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13年1月20日 (日) 23:51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百科全书网站
已有5,318篇中文条目
道教百科全书网站
已有5,318篇中文条目
新闻|历史|人物|信仰|经典|神仙|宫观|修持|仪式|艺术|音乐|文学|研究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张道陵先退隐北邙山修道,闻蜀民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馀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后世称为祖天师。

 

稚川真人葛洪

葛洪为东晋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经常到山上砍柴来换取纸笔;成年后博通经史百家学说,尤以儒学知名于世。他性情沉静,不好荣利,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后身经战乱,人世沉浮,深感荣位势利,有若春华,须臾凋落。乃弃绝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最后止于罗浮山养生修道,著述不辍,以丹鼎生涯终老。葛洪继承和发扬了神仙理论,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又精晓医学和药物学,对道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登真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师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神瑞二年,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伪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后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他很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

 

简寂先生陆修静

陆修静,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后,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山,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避太初之乱南游,至庐山建立道观,隐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他应诏再赴建康,明帝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开法门,深弘奥典,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光,于斯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陆修静针对当时的一些不利于道教发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顿措施,其中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所创造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典籍分类体系,为历代沿用。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从小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引为诸王侍读,陪同王室年轻人一起读书,做小老师。大约在三十岁前后,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 茅山。天监元年梁武帝接位后,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陶弘景亦精于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官之途,喜方外游。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勤学苦读,深得潘师正赏识,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他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甚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箓。开元十五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敕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令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他逝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