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瀆源王
(重定向自四瀆)
四瀆源王是江瀆廣源王、河瀆靈源王、淮瀆長源王和濟瀆青源王的總稱,又稱四瀆大神、四瀆水帝。古人把長江、淮河、黃河和濟水四條流入大海的河流合稱「四瀆」,《爾雅‧釋水》稱:「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四瀆源王位居水府諸聖之列,見北宋李思聰《洞淵集》卷五、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道法會元》卷三〈清微帝師宮分品〉等。
國家祀典
歷史上四瀆作為天下河川的代表,長期與五嶽、五鎮、四海並列於國家祀典,總稱「嶽瀆海鎮」或「嶽鎮海瀆」。早在先秦時代,周王朝已經開始祭祀四瀆。《周禮‧春官‧大宗伯》謂:「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漢宣帝時,朝廷正式確立了歲時祭祀四瀆的制度,為後世所沿用。唐、宋、元三代朝廷屢次加封四瀆名號。唐天寶六年(747年),玄宗以「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加封江瀆為廣源公,河瀆為靈源公,淮瀆為長源公,濟瀆為清源公。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加封河瀆為顯聖靈源公。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晉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為靈源弘濟王,淮瀆為長源溥濟王,濟瀆為清源善濟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歷代封號而僅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四瀆源王的聖號。
歷代四瀆封號一覽
年份 | 江瀆(長江) | 河瀆(黃河) | 淮瀆(淮河) | 濟瀆(濟水) | 資料來源 |
唐天寶六年(747年) | 廣源公 | 靈源公 | 長源公 | 清源公 | 《舊唐書‧禮志》[1]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 - | 顯聖靈源公 | - | - | 《宋史‧禮志》[2] |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 | 廣源王 | 顯聖靈源王 | 長源王 | 清源王 | 《宋史‧禮志》[3]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 廣源順濟王 | 靈源弘濟王 | 長源溥濟王 | 清源善濟王 | 《元史‧祭祀志》[4] |
明洪武三年(1370年) | 南瀆大江之神 | 西瀆大河之神 | 東瀆大淮之神 | 北瀆大濟之神 | 《明史‧禮志》[5] |
相關條目
注釋
- ↑ 《舊唐書‧玄宗本紀》:「(天寶六載正月丁亥)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封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
- ↑ 《宋史‧禮志》:「車駕次澶州,祭河瀆廟,詔進號顯聖靈源公,遣右諫議大夫薛映詣河中府,比部員外郎丁顧言詣澶州祭告。」
- ↑ 《宋史‧禮志》:「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
- ↑ 《元史‧祭祀志》:「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靈源弘濟王,淮瀆長源溥濟王,濟瀆清源善濟王。」
- ↑ 《明史‧禮志》:「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制,並去前代所封名號。……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