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新页面为 '授籙是符籙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擴展教派組織的基本方式。所謂,又稱道籙、法籙,是一種記載神吏神將名籙的文書,在談道[[...')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授籙是符籙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擴展教派組織的基本方式。所謂[[籙]],又稱道籙、法籙,是一種記載神吏神將名籙的文書 ,在談道[[符]]時已經作過簡單扼要的介紹 。授予某人道籙,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得受某一籙,則表示該人已經正式皈依道門,也標志著他在道派中處於什麼地位。授籙時實際上與授符聯系在一起,所以泛稱為授符籙。
+
 授籙是符籙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擴展教派組織的基本方式。所謂[[籙]],又稱道籙、法籙,是一種記載神吏神將名籙的文書。授予某人道籙,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得受某一籙,則表示該人已經正式皈依道門,也標志著他在道派中處於什麼地位。授籙時實際上與授[[ ]] 聯系在一起,所以泛稱為 授符籙。符乃各種能調動神吏神將的神秘符號(又稱「天書」、「雲篆」等),「籙」則是記載神吏神將名稱及其功能的秘密文書(又稱「道籙」、「法籙」等),得授「符」、「籙」者便可依之而調動神吏神將、為人祈福禳災,如《隋書‧經籍志》記載道教授籙之法說:「初受五千文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這表明得受不同法籙的道士,不僅祈福禳災的能力不同,而且在本道派中的地位高低也不同。因為授籙多與授符相聯繫,所以這項活動也泛稱爲 授符籙。
  
 授籙制度起於[[正一盟威道]],後來形成多派符籙,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創立於東漢,當時便定下許多規戒制度,使起於民間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邁開大步。其中有一項便是授籙制度。[[張道陵]]創道時的授籙方式已不得其詳,但在《正一法文經章官品》中多處提到有「籙生」的稱號,足見當時已經有完整的制度設置。據傳說約當晉末,張道陵天師四世孫張盛遷居江西省貴溪龍虎山,於是該地成為正一派的宗壇所在地。張盛將授籙制度也帶到龍虎山。據說當時便確定了三元日授籙的制度。與張天師創道同時或稍後,形成了許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過起初,它們都實行拜師學道的辦法,師弟子間設下盟誓,表示道心不變,不得違逆師長。這種辦法,比較適合單線的傳承,對於教團的穩固和擴張,顯然不相適應。
+
 授籙制度起於[[正一盟威道]],後來形成多派符籙,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創立於東漢,當時便定下許多規戒制度,使起於民間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邁開大步。其中有一項便是授籙制度。[[張道陵]]創道時的授籙方式已不得其詳,但在《[[ 正一法文經章官品]] 》中多處提到有「籙生」的稱號,足見當時已經有完整的制度設置。據傳說約當晉末,張道陵天師四世孫張盛遷居江西省貴溪龍虎山,於是該地成為正一派的宗壇所在地。張盛將授籙制度也帶到龍虎山。據說當時便確定了三元日授籙的制度。與張天師創道同時或稍後,形成了許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過起初,它們都實行拜師學道的辦法,師弟子間設下盟誓,表示道心不變,不得違逆師長。這種辦法,比較適合單線的傳承,對於教團的穩固和擴張,顯然不相適應 。一般說來,[[正一道]]道士必須受籙,不受籙就不能做齋醮法事,就無法遣使籙中兵將斬妖除邪,無法拔度救濟生靈之困厄,如五代道士[[孫夷中]]《[[三洞修道儀]]》說:「授正一籙後,方可爲人章醮。」此外,正一派道士也只有得授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
  
 所以後來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籙方法的優越性,南北朝時形成的[[上清派]]、[[靈寶派]]等道派,也都擬定了自己的法籙,並且也采取授籙收弟子的辦法。到了隋唐時代,諸派道教各有宗壇,但又在社會上以統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現,以與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區別。因此,諸派法籙也作出統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層的正一籙起,以上清籙為最高,凡一百二十階,形成嚴密規范的系統。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籙出現,比如[[神霄派]]、[[清微派]]、[[淨明派]]等都是新出的比較重要的符籙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籙授受方法。從北魏開始,歷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籙,而以唐代為最盛。達官貴人、士大夫受籙的就更多了。這些都促進了授籙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籙的社會地位。
+
 所以後來各道派都看到了[[ 正一盟威道]] 授籙方法的優越性,南北朝時形成的[[上清派]]、[[靈寶派]]等道派,也都擬定了自己的法籙,並且也采取授籙收弟子的辦法。到了隋唐時代,諸派道教各有宗壇,但又在社會上以統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現,以與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區別。因此,諸派法籙也作出統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層的正一籙起,以上清籙為最高,凡一百二十階,形成嚴密規范的系統。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籙出現,比如[[神霄派]]、[[清微派]]、[[淨明派]]等都是新出的比較重要的符籙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籙授受方法。從北魏開始,歷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籙,而以唐代為最盛。達官貴人、士大夫受籙的就更多了。這些都促進了授籙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籙的社會地位。
  
 
 各派符籙,往往都分別有很多階別。得受符籙是入道憑證,同時由低階符 向高階遷升,便意味著其道階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從入道到升遷,其間要有多次受籙。如果要在整個道教界中取得較高的地位,則要分別受諸派綜合排列的道籙。
 
 各派符籙,往往都分別有很多階別。得受符籙是入道憑證,同時由低階符 向高階遷升,便意味著其道階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從入道到升遷,其間要有多次受籙。如果要在整個道教界中取得較高的地位,則要分別受諸派綜合排列的道籙。
 
  
 
 南宋歷元,到明初,各符籙派多歸於正一派,授籙便成為正一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閤皂山]](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籙。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籙,所以諸派符籙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籙道派先後並入正一,正一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籙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籙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籙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籙,七十二種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變革,其符籙已經不全。
 
 南宋歷元,到明初,各符籙派多歸於正一派,授籙便成為正一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閤皂山]](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籙。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籙,所以諸派符籙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籙道派先後並入正一,正一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籙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籙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籙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籙,七十二種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變革,其符籙已經不全。
第15行: 第14行:
  
 
 目前,授籙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均可舉辦授籙儀。
 
 目前,授籙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均可舉辦授籙儀。
 +
[[Category: 天師道]] [[Category: 正一道]] [[Category:符籙法術]]
 
[[en:Bestowal]]
 
[[en:Bestowal]]

2015年12月22日 (二) 14:10的最新版本

授箓是符箓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扩展教派组织的基本方式。所谓,又称道箓、法箓,是一种记载神吏神将名箓的文书。授予某人道箓,意味著正式接纳他为本派弟子;得受某一箓,则表示该人已经正式皈依道门,也标志著他在道派中处于什么地位。授箓时实际上与授联系在一起,所以泛称为授符箓。符乃各种能调动神吏神将的神秘符号(又称“天书”、“云篆”等),“箓”则是记载神吏神将名称及其功能的秘密文书(又称“道箓”、“法箓”等),得授“符”、“箓”者便可依之而调动神吏神将、为人祈福禳灾,如《隋书‧经籍志》记载道教授箓之法说:“初受五千文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这表明得受不同法箓的道士,不仅祈福禳灾的能力不同,而且在本道派中的地位高低也不同。因为授箓多与授符相联系,所以这项活动也泛称为授符箓。

授箓制度起于正一盟威道,后来形成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后,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一般说来,正一道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不能做斋醮法事,就无法遣使箓中兵将斩妖除邪,无法拔度救济生灵之困厄,如五代道士孙夷中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箓后,方可为人章醮。”此外,正一派道士也只有得授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

所以后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社会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后,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社会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 向高阶迁升,便意味著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历元,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于宋代,先后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后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有严格的仪轨,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于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后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于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烦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由于政治变革方面的原故,也由于中国国内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台湾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1995年12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