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善方法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义
老子对道的创造性运用
道的主要内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的主要含义
体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内涵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宇宙论
宇宙论
开天辟地
道教宇宙演化论的形成
天地开辟的过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无极与太极
无极
太极和太极图
阴阳五行(1)
阴阳五行(2)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净无为
济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劝善行善
劝善行善
广积阴功
因果秘义
行善准则
修善方法

行善去恶的主体为人

人能知善,但知不一定去做,知与行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分裂,只有能知善又能行善,才算真知实行,真正有德。所以,道教说的积功累德,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修德,主要靠实践。通过实践前面提到的各种行善的准则,逐步体悟其中的真谛,慢慢积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时时戒省

修德靠自己,别人无法代替。至于修与不修,全在每人的自觉。没有自觉,要别人耳提面命,那样修不了德,即使偶尔为之,也不可能持之以恒,碰到艰难险阻,难免半途而废。道门中历代高尚之士,之所以受到人们敬仰,无一不是发大宏愿,道心坚定,持戒不懈。

唐朝高道司马承祯,名高德重,受到皇帝征召,许以高官,但他视富贵如浮云,坚辞还山。另有一位道士卢藏用,原来也隐居修道,名气响后,便应诏出来做官。他在送承祯还山时,指著京都附近的终南山说:“这儿本来就有好去处,何必跑去天台山呢?”司马承祯嘲讽地回答:“以人我看来,这不过是当上大官的捷径罢了。”后人从此概括出“终南捷径”的成语,专讽刺那些用心不坚希望走捷径捞好处的行为。卢藏用半途而废给人留下笑柄,也留下教训。修德必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住外界的干扰引诱,关键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见善即行,见恶远避,有过即改。

必须少私寡欲

上面提到卢藏用守道不终,原因在于他带著自私之心,又怀著追求荣华富贵的动机。也许他开始时还不是这样,但一旦成名,便改变了初衷。上面提到的种种善行,都要求自己无偿付出,若是用利己之心去参与,最多可以行之一时,决不能持久。老子说的“少私寡欲”正是行善修德的根本指针。若是处处从个人出发,以自己为中心,就不会有对人类对万物的慈爱之心,甚至于对同胞的痛苦麻木不仁,又哪里谈得上济人所急?怎么会去从事那些为人尤其是穷苦人而设的慈善事业呢?在现代社会里,以个人为中心,往往表现于为一己的享受而追求物质利益,被物欲牵缠既久,迷不知返,离纯朴之德越来越远。所以对现代人来说,寡欲尤其显得重要。

具体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将功德和过失都加以量化,使每人可以从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过多于功,还是功大于过,并且知过而改。道教中历代高士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和改进,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功过格》便是这种量化方法的经验总结,也是提供给人们的有效修身工具。

《功过格》的方法

太微帝君功过格》这样介绍:“凡受持之道(方法),常于寝室床首置笔砚簿籍,先书月份,次书日数,于日(日期)下开功、过两行,至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照此功过格内名色(每一细则)数目(指某事合多少功或多少过)有善则功下注,有恶则过下注。不得明功隐过。至月终计功过之总数,功过相比,或以过除功,或以功折过。折除之外者,明见功过之数,当书总记(计),迄,再书后月。至一年大比(总评估),自知罪福,不必问乎休(吉)咎(过失,凶)。”

《功过格》要有具体的细则,以便于操作。比如:

  1. 赈济鳏寡孤独穷民百钱为一功,贯钱为十功。
  2. 一钱散施积至百钱为一功。
  3. 米麦币帛衣物以钱数论功。
  4. 饶润穷民债务亦同此论。
  5. 济饥渴之人一饮一食皆为一功。
  6. 济寒冻之民暖室一宵为一功。
  7. 救有力报人之畜一命为十功(谓驼骡牛马驴畜等)
  8. 救无力报人之畜一命为八功(谓山野禽兽之属)
  9. 虫蚁飞蛾湿生(指水中生物)之类一命为一功。

过的量化

  1. 穷民不济为一过,复加凌辱一人为三过。
  2. 偷盗人财物或教人偷盗百钱为一过,贯钱为十过。
  3. 若见偷盗不劝为一过。赞助偷盗为五过。
  4. 不义而取人财物百钱为一过,贯钱为十过。因而谋害其过加倍。

每一功过格实际所载的内容非常具体,条目也很多,这儿只举一些例子。有具体的条目和功、过的数量,二者相比较,就可以判定自己究竟做得怎么样。同时通过逐月、逐年的比较,也可以评判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有没有进步。

人的自觉

功过格提供了帮助修养的方法,但能否正确运用,还在于自己。如果有功就记,有过则瞒,那么非但形同虚设,而且欺人欺己又欺天,反而过上加过。

高道德要求的道戒

道士是道教的专业的神职人员,或者是主动出家专以追求成仙获得宗教解脱的人员。他们献身于道教,平时受到严格要求,比常人更亲近神仙,除了自己修炼以外,还要指导一般信众,因此必须具备较高素质,包括道德水准。在他们内部,作为行为约束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是遵守道戒。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反复强度,行法之士,戒行为先。[1]道士随道阶的不同,要受严格程度各不相同的戒律。一般道阶越高,戒律越严。比如全真道士在初真(初受戒)和中极(第二阶段受戒)都有几十至三百不等的戒。在道教经书中,戒律形成一大类,每一组戒从五戒到数百戒不等。在各宫观中,还依据道戒和自己的具体情况,编定若干清规。戒律和清规,对道士的言行和思想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指导。它们规定了道士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向。

参考资料

  1.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2. 《太上感应篇》
  3. 《文昌帝君阴骘文》
  4. 《太微帝君功过格》

注释

  1. 参看《道门十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