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生平

王重陽畫像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1]後因參加武舉而易名德威,字世雄。[2]入道後改名嚞(或喆[3]),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4]全真道的開創者,被尊為「北五祖」之一。

王重陽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於咸陽大魏村。[5]他早年曾經考上武舉,並解決過饑荒時家鄉被盜匪侵擾的問題,為鄉人所倚重。[6]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甘河鎮)中飲酒,期間遇到兩位仙人,他們同樣都是披髮披氊,而且年齡樣貌都極為一致。王重陽大感驚異,後跟隨他們至僻靜處時現身虔禱作禮。兩位仙人認為此子可教,遂授之以口訣。王重陽有詠詩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後人以其所遇之仙人為呂洞賓[7]翌年中秋,王重陽再遇仙於醴泉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仙人留下五篇歌頌,並要求王重陽讀畢後將之火化。在遭逢仙人指點後,王重陽留下妻子並將女兒嫁走,於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前往終南山南時村掘地為隧,題為「活死人墓」。[8]自此開始了離家棄俗的修道生涯。在翌年,本身為醴泉縣人士的史處厚(?-1174年)聞得王重陽遇仙並得受秘訣,遂到終南山請求為師,成為了王重陽首位入門弟子。[9]此時王重陽的行為較為忘我脫俗,如以紙牌寫上「王害風靈位」立於墓中,又自作詩云:

活死人兮王嚞乖,水雲別是一般諧。
道名喚作重陽子,謔號稱為沒地埋。
來者路,不忘懷,行瓚須是挂靈牌。[10]

大定三年(1163年),王重陽填堵了「活死人墓」,並遷居到劉蔣村結茅居,與和玉蟾李靈陽一起同住修道,而和、李二人亦是王重陽最早期的道友。其所居之地則為現今陝西省戶縣重陽萬壽宮李道謙在《七真年譜》中徵引王重陽在《全真集》的自序,提到王重陽曾經在大定四年(1164年)遇到劉海蟾。當時王重陽從甘河鎮帶著酒返回劉蔣村茅庵,在路上遇到一位先生。他對王重陽說:「害風,肯與我一起飲酒嗎?」王重陽遂與他一起將酒一飲而盡。那人叫王重陽用葫蘆取河水並交給他,他再將葫蘆還予王重陽並著他飲用,王重陽飲之發現是仙酎。先生又對王重陽說:「你是否認識劉海蟾?」王重陽回答說只曾經在畫像中見過而已。劉海蟾笑而離去。[11]

大定五年(1165年),王重陽在終南山上清太平宮牆壁上寫了一首詩,云:

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
兩箇先生決定來,一靈真性成搜刷。[12]

這預示了王重陽自知為其壽命只到五十八歲,從當時起計只餘下四年。在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二十六日,王重陽將劉蔣村茅庵焚燬,並向眾人辭別說要到東海「捉馬」。在五月路過北邙山上清宮時,他在牆壁題詩云:

丘譚王風捉馬劉,崑崙頂上打玉毬。
你還般在寰海內,嬴得三千八百籌。[13]

這預示了他將要度化丘處機(1148年-1227年)、譚處端(1123年-1185年)、馬鈺(1123年-1183年)、劉處玄(1147年-1203年)四人。但在這之前的東行期間,王重陽在夏天經過掖城(今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時收了劉通微(?-1196年)為弟子,是他入山東傳教後的首徒。[14]後王重陽在閏七月十八日來到寧海軍[15](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並在范明叔的遇仙亭與馬鈺會面。王重陽知道馬鈺夙有仙契,勸勉他學道修真。馬鈺遂邀請他到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與之問道。[16]該庵被王重陽題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中記載王重陽為此曾書一長歌〈全真堂〉,並對此作出解釋:

堂名名號號全真,寂靜逍遙子細陳。
豈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一間閒舍應難得,四假凡軀是此因。
常蓋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離身。
有時覺後尤寬大,每到醒來愈憂親。
氣血轉流渾不漏,精神交結永無津。
慧燈內照通三耀,福注長生出六塵。
自哂堂中心火滅,何妨諸寇積柴薪。[17]
嘆骷髏
山西永樂宮重陽殿
北壁西段祖師畫傳(局部)

此歌顯示出王重陽追求寂靜逍遙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視內丹修煉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總結。王重陽十分希望馬鈺夫婦能夠棄除家緣、離鄉背井修道。雖然他們二人起初並不願意,但在王重陽分梨賜芋栗、重重入夢以天堂地獄十犯大戒罪警及送贈詩詞傳達教化要旨的循循誘導之下,[18]馬鈺遂在大定八年(1168年)出家。[19]而丘處機及譚處端早在前一年已經投師於王重陽門下,其後王處一(1142年-1217年)亦繼馬鈺之後在同年成為王重陽弟子。[20]二月,王重陽領著馬、譚、丘、王四人入崑嵛山石門口開煙霞洞修練,三月時郝大通(1149年-1212年)亦到崑嵛山跟隨王重陽出家。同年八月,王重陽連同五位弟子遷居到文登縣(今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姜實庵建立七寶會。[21]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王重陽與馬、譚、丘、郝四位弟子返回寧海軍,周伯通修建了庵堂禮請王重陽居住,名曰「金蓮堂」。馬鈺之妻孫不二(1119年-1182年)在同年五月初五日來到金蓮堂出家,後又於八月在金蓮堂成立金蓮會。九月,王重陽到登州福山縣(今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立三光會,又於蓬萊(今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組織玉華會。同月,王重陽與馬、譚、丘三位弟子西至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萊州市),度化了劉處玄入道。十月,又於掖縣成立平等會。[22]至此王重陽在山東地區短短的兩年之間「普化三州,同歸五會」。秦志安在《金蓮正宗記》中記載了一則榜文,介紹了五會名字的關係與意涵:

其牓曰:竊以平等者,為道德之祖,清淨之源。乃金蓮玉華之本,三光七寶之宗。普濟群生,遍超庶俗,銀焰充盈於八極,彩霞蒸滿於十方,人人願吐於黃芽,比比不遊於黑路。玉華者,氣之宗;金蓮者,神之祖。氣神相結,謂之神仙。[23]

這顯示出五會之名都是與道教意象及修練有關。

在成立平等會後,王重陽與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及劉處玄四位弟子同遊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寓居於王氏的宅邸。[24]他在這次旅途中對弟子多有教導,並書〈竹杖歌〉以作說明:

一條拄杖名無著,節節輝輝光灼灼。
偉矣虛心直又端,裡頭都是靈丹藥。
不搖不動自清閒,應物隨機能做作。
海上專尋知友來,兀誰堪可為依託。
昨宵夢裡見諸虬,內有四虬能跳躍。
杖一引,移一腳,頂中迸斷銀絲索。
攢眉露目震精神,吐出靈珠光閃爍。
明焰挑來共樂然,白雲不負紅霞約。[25]

此歌以竹杖為喻,道出竹中空外直的特點滿藏玄機,需要做到「不搖不動自清閒,應物隨機能做作」的境界。「虬」是指有角的小龍,[26]「四虬」應是指當時在王重陽身邊的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四位弟子,勉勵他們最終能夠「吐出靈珠光閃爍」,在修行上取得成就。 到了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陽自知行將羽化,召集四位弟子說「吾今赴師真之約矣」,並留有一頌云:

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風。
來時長日月,去後任西東。
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
一靈真性在,不與眾人同。[27]

眾人知重陽將去,皆悲慟不已。王重陽見此再以昔日在甘河遇仙時所得的秘訣五篇付予馬丹陽,令遞相規益。[28]他在離世前遺詩曰:

一弟一姪兩箇兒,連予五逸做修持。
結為物外真親眷,擺脫人間假合屍。
周匝種成清淨境,遞相傳授紫靈枝。
山頭迸出靈華會,我趁蓬萊先禮師。[29]

詩中「一弟一姪兩箇兒」是指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四人,「弟」、「姪」、「兒」的分別是各指他們與王重陽的年齡差距而比喻的關係。「連予五逸做修持」是指王重陽最後託付予馬鈺的五篇秘訣。「結為物外真親眷」是指弟子們投庵皈依後,便與一眾門人、同道結為「物外親眷屬」共同修道,以擺脫世間上種種虛幻的「人間假合」。「周匝種成清淨境,遞相傳授紫靈枝」相信是期盼全真道將來道脈繁衍,最後的「我趁蓬萊先禮師」則喻意自己先行登真羽化。[30]

在王重陽逝去後,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四人盡禮把王重陽遺脫暫時安葬於孟宗獻花圃後,回到終南山與和德瑾、李靈陽及其他王重陽的好友弟子會面。次年,四人居於劉蔣庵(今陝西省戶縣重陽萬壽宮)並修治葬所,並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回到汴梁,將王重陽的仙柩帶回歸葬於劉蔣庵。元代初期,全真道受到元朝政府的禮待。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六年(1269年)敕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31]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進一步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32]

思想

  • 立教宗旨
武漢長春觀壁畫
王重陽與北七真在煙霞洞

王重陽的修行及立教思想散見於其詩文集。例如《重陽立教十五論》是王重陽對全真弟子的修行規範總要,當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門修練準則、道士日常修習法則、內丹修煉宗旨及修道者所應達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張出家投庵,發揚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觀的教團形式。王重陽本人在修行之初就捨棄妻女離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經成家立室的馬鈺、孫不二夫婦時亦極力誘導他們出家皈依。在《重陽分梨十化集》中收錄了他對二人的勸說詩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舊,馬公無分做神仙」、[33]「馬風子、辭別家鄉,與風仙作伴。」、[34]「脫家緣、故做心風。不迷假相,直認真風」[35]等語,因此強調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創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陽認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須投庵。因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當身體有所依仗支援,心靈便會漸得安定,氣與神亦會因此和合暢順,得以進入真道。[36]王重陽重視群體形式的修練,他主張修道者應「合道伴」,但對道伴的條件有著明確要求: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繫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乾打鬨,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37]

這反映王重陽重視門人之間在修道過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於山東傳教時在短時間內就成立了「三州五會」的地方教會,組織群眾共同修練,也是他重視群體修道的具體實踐。這種創立地方會社的傳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繼承,如丘處機在晚年西行會見成吉思汗後回到燕京,就在當地創立了「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八會。[38] 儘管王重陽重視群居住觀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認為門人可以藉著雲遊四方以助修道。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二雲遊〉中提到:

凡遊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翫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行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山戲嶮之高山,訪明師之不倦,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39]
  • 修練要旨

王重陽重視性命之學及內丹修行,主張去除世俗欲念。他曾經對馬鈺說「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此外更無良藥矣」。[40]王重陽的詩詞中有仔細陳述酒、色、財、氣對修行的害處,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詞中云:

堪歎酒色財氣,塵寰被此長迷。
人人慕帶似醯雞,亂性昏神喪慧。
獨我搖頭不管,介然甘守孤恓。
粗衣糲食淡黃虀,養就胎仙既濟。[41]

他認為酒、色、財、氣會令人沉淪,喪亂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應以簡樸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詩分別論述四害如何損害人的精神及身體:

〈酒〉
酒,酒。惡唇,贜口。性多昏,神不秀。
損敗真元,消磨眉壽。半酣愁腑腸,大醉摧心首。
於己唯恣猖狂,對人更沒慚忸。不如不飲永醒醒,無害無災修九九。[42]
〈色〉
色,色。多禍,消福。損金精,傷玉液。
摧殘氣神,敗壞仁德。會使三田空,能令五臟惑。
亡殞一性靈明,絕盡四肢筋力。不如不做永綿綿,無害無災長得得。[43]
〈財〉
財,財。作孽,為媒。唯買色,會招盃。
更令德喪,便惹殃來。積成三界苦,難脫九幽災。
至使增家豐富,怎生得免輪迴。不如不要常常樂,無害無災每恢恢。[44]
〈氣〉
氣,氣。傷神,損胃。聘猩獰,甚滋味。
七竅仍前,二明若沸。道情勿能轉,王法寧肯畏。
鬥勝各街僂儸,爭強轉為亂費。不如不作好休休,無害無災通貴貴。[45]

除了戒絕酒、色、財、氣外,王重陽亦教導門人要保持心中清靜,過簡單自然的生活,修養性命。他在〈三州五會化緣榜〉就教導會眾云:

務要諸公認真性養真氣,諸公不曉根源,盡學旁門小術,此乃是作福養身之法,並不干修性命入道之事。稍為失錯,蠹乖人道。諸公如要修行,飢來喫飯,睡來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學道。只要塵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靜兩箇字,其餘都不是修行。諸公各懷聰慧,每齋場中細細省悟。庶幾不流落於他門,功行乃別有真功真行。[46]

上述的教導應該是王重陽在五會草創時對教徒的概略指點,因此勸勉他們不用急於求成,而是應該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靜為基礎,再實踐「真功真行」。後來全真道士晉真人在解釋何為「真功真行」時就指出:

如今略說道果之因,上天只秪祐真功真行,如大善德之人,自可感動天地。經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淨,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須要修行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47]

因此「真功」是指靜慮心神後的內練功夫,「真行」就是指無私的助人善業,當中包括入世的救濟及弘道宣教。

王重陽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與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十一論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48]可見他認為性與命對修行同樣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陽亦視內丹為通向證道的階梯,在他關於修行主題的詩詞中有大量運用內丹術語的作品。例如以下這首以〈修行〉為題的七言律詩:

斷雲飛盡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
水火相逢開正路,木金間隔定長生。
黑鉛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龍換甲庚。
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結就玉絲棚。[49]

他另外一首以〈金丹〉為題的七言絕句亦直接表現出重視返歸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體作丹爐的內丹修持思想:

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鑪鍊作團。
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50]
  • 三教關係

王重陽的修行思想以道教為主,但同時容納儒、佛兩教。他在對待三教的關係上持開放寬容的態度,認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攝之處。經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詩〈孫公問三教〉就反映出這方面的思想: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
精神炁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51]

然而,我們在解讀此詩時不應只看首兩句「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就簡單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後兩句「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就清楚地表達到如果我們能夠悟徹三教,就會明白他們之間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差異。這反映出王重陽在此詩的重點在於回應三教關係應該如何處理。他要我們明白到三教之間雖然有相互契合之處,但亦有迴異的地方,他在此詩中並非認為三教是縱攝為一,反而是互有異同。

他在另一首詩〈問禪道者何〉裡,認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

禪中見道總无能,道裹通禪絕愛憎。
禪道兩全為上士,道禪一得自真僧。
道情濃處澄還淨,禪味何時淨復澄。
咄了禪禪并道道,自然到彼便超昇。[52]

在〈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一詩中,他亦認為道、佛二教「是一家」:

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
馬子休令川撥棹,猿兒莫似浪淘沙。
慧燈放出騰霄外,昭斷繁雲見彩霞。[5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關於王重陽談及三教關係的詩都是出於回答人們詢問而寫。這顯示出王重陽願意在回應外界的請教時,表現出對儒、佛二教抱持開放的包容態度。他儘管對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認同,但其宗教身份認同及修練方式均以道教傳統為根基。而全真道亦不像後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別從儒、佛、道三教各取部份思想教理合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為宗教實踐的主體,如主張內丹修練及性命之學以致成仙。《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七論打坐〉提到的境界是「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須遠叅他人,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54]〈第十二論聖道〉亦云:「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遶。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55]可見王重陽終極的宗教修練追求仍然是以道教傳統的登真成仙為目標。

此外,金源濤在〈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雖然記載「真人勸人誦《般若心經》、《道德》、《清淨經》及《孝經》,云可以修證。」[56]但他亦將王重陽與佛教達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視他為發揚道教義理的真人:

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釋教得佛之心者,達麼也,其教名之曰禪;儒教傳孔子之家學者,子思也,其書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傳,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無為真常之道者,重陽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者,神仙也。[57]

而劉祖謙撰寫於天興元年(1232年)的〈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在文章的開首亦認為王重陽「始於業儒,其卒成道」。[58]故當世士人亦認為王重陽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則會模糊了他一直以來以道教為本位的宗教立場與修練方式。事實上他只是在宗教對話及交流上對儒、佛二教持開放態度,並認為在部份實踐範疇中彼此有著共同的基礎。

著作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記載王重陽有《全真前後集》、《韜光集》、《雲中錄》、《分梨十化說》流傳於世。[59]明代《正統道藏》收錄了以下王重陽的傳世著作:

傳承

王重陽被全真道視為「北五祖」之一,上承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鍾離權、純陽帝君呂喦、海蟾帝君劉操的法脈。他在世時創立了全真道,傳教足跡遍及陝西、山東、河南地區。其門下弟子甚眾,當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後世尊稱為「北七真」。另王重陽門下其他弟子的事跡,可參考李道謙所撰寫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

相關宮觀

成書於元代泰定四年(1327)《金蓮正宗仙源像傳》載「今甘河遇仙宮即遇披氊仙處,南時成道宮即活死人墓,大重陽萬壽宮即劉蔣故庵,汴梁大朝元萬壽宮即王氏旅邸師登真處也。」[60]可見王重陽在世時的修練及聖跡處在他羽化後均發展成道觀。今重陽萬壽宮位於中國陝西省戶縣祖庵鎮。

註釋

  1. 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1c。本條目引用《道藏》原文採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三十六冊影印本。
  2. 金源濤:〈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3b。
  3. 同上註,頁723b。
  4. 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0b。
  5. 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1c。
  6. 金源濤:〈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3b;劉祖謙:〈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3a。
  7. 金源濤:〈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3b-c;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1b-c。
  8. 金源濤:〈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3c;劉祖謙:〈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6a;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1c。
  9. 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上,〈史處厚〉,收入《道藏》,第19冊,頁518c。
  10. 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冊,頁348c。
  11. 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2a。今《正統道藏》所收錄的《重陽全真集》只收錄了金朝寧海州學正范懌德裕的序文,並無王重陽自序。
  12. 同上註,頁382a。
  13. 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2b。另秦志安在《金蓮正宗記》中以「般」作「搬」。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冊,頁349a。
  14. 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上,〈劉通微〉,收入《道藏》,第19冊,頁518b。
  15. 《七真年譜》原文為「寧海州」。但「寧海軍」是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才由「寧海軍」升格為「寧海州」。由於《七真年譜》編寫時已是元朝,故當時以「寧海州」為記。為配合王重陽當時的歷史處境,故以「寧海軍」為記。
  16. 馬大辨:〈重陽分梨十化集序〉,載王重陽:《重陽分梨十化集》,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0b。
  17. 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2b。此歌亦收錄於《重陽全真集》,參王重陽:〈全真堂〉,載《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7a-b。
  18. 馬大辨:〈重陽分梨十化集序〉,載王重陽:《重陽分梨十化集》,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0b。
  19. 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2b。
  20. 同上註,頁382b。
  21. 同上註,頁382b-c。
  22. 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2c;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2c。
  23. 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冊,頁349b。
  24. 李道謙:《七真年譜》,收入《道藏》,第3冊,頁382c。
  25. 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冊,349b-c。
  26. 許慎《說文解字》〈虫部〉解「虬」為「龍子有角者」。
  27. 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3a。
  28. 同上註,頁373a。
  29. 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冊,頁349c-350a。
  30. 此詩與另一首七言律詩同以〈結物外親〉為題收入《重陽全真集》。《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及《金蓮正宗記》均分別將其中一首〈結物外親〉及兩首〈結物外親〉視為王重陽的遺世之作。參王重陽:〈結物外親〉,載《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1a;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3a;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二,〈重陽王真人〉,收入《道藏》,第3冊,頁349c-350a。
  31. 〈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詞〉,載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收入《道藏》,第3冊,頁366b-c。
  32. 〈武宗皇帝加封制詞〉,載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收入《道藏》,第3冊,頁366c-367b。
  33. 王重陽:〈贈孫姑〉,載氏著:《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1c。
  34. 王重陽:〈丹陽繼韻〉,載氏著《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2b。
  35. 王重陽:〈丹陽繼韻〉,載氏著《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5a。
  36.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一住庵〉,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3a。
  37.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六論合道伴〉,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3c。
  38. 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冊,頁496b。
  39.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二雲遊〉,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3a。
  40. 王利用:〈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9b。
  41. 王重陽:〈西江月‧四害〉,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八,收入《道藏》,第25冊,頁732b。
  42. 王重陽:〈酒〉,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6c。
  43. 王重陽:〈色〉,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6c。
  44. 王重陽:〈財〉,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6c-697a。
  45. 王重陽:〈氣〉,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7a。
  46. 王重陽:〈三州五會化緣榜〉,載氏著《重陽教化集》,卷三,收入《道藏》,第25冊,頁788c。
  47. 晉真人:《晉真人語錄》,收入《道藏》,第23冊,頁697b。
  48.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十一論混性命〉,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4a。
  49. 王重陽:〈修行〉,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5c。
  50. 王重陽:〈金丹〉,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二,收入《道藏》,第25冊,頁701b。
  51. 王重陽:〈孫公問三教〉,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3b。
  52. 王重陽:〈問禪道者何〉,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4a。
  53. 王重陽:〈答戰公問先釋後道〉,載氏著《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1b。
  54.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七論打坐〉,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3c。
  55. 同上註,頁154b。
  56. 金源濤:〈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5a。
  57. 同上註,頁723a。
  58. 劉祖謙:〈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5c。
  59. 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3a。
  60. 同上註,頁373a-b。


全真道
祖師 北五祖 東華帝君王玄甫 | 正陽帝君鍾離權 | 純陽帝君呂喦 | 海蟾帝君劉操 | 重陽帝君王嚞
北七真 遇仙派 丹陽真君馬鈺 | 南無派 長真真君譚處端 | 隨山派 長生真君劉處玄 | 龍門派 長春真君丘處機

崳山派 玉陽真君王處一 | 華山派 太古真君郝大通 | 清淨派 清靜真君孫不二

南五祖 紫陽真人張伯端 | 翠玄真人石泰 | 紫賢真人薜式 | 翠虛真人陳楠 | 紫清真人白玉蟾
經典 重陽立教十五論
三大祖庭 山西芮城永樂宮 | 陝西戶縣重陽萬壽宮 | 北京白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