院宇之侧所在供养”。明代时,幡的种类更趋繁复。《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除迁神、回耀两幡外,另有告盟、命灵、超度、青玄、太乙、昊天和召真召灵等幡。据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的批评意见,当时的幡多以荷叶为顶,莲花为堕。至今坛场的灵幡仍多作如此装饰。

作用

《上清灵宝大法》称道教“建斋之始,近斋坛空隙地,立长竿,预期扬幡,启闻穹厚,普告万灵”,以使“幽显共睹,鬼神遥瞻”。早期道教的迁神幡,“绛缯七尺或四十九尺,造幡一首,以朱砂雌黄合研,书明斗形于幡首,书幡名于幡身。左手书三天内讳,右手书三天隐讳。亡魂睹此则得罪障解脱,神迁南宫”。回耀幡,“白素黄缯,造幡长二十四尺或四十九尺,幡身书青玄全号。左足书太微回黄旗,无英命灵幡;右足书摄召长夜府,开度受生魂。左手书茫茫酆都中云云;右手书功德金色光云云。从长竿悬于坛下,任风吹扬,十方幽魂,睹此灵幡,一念皈依,则夙生罪障,应时消灭,以至尘劳大罪,皆得原除,上生南宫,地狱开泰,死魂更生”。

参考资料

  1. 《上清灵宝大法》
  2.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
  3.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