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大帝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11年10月31日 (一) 11:40的版本 (創建新頁面為 ''''五嶽大帝'''是'''東嶽泰山大帝'''、'''南嶽衡山大帝'''、'''西嶽華山大帝'''、'''北嶽恆山大帝'''和'''中嶽嵩山大帝'''的總稱,又稱'''五...')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五嶽大帝東嶽泰山大帝南嶽衡山大帝西嶽華山大帝北嶽恆山大帝中嶽嵩山大帝的總稱,又稱五嶽五帝。道教認為五行之炁在地上凝聚成五嶽,其神即五嶽大帝,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稱:「五老上帝者,五炁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天地既分,則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既成山嶽,必有神司,是為五嶽之帝。」五嶽大帝各統領萬千仙官、玉女、兵馬,儼然是天下名山洞府眾神之首,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即稱:「十大洞天、五嶽皆高真上仙主統,以福天下,以統眾神也。」

歷史上五嶽長期與四瀆五鎮四海並列於國家祀典,總稱「嶽瀆海鎮」或「嶽鎮海瀆」。早在先秦時代,王朝已經開始祭祀五嶽。《周禮‧春官‧大宗伯》謂:「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又《禮記‧王制》稱:「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秦漢時期,秦始皇、漢武帝均在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舉行過隆重的「封禪」大典,無形使五嶽的地位更為崇高。漢宣帝時,朝廷正式確立了歲時祭祀五嶽的制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加封五嶽為「王」,宋元兩代再晉封為「帝」,及至明太祖則撤去帝王稱號而僅稱「某嶽某山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五嶽大帝的聖號。

歷代五嶽封號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