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生平

本姓葛名長庚。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於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相從流浪各地,盡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羅浮山得陳楠付囑。陳楠逝後,白玉蟾游歷於羅浮、武夷、龍虎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長為弟子。十一年寧宗降御香,玉蟾「為國升座」,主國醮於洪州玉隆宮,後又於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十五年赴臨安,伏闕上書,言天下事,「沮不得上達,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眾。此後即隱居著述,致力於傳播丹道,正式創建內丹派南宗。卒後封「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

思想

其道法以宇宙生成論和精、氣、神為其內丹學說的基本理論,摻揉儒家易學、佛教禪學的「知止」說。認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精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嘗相返離,結成一塊大無邊。」他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其理論融攝佛家與理學思想。既納《易》學以闡丹法,又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融道教修命之術與佛教養神之方於丹道一爐之中。白玉蟾又兼通大洞法齋醮科儀,尤以神霄雷法著稱。他主張以內煉為基礎,雷法與內丹術相結合。認為雷法與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內煉功夫高下而定。而內煉功夫,全賴心之作用。他稱「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且認為符咒召役的神靈實為行法者的精氣所化。

影響

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他在雲遊途中,先後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並且「四方學者,來如牛毛」。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正式創立金丹派南宗。他還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

著作

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1]、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參考資料

1.《中國道教》 2.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歷代真仙體道通記》 4.《金蓋心燈》卷四九

註釋

  1. 後由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
全真道
祖師 北五祖 東華帝君王玄甫 | 正陽帝君鍾離權 | 純陽帝君呂喦 | 海蟾帝君劉操 | 重陽帝君王嚞
北七真 遇仙派 丹陽真君馬鈺 | 南無派 長真真君譚處端 | 隨山派 長生真君劉處玄 | 龍門派 長春真君丘處機

崳山派 玉陽真君王處一 | 華山派 太古真君郝大通 | 清淨派 清靜真君孫不二

南五祖 紫陽真人張伯端 | 翠玄真人石泰 | 紫賢真人薜式 | 翠虛真人陳楠 | 紫清真人白玉蟾
經典 重陽立教十五論
三大祖庭 山西芮城永樂宮 | 陝西戶縣重陽萬壽宮 | 北京白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