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功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6行: 第6行:
 
 「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早晚功課就是道士每天早晚兩次上殿念誦必讀的經文。早期道教沒有早晚功課的記載。南北朝時,道教的宮觀道士有「常朝儀」,《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四眾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謂之常朝」。常朝儀的核心部分是禮十方,同後來的早晚功課以誦念咒經誥為主不同。但以天天舉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續《道藏》中亦無早晚功課的經籍。清代成書的《[[道藏輯要]]》收有《清微宏範道門功課》和《太上玄門功課經》等兩種,從經名冠以「清微」可知,當是清微派道士傳承之經籍,大約出於清代以前。另據佛教叢林約在明代才較普遍地形成朝暮課誦制度,而[[全真道]]觀建制仿效佛教叢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課制度,推測可能形成於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宮觀才較普遍地以早晚功課作為一種修持形式。
 
 「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早晚功課就是道士每天早晚兩次上殿念誦必讀的經文。早期道教沒有早晚功課的記載。南北朝時,道教的宮觀道士有「常朝儀」,《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四眾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謂之常朝」。常朝儀的核心部分是禮十方,同後來的早晚功課以誦念咒經誥為主不同。但以天天舉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續《道藏》中亦無早晚功課的經籍。清代成書的《[[道藏輯要]]》收有《清微宏範道門功課》和《太上玄門功課經》等兩種,從經名冠以「清微」可知,當是清微派道士傳承之經籍,大約出於清代以前。另據佛教叢林約在明代才較普遍地形成朝暮課誦制度,而[[全真道]]觀建制仿效佛教叢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課制度,推測可能形成於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宮觀才較普遍地以早晚功課作為一種修持形式。
  
==內容==
+
==內容==]
 道教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經、誥和[[咒]]等。但隨著所屬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區的差別,也略有差異。例如:全真派的早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北五祖誥」、「南五祖誥」和「七真誥」。[[正一派]]的晚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課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等。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開經偈」或「香讚」開始,以「十二願」和「三皈依」結束。早課中間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各種咒(如:凈心神咒等),二是幾部經(如: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等),三是各種誥(如:玉清寶誥等)。晚課中間包含二個部分,一是幾種經(如:太上洞玄靈寶十方救苦妙經等),二是各種誥(如:斗姆寶誥等)。
+
 道教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經、誥和[[咒]]等。但隨著所屬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區的差別,也略有差異。例如:全真派的早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北五祖誥」、「[[ 南五祖誥]] 」和「七真誥」。[[正一派]]的晚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課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等。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開經偈」或「香讚」開始,以「十二願」和「三皈依」結束。早課中間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各種咒(如:凈心神咒等),二是幾部經(如: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等),三是各種誥(如:玉清寶誥等)。晚課中間包含二個部分,一是幾種經(如:太上洞玄靈寶十方救苦妙經等),二是各種誥(如:斗姆寶誥等)。
  
 
==作用==
 
==作用==

2015年11月3日 (二) 14:25的最新版本


斋醮科仪
修持
早晚功课 炼气
云游参访 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宫观清规
符箓法术
神咒 掐诀 步罡
变化之术 祈福禳灾 考召
驱邪 治病 送瘟 术数
仪式
三箓斋名 罗天大醮 破狱灯仪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 炼度仪
关灯散花科仪 进表科仪
坛场设置
斋坛 醮坛 戒坛 万法宗坛
道冠服饰
法器
木鱼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剑 云铛
麈尾 铙钹
坛场执事
高功 都讲 监斋
侍香 侍灯 侍经
神诞庆典
迎神出会 香期与庙会

早晚功课是道教的宫观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

由来

“课”指的是课诵,“功课”就是例行的作业。早晚功课就是道士每天早晚两次上殿念诵必读的经文。早期道教没有早晚功课的记载。南北朝时,道教的宫观道士有“常朝仪”,《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四众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谓之常朝”。常朝仪的核心部分是礼十方,同后来的早晚功课以诵念咒经诰为主不同。但以天天举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续《道藏》中亦无早晚功课的经籍。清代成书的《道藏辑要》收有《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和《太上玄门功课经》等两种,从经名冠以“清微”可知,当是清微派道士传承之经籍,大约出于清代以前。另据佛教丛林约在明代才较普遍地形成朝暮课诵制度,而全真道观建制仿效佛教丛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课制度,推测可能形成于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宫观才较普遍地以早晚功课作为一种修持形式。

==内容==] 道教宫观道士的早晚功课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经、诰和等。但随著所属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区的差别,也略有差异。例如:全真派的早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北五祖诰”、“南五祖诰”和“七真诰”。正一派的晚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祖天师宝诰”和“虚靖天师宝诰”,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课中有“三茅真君宝诰”等等。宫观道士的早晚功课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开经偈”或“香赞”开始,以“十二愿”和“三皈依”结束。早课中间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各种咒(如:净心神咒等),二是几部经(如: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三是各种诰(如:玉清宝诰等)。晚课中间包含二个部分,一是几种经(如:太上洞玄灵宝十方救苦妙经等),二是各种诰(如:斗姆宝诰等)。

作用

宫观道士日常举行早晚功课的目的是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夫国祚”。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柳守元称“不勤持诵,何以保养元和”。道士作早课时,多在卯时,此时,阳气初升,阴气未动,饮食未进,气血未乱。通过早课,会产生心平气和、脉通窍利的保健功效。晚课时间一般在酉时,此时人已疲倦,阳气衰微,阴气渐旺,邪气游荡,通过晚课,能消除疲劳,平静焦躁,产生精力振奋、有益睡眠的功效。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通”。

参考资料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
  2. 《清微宏范道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