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的版本间的差异
(新页面: {{齋醮科儀}} 磬是道教宮觀和科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 == 由來 == 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 |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1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4行: | 第4行: | ||
== 由來 == | == 由來 == | ||
− | + | 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說文》稱,「磬,樂石也」。中國古代禮儀均須擊磬。《初學記》引《五經要義》云:「磬,立秋之樂也」。《周禮》的《春官》稱,「磬師掌教擊磬」孟子稱「金聲玉振」,形容奏樂時以鐘始,以磬終。早期道教儀禮比較簡單,並無擊磬的記載。魏晉南北朝以後,道教宮觀和科儀中開始用磬配合鐘行儀,形成鐘磬交鳴的莊嚴場面。《[[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 始]] 》稱,磬有六種質地,「一者玉,二者金,三者銀,四者銅,五者鐵,六者石。或兩角、四角,或九角、無角,若狀若鉤,並題所識,永為供養。凡鐘磬,皆須作虛懸之」。今道教宮觀和儀壇上,已經用缽盂狀銅質磬代替矩形懸掛用石玉質磬,並且有體積較小的碗狀銅磬,稱碗磬;還有附在木柄頂端的,可以持之以行走的手磬,或稱引磬。 | |
− | 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說文》稱,「磬,樂石也」。中國古代禮儀均須擊磬。《初學記》引《五經要義》云:「磬,立秋之樂也」。《周禮》的《春官》稱,「磬師掌教擊磬」孟子稱「金聲玉振」,形容奏樂時以鐘始,以磬終。早期道教儀禮比較簡單,並無擊磬的記載。魏晉南北朝以後,道教宮觀和科儀中開始用磬配合鐘行儀,形成鐘磬交鳴的莊嚴場面。《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 | ||
== 作用 == | == 作用 == | ||
− | + | 道教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作用有二。一是為了感動神靈,溝通人神;二是為了警戒人眾,「節度威儀,容止所要」。《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云,「治舍左前台上,有懸鐘磬,依時鳴之,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神」。南宋[[ 金允中]] 《[[ 上清靈寶大法]] 》 卷二十 稱,「壇場將肅,鐘磬交鳴。韻奏鈞天,仿彿神游於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類於玄都」。[[ 王契真]] 的《[[ 上清靈寶大法]] 》也稱,「鐘之形,上圓而勢俯,其聲清遠,其頂蟠龍,其從金鐘,曰陽。磬之形,下圓而勢仰,其聲重濁,其座虎伏,其從磬,曰陰」。因此鐘磬和鳴,猶陰陽交和,能召十方陽德之靈,能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宋元以後,道教對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時間和程式,還有許多規定 。南宋[[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六稱:科儀中「欲令群官整肅,儀軌森然」,必須先鳴擊磬,等眾人齊聚後才升壇。今道教壇場多用缽盂狀銅磬,已很少見到矩形石磬 。 | |
− | 道教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 | ||
== 參考資料 == | == 參考資料 == | ||
#《周禮》 | #《周禮》 | ||
− |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 | + |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 始 》 |
#《上清靈寶大法》 | #《上清靈寶大法》 | ||
+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
+ | #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見《道藏》第32冊。 | ||
+ | |||
− | [[Category:法器]] | + | [[Category:法器]][[Category: 道教音樂]] |
+ | [[en:Inverted Bells]] |
2019年7月31日 (三) 18:34的最新版本
齋醮科儀 |
修持 |
早晚功課 煉氣 雲遊參訪 齋戒 |
戒律 |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宮觀清規 |
符籙法術 |
符 籙 神咒 掐訣 步罡 變化之術 祈福禳災 考召 驅邪 治病 送瘟 術數 |
儀式 |
三籙齋名 羅天大醮 破獄燈儀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 煉度儀 關燈散花科儀 進表科儀 |
壇場設置 |
齋壇 醮壇 戒壇 萬法宗壇 |
道冠服飾 |
法器 |
木魚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劍 笏 雲鐺 幡 磬 麈尾 鐘 鐃鈸 |
壇場執事 |
高功 都講 監齋 侍香 侍燈 侍經 |
神誕慶典 |
迎神出會 香期與廟會 |
磬是道教宮觀和科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
由來
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說文》稱,「磬,樂石也」。中國古代禮儀均須擊磬。《初學記》引《五經要義》云:「磬,立秋之樂也」。《周禮》的《春官》稱,「磬師掌教擊磬」孟子稱「金聲玉振」,形容奏樂時以鐘始,以磬終。早期道教儀禮比較簡單,並無擊磬的記載。魏晉南北朝以後,道教宮觀和科儀中開始用磬配合鐘行儀,形成鐘磬交鳴的莊嚴場面。《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稱,磬有六種質地,「一者玉,二者金,三者銀,四者銅,五者鐵,六者石。或兩角、四角,或九角、無角,若狀若鉤,並題所識,永為供養。凡鐘磬,皆須作虛懸之」。今道教宮觀和儀壇上,已經用缽盂狀銅質磬代替矩形懸掛用石玉質磬,並且有體積較小的碗狀銅磬,稱碗磬;還有附在木柄頂端的,可以持之以行走的手磬,或稱引磬。
作用
道教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作用有二。一是為了感動神靈,溝通人神;二是為了警戒人眾,「節度威儀,容止所要」。《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云,「治舍左前台上,有懸鐘磬,依時鳴之,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神」。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稱,「壇場將肅,鐘磬交鳴。韻奏鈞天,仿彿神游於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類於玄都」。王契真的《上清靈寶大法》也稱,「鐘之形,上圓而勢俯,其聲清遠,其頂蟠龍,其從金鐘,曰陽。磬之形,下圓而勢仰,其聲重濁,其座虎伏,其從磬,曰陰」。因此鐘磬和鳴,猶陰陽交和,能召十方陽德之靈,能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宋元以後,道教對宮觀和科儀中用磬的時間和程式,還有許多規定。南宋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卷六稱:科儀中「欲令群官整肅,儀軌森然」,必須先鳴擊磬,等眾人齊聚後才升壇。今道教壇場多用缽盂狀銅磬,已很少見到矩形石磬。
參考資料
- 《周禮》
-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 《上清靈寶大法》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呂太古:《道門通教必用集》,見《道藏》第3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