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13日 (四) 16:29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

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被用作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教理論認為籙由自然之氣結成,由神人傳授。《正一修真略儀》云:「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之章,[1]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籙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籙以檢劾三界官屬,御運元元;統握群品,鑒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覺靈圖,推定陽九百六天元劫數。又當詔令天地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女,列職主事,驅策給侍之數目。浩劫無窮,太上十方至真眾聖,皆互稟師資,結盟受授,從俗登真,永保生道。」[2]故得其籙者,方能召喚籙上神吏兵將護衛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籙者也是一種約束,故云:「籙者,戒籙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後登真。」[3]

道籙的主體是神名及相應符、圖、神像等,但各種道籙總是以入道者閤的盟誓開頭,成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籙中有一種《八威召龍籙》,首段文辭即是盟誓:

維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縣某宮觀受某法籙某岳真人姓名。恭詣上清大洞法師某君門下,拜受上清回車畢道玉清秘籙、大洞真經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違誓約,甘受實考,以身謝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這種格式在其他道籙中都差不多。「恭詣上清大洞法師」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該派宗壇或道首名號,如正一籙中常稱「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所設誓約則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籙中應守道戒和應具道行記載稍詳。

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正一靈寶上清神宵清微淨明等法籙,以作入道憑信和道階標誌。以籙作為傳承憑信和施法依據的道派世稱符籙派,各符籙道派的籙一般分為若干種,每一種籙在施行法術中具體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綱五斗籙》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籙》以行考召鬼神之術。同時,法籙又是與道階相對應的,如正一法籙原有二十四階,神宵法籙有七階。唐代道教從正一法籙,經三皇法籙、靈寶法籙依次遞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籙,總計一百二十階,最為完備。元以後,神宵、清微等法籙漸並入龍虎山正一派,元、明時代又由龍虎山大真人總領茅山(上清)、閤皂山(靈寶)和龍虎山(正一)三山符籙,符籙派遂以正一道為代表,正一法籙也增至三十六種。迄今為止,法籙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動的大事,授籙時須舉行重大儀式,受籙後的道士方有做法師的資格。

註釋

  1. 一種符字,筆畫曲折每成龍形。
  2. 《正一修正略儀》
  3. 《正一修正略儀》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