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鎮之神
(重定向自五鎮)
五鎮之神即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中鎮霍山、西鎮吳山和北鎮醫巫閭山之神。古人認為天下九州各有一座山鎮,即揚州的會稽山、荊州的衡山、豫州的華山、青州的沂山、兗州的岱山、雍州的嶽山(吳山)、幽州的醫無閭山、冀州的霍山和并州的恆山,並認為這些名山可安定地德。這九座山中不在五嶽之列的沂山、會稽山、吳山和醫無閭山向來號稱「四鎮」。唐宋以後,朝廷以霍山與「四鎮」並列而號稱「五鎮」。
地理位置
- 東鎮沂山:位於東濰坊臨朐縣境內,主峰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公尺。
- 南鎮會稽山:位於浙江紹興南部,主峰香爐峰海拔354公尺。
- 西鎮吳山:位於陝西寶雞陳倉區境內,有鎮西峰、會仙峰、大賢峰、靈應峰、望輦峰等十七峰。
- 北鎮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錦州北寧市境內,主峰望海山866公尺。
- 中鎮霍山:位於山西臨汾霍州市境內,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公尺。
國家祀典
歷史上五嶽和五鎮作為天下名山的代表,長期被列於國家祀典。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和十六年(596年),文帝先後下詔為四鎮和霍山立祠。唐天寶十年(751年),玄宗加封沂山為東安公,會稽山為永興公,嶽山為成徳公,醫無閭山為廣寧公,霍山為應聖公。北宋開寶元年(968年),朝廷確立了祭祀五鎮的制度。元豐八年(1085年)和政和三年(1113年),五鎮先後晉封為「王」。元大德二年(1298年),成宗加封五鎮為元德東安王、昭德順應王、成德永靖王、貞德廣寧王、崇德應靈王。及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前代所封名號而僅稱「某鎮某山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五鎮之神的聖號。
歷代五鎮封號一覽
年代 | 東鎮沂山 | 南鎮會稽山 | 中鎮霍山 | 西鎮吳山 | 北鎮醫無閭山 | 參考資料 |
唐天寶十年(751年) | 東安公 | 永興公 | 應聖公 | 成德公 | 廣寜公 | 《唐會要》 |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 | - | - | - | 成德王 | - | 《宋史‧禮志》 |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 東安王 | 永濟王 | 應聖王 | - | 廣寧王 | 《宋史‧禮志》 |
元大德二年(1298年) | 元德東安王 | 昭德順應王 | 崇德應靈王 | 成德永靖王 | 貞德廣寧王 | 《元史‧祭祀志》 |
明洪武三年(1370年) | 東鎮沂山之神 | 南鎮會稽山之神 | 中鎮霍山之神 | 西鎮吳山之神 | 北鎮醫無閭山之神 | 《明史‧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