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的版本间的差异
第26行: | 第26行: | ||
} | } | ||
#main-page-table { | #main-page-table { | ||
− | |||
border-spacing: 0; | border-spacing: 0; | ||
table-layout: fixed; | table-layout: fixed; |
2020年7月16日 (四) 19:14的版本
特色條目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指香港地區道教全真道堂在儀式中所呈現的音樂形式,屬於中國傳統宗教音樂之一。其內容集中體現在由經師唱誦的科儀「經韻」及各類型的器樂演奏。「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在2014年成功被中國政府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它被歸入為擴展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別的「道教音樂」項目(序號:638,項目編號:Ⅱ-139)。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也是香港政府在2017年所訂定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其中一個項目。香港全真道堂所採用的儀式音樂主要承接自廣州三元宮、南海茶山慶雲洞、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羅浮山等地的全真道觀,其傳統原本已具有數百年的歷史。 特色條目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號長春子,被全真道尊奉為「北七真」之一及龍門派開山祖師。根據元代全真道道士李道謙(1219年-1296年)編撰的《七真年譜》所載,丘處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生於登州棲霞縣(今山東省煙台棲霞市),謝西蟾、劉志玄編撰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記載其出生年日為戊辰(1148年)正月十九日。丘處機在在至元六年(1269年)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再加封丘處機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以示尊崇。明初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編纂《元史》〈釋老志〉時有為丘處機立傳。丘處機在羽化前留有遺言,令宋道安掌管教門事,尹志平副之,張志松又其次。王志明依舊辦理,宋德方、李志常等人則一同商議教門事。後宋道安向尹志平提及自己已經年老,不能維持掌理教門,希望尹志平能夠取而代之,尹氏遂為首領。元代以降,丘處機一系的弟子逐漸形成以丘處機為祖師的龍門派,並在派系傳承上以趙道堅為第一代律師。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金蓋山全真道士閔一得(1758年-1836年)所撰的《金蓋心燈》,及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廣東羅浮山酥醪觀主陳教友(1824年-1881年)所著的《長春道教源流》均有述說龍門派之源流。 特色條目特色條目特色條目《道藏輯要》是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編纂的一套大型道教叢書。這套叢書分為二十八卷,以天上二十八宿依次命名,最初是由北京覺源壇(又名第一覺壇)信士蔣元庭(蔣予蒲,1796年-1820年)所編輯及刻印。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它們的裝禎、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較好的版本收錄的近300部經典中,約三分之二輯錄自《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而其餘約三分之一是「藏外」經典,大多數為明清時期新出或新撰的經典。《道藏輯要》的出版過程和其收錄經典,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道教發展,尤其是當時全真道及呂祖道壇的狀況。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莫尼卡發起了道藏輯要研究計畫,旨在發掘、整理與出版關於《道藏輯要》的學術研究成果。 |
道經金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道德經》第八章 新書推介
新書推介
精選圖片《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唐代顏真卿(709年-785年)撰文並書寫,一篇有關撫州南城縣(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麻姑山道教活動的碑記。顏真卿是著名楷書書法家,此碑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新聞焦點特色條目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指香港地區道教全真道堂在儀式中所呈現的音樂形式,屬於中國傳統宗教音樂之一。其內容集中體現在由經師唱誦的科儀「經韻」及各類型的器樂演奏。「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在2014年成功被中國政府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它被歸入為擴展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別的「道教音樂」項目(序號:638,項目編號:Ⅱ-139)。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也是香港政府在2017年所訂定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其中一個項目。香港全真道堂所採用的儀式音樂主要承接自廣州三元宮、南海茶山慶雲洞、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羅浮山等地的全真道觀,其傳統原本已具有數百年的歷史。 道經金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特色條目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號長春子,被全真道尊奉為「北七真」之一及龍門派開山祖師。根據元代全真道道士李道謙(1219年-1296年)編撰的《七真年譜》所載,丘處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生於登州棲霞縣(今山東省煙台棲霞市),謝西蟾、劉志玄編撰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記載其出生年日為戊辰(1148年)正月十九日。丘處機在在至元六年(1269年)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再加封丘處機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以示尊崇。明初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編纂《元史》〈釋老志〉時有為丘處機立傳。丘處機在羽化前留有遺言,令宋道安掌管教門事,尹志平副之,張志松又其次。王志明依舊辦理,宋德方、李志常等人則一同商議教門事。後宋道安向尹志平提及自己已經年老,不能維持掌理教門,希望尹志平能夠取而代之,尹氏遂為首領。元代以降,丘處機一系的弟子逐漸形成以丘處機為祖師的龍門派,並在派系傳承上以趙道堅為第一代律師。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金蓋山全真道士閔一得(1758年-1836年)所撰的《金蓋心燈》,及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廣東羅浮山酥醪觀主陳教友(1824年-1881年)所著的《長春道教源流》均有述說龍門派之源流。 新書推介
特色條目新書推介
特色條目精選圖片《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唐代顏真卿(709年-785年)撰文並書寫,一篇有關撫州南城縣(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麻姑山道教活動的碑記。顏真卿是著名楷書書法家,此碑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特色條目《道藏輯要》是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編纂的一套大型道教叢書。這套叢書分為二十八卷,以天上二十八宿依次命名,最初是由北京覺源壇(又名第一覺壇)信士蔣元庭(蔣予蒲,1796年-1820年)所編輯及刻印。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它們的裝禎、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較好的版本收錄的近300部經典中,約三分之二輯錄自《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而其餘約三分之一是「藏外」經典,大多數為明清時期新出或新撰的經典。《道藏輯要》的出版過程和其收錄經典,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道教發展,尤其是當時全真道及呂祖道壇的狀況。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莫尼卡發起了道藏輯要研究計畫,旨在發掘、整理與出版關於《道藏輯要》的學術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