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研究”的版本间的差异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道學研究》'''於2003年創刊,由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和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福建省道教協會研究室和廈門市朝天宮道學講壇協辦。主編為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此刊物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專門以道學研究為內容的學術期刊,學刊的宗旨是「道德養生、人文關懷、返朴歸真、和諧自然」。此刊物旨在發掘道學的文化遺產,啟迪創造思維,為現代人類的健康生存服務。自第一期起,該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採用專題與專欄相結合的辦刊形式。本刊特設立多個欄目,設有易學之道、老莊新解、醫學養生、道門思想、經典發微、三教關係、洞天名勝、道門建築、道教考古、道教藝術、道教文學、科儀研究等十二個欄目。該學刊為半年刊,ISSN:1728-7642。 | '''《道學研究》'''於2003年創刊,由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和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福建省道教協會研究室和廈門市朝天宮道學講壇協辦。主編為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此刊物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專門以道學研究為內容的學術期刊,學刊的宗旨是「道德養生、人文關懷、返朴歸真、和諧自然」。此刊物旨在發掘道學的文化遺產,啟迪創造思維,為現代人類的健康生存服務。自第一期起,該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採用專題與專欄相結合的辦刊形式。本刊特設立多個欄目,設有易學之道、老莊新解、醫學養生、道門思想、經典發微、三教關係、洞天名勝、道門建築、道教考古、道教藝術、道教文學、科儀研究等十二個欄目。該學刊為半年刊,ISSN:1728-7642。 | ||
− | ==目錄== | + | == 各期 目錄== |
===2003年第1期(總第1期)=== | ===2003年第1期(總第1期)=== | ||
*發刊詞 | *發刊詞 | ||
第84行: | 第83行: |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四)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四) | ||
*李醒民:無邊光景一時新 ——評《[[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等書 | *李醒民:無邊光景一時新 ——評《[[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等書 | ||
− | *唐廉:道家道教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簡評《[[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 | + | *唐 劭 廉:道家道教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簡評《[[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 |
<br> | <br> | ||
第284行: | 第283行: | ||
*蔡清旭:道教俗神中壇元帥聯誼會在臺灣 | *蔡清旭:道教俗神中壇元帥聯誼會在臺灣 | ||
*李秋香:近三十年來魏晉南北朝道教信仰研究述評 | *李秋香:近三十年來魏晉南北朝道教信仰研究述評 | ||
− | *林嘯、謝清果:道教刊物與道教文化的弘揚——以廈門大學《 | + | *林嘯、謝清果:道教刊物與道教文化的弘揚——以廈門大學《道學研究》為例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三)——大道、陰陽五行與生命關係論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三)——大道、陰陽五行與生命關係論 | ||
*黃永鋒、呂苗苗:醫術與信仰:傳統道教對瘟疫的策應 | *黃永鋒、呂苗苗:醫術與信仰:傳統道教對瘟疫的策應 | ||
第293行: | 第292行: | ||
===2010年第1期(總第15期)=== | ===2010年第1期(總第15期)=== | ||
+ | *唐明邦:一言止殺,功垂萬代 ——讀《[[長春真人西遊記]]》 | ||
+ | *趙芃:《[[山東道教史]]》研究的內容及理論與現實意義 | ||
+ | *肖祥、呂慧:道家人己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 ||
+ | *申喜萍:張雨美學思想試探 | ||
+ | *李鐵華:道教山嶽崇拜現象初探 | ||
+ | *林美容、釋印隆:承天禪寺傳悔法師的夢與境 | ||
+ | *林榕傑:《[[老子]]》「柔」、「弱」範疇研究 | ||
+ | *夏曉平:[[老子]]生死觀的思想淵源探析 | ||
+ | *慕鵬帥:淺論[[莊子]]的思維方式——獨具特色的直覺性思維和相對性思維 | ||
+ | *張琴:何謂逍遙?如何逍遙?——《逍遙遊》淺析 | ||
+ | *周克浩:《周易·乾卦》卦辭對大學生創業的啟示 | ||
+ | *張永宏:宋代以前兩丹書的藥物略論——《契秘圖》、《曆驗抄》探討 | ||
+ | *劉永霞:[[陶弘景]]的服食養生術 | ||
+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四)——生命、 中和與無為 | ||
+ | *Kao, Chih-Hua, WAN, Chao-qian:A Special Matsu Celebration:A Cult Introduction of Imperial Fair in Matsu Temple of Tianjin | ||
+ | *姜家君:[[媽祖]]信仰與儒家的「仁愛」精神 | ||
+ | *羅偉國:水神及水神廟 | ||
+ | *梅莉:中國哲學與道家文化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更新——態鐵基主編的《中國莊學史》讀後 | ||
+ | *沈文華:《丹道法訣十二講》書評 | ||
<br> | <br> | ||
+ | |||
===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 | ===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 | ||
+ | *[[詹石窗]]:[[許地山]]《[[道教史]]》研究 | ||
+ | * [[姜守誠]]:新獲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所見之勾魂術 | ||
+ | *張思齊:在比較視域中看孟郊詩歌的道意 | ||
+ | *楊建波、楊志翔:道與道家美學 | ||
+ | *于國慶:文學視角下傳統兵學與神仙文化之互動關係略論 | ||
+ | *劉嗣傳:論道教道術轉型與運用 | ||
+ | *余秋華、謝清果:[[老子]]的和諧傳播觀 | ||
+ | *孫磊:論[[老子]]的具象傳播思維 | ||
+ | *劉文娟、謝清果:[[老子]]言語傳播觀念探析 | ||
+ | *龐笑:精神良藥何處尋?——談網路時代對[[老子]]內向傳播思想的新認識 | ||
+ | *周耿:論《易傳》與[[老子]]人性論之會通 | ||
+ | *魏小巍:試析[[全真道]]創教早期的「神通」現象 | ||
+ | *劉文豐、劉文昕:皇城道觀大高玄殿建築述略 | ||
+ | *方遙:「充實而有光輝」——《[[中國道家之精神]]》評介 | ||
+ | *鐘華:道家精神永駐——《[[中國道家之精神]]》讀後 | ||
+ | *林嘯: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進展——評讀《[[先秦兩漢道家科技思想研究]]》 | ||
<br> | <br> | ||
+ | |||
===2011年第1期(總第17期)=== | ===2011年第1期(總第17期)=== | ||
+ | *葛榮晉:「形神雙修」與道商的健康人生 | ||
+ | *李遠國:[[雷法]]、丹道與養生 | ||
+ | *宋學立:碑刻材料所見的明永樂朝武當道教與皇室的往來 | ||
+ | *李瑞振:[[陸西星]]生平事蹟考 | ||
+ | *劉江:北宋道士[[林靈素]]史跡考略 | ||
+ | *閆合作、李修忠:長春第一觀考證 | ||
+ | *劉永霞:試論[[陶弘景]]的「夢通術」 | ||
+ | *鄭長青:《[[太平經]]》與早期道教清靜思想 | ||
+ | *董濤:漢代的祝詛 | ||
+ | *高致華:[[西王母]]周穆王戀愛物語 | ||
+ | *Kao,Chih-Hua, Wan Wang, Chao-Qian:Belief and Culture Patter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Kai Zhang Sheng Wang | ||
+ | *[[黃永鋒]]:試論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 | ||
+ | *蔣豔萍:試論道教「存思」修煉的現代意義 | ||
+ | *張永宏:石竹山考察記 | ||
+ | *楊芳、謝清果:上善若水與媒介的社會責任 | ||
+ | *曾豔輝:論[[老子]]傳道的說服策略及技巧——以《[[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為例 | ||
+ | *劉守政:緊扣時代脈絡,闡揚「道」之真精神——讀[[孫亦平]]著《道教文化》 | ||
+ | *劉嗣傳:豐厚而獨著,廣博堪為典——評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 | ||
<br> | <br> | ||
+ | |||
===2011年第2期(總第18期)=== | ===2011年第2期(總第18期)=== | ||
+ | *[[李豐楙]]:官箴與勸善:黎貴惇《見聞小錄‧箴儆》的善書化 | ||
+ | *[[張廣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與派字譜的形成 | ||
+ | *修功軍:渦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 ||
+ | *王干城:[[老子]]困知錄 | ||
+ | *張欽:略論華佗五禽戲的養生功能 | ||
+ | *[[詹石窗]]:扶搖高士[[陳摶]]睡意詩 | ||
+ | *于國慶、李鐵華:[[陳摶]]道易思想略論 | ||
+ | *陳瑩、羽離子:中國神祇都天考 | ||
+ | *蕭友信:臺灣民間宗教信仰下的喪葬思維——以吉祥用語為例 | ||
+ | *[[黃永鋒]]:道教藥學若干問題探究 | ||
+ | *方晴:簡論道教音樂的審美路徑 | ||
+ | *張麗娟:《[[關尹子]]》研究現狀與思想路向探索 | ||
+ | *劉江:略談《[[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史料價值——以[[林靈素]]篇為例 | ||
+ | *冰慧:從愛因斯坦的「兩個背向旋轉的光子」說起 | ||
+ | *張崇富:全球化時代的道士形象芻議 | ||
+ | *林鑾生:《中國宗教思想通論》評介 | ||
+ | *郭曉東: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述評 | ||
<br> | <br> | ||
+ | |||
===2012年第1期(總第19期)=== | ===2012年第1期(總第19期)=== | ||
+ | *[[姜守誠]]:台南靈寶道士度亡科儀中「放赦馬」 | ||
+ | *張珣、洪瑩發:進錢補運科儀分析——以台南安平妙壽宮小法團為例 | ||
+ | * [[詹石窗]]、邱沛軒、梁玲:2011年道教文化新氣象 | ||
+ | *徐平:道教在歷史上促進民族融合的作用及現代意義 | ||
+ | *馬漢欽:形神理論源自道家考 | ||
+ | *田誠陽:道教修煉學十大宗旨 | ||
+ | *高致華:橫浜關帝廟關帝祭分析 | ||
+ | *陳錦平:行氣玉器用途辯證 | ||
+ | *簡一女:《[[道法會元]]》符咒道法的體用兼全觀 | ||
+ | *宋峰:《[[太上登真三矯靈應經]]》成書年代與作者考辨 | ||
+ | *謝清果、楊芳:交流的無奈:老子與彼得斯的不謀而合 | ||
+ | *陳全新:論《[[道德經]]》的廉潔思想 | ||
+ | *羅昭華、劉升榮:從納西古樂探討[[梓潼]]洞經音樂發展途徑 | ||
+ | *雷寶:《[[道教在當代中國的闡揚]]》評介 | ||
+ | *鄭騰飛:老子管理智慧的全新闡釋和拓展——評《和老子學管理》 | ||
+ | *王乃考:一種導向和諧的媒介生態觀——評《和老子學傳播》 | ||
+ | *王昀:傳播學本土化的革新與探索——讀《和老子學傳播》 | ||
<br> | <br> | ||
+ | |||
===2012年第2期(總第20期)=== | ===2012年第2期(總第20期)=== | ||
+ | *[[李遠國]]:論《[[性命圭旨]]》的理論與內煉法 | ||
+ | *張思齊:楚辭中的水意象與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上) | ||
+ | *[[姜守誠]]:中國古代「送瘟」習俗考源 | ||
+ | *張永宏、田甜:神聖的表演:拓榮馬仙信仰迎神賽會的儀式——一個戲劇人類學的考察 | ||
+ | *周克浩:《周易》的治家思想 | ||
+ | *于國慶:試析道教醫學之思維模式對傳統兵學的借用 | ||
+ | *祝濤:《[[太上感應篇]]》與《佛說十善業道經》勸善思想比較 | ||
+ | *宋野草:從《論語》中飲食養生說開 | ||
+ | *楊子路:佛道雙修——宗教對話與和諧的典範 | ||
+ | *田誠陽:修真內景談 | ||
+ | *彭展:試論《[[清靜經]]》的修道境界 | ||
+ | *謝清果、王昀:老子的人際異化批判及其突破 | ||
+ | *沈朱珠:《道教服食技術研究》評介 | ||
+ | *王巧玲:中國迄今為止最詳實的地方道教史之一——《[[江西道教史]]》述評 | ||
+ | *[[黃永鋒]]:讀劉嗣傳道長《演道錄》有感 | ||
+ | *曹豔輝:老子養生學研究之新境界——兼評《和老子學養生——老子的健康傳播智慧》 | ||
+ | <br> | ||
+ | |||
+ | ===2013年第1期(總第21期)=== | ||
+ | *[[詹石窗]]:關於「平安道」的幾點思考 | ||
+ | *張思齊:楚辭中的水意象與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下) | ||
+ | *李海龍:2000年以來國內道教與養生文化研究文獻綜述 | ||
+ | *韓煥忠:引用佛語明南華——淺談錢澄之對《[[莊子]]》的佛學解讀 | ||
+ | *邱沛軒:論《無能子》的修道思想 | ||
+ | *陳錦平:發現1622年《天仙正理》文獻——《內煉金丹心法》辨疏 | ||
+ | *張新焱:簡論[[林靈素]]與蔡京之關係——以《宋史•林靈素傳》為中心的考察 | ||
+ | *蕭友信:柘榮馬仙對「道法自然」之體現 | ||
+ | *姜家君:[[媽祖]]信仰的功能解析——以個體的「顯隱」功能分析為例 | ||
+ | *詹石窗:道通中韓,真情暖人——2012年11月訪問韓國隨筆 | ||
+ | *張永宏:四川大邑鶴鳴山考察日誌 | ||
+ | *林鑾生、孔德章:揭陽道教娘宮觀紀略 | ||
+ | *張黨珠:論《莊子•人間世》及其權變處世觀 | ||
+ | *王小貝、謝清果:優化公共領域內口語傳播的學理省思——[[老子]]語言觀的視角 | ||
+ | *陳起興:《夜讀老子》編者紀要 | ||
+ | *顏文強:易道平安書:傳統書法的新發展——癸已年仲春月詹石窗教授訪談錄 | ||
+ | *玄牡子:鶴鳴山二日小參抒懷(組詩) | ||
+ | <br> | ||
+ | |||
+ | ===2013年第2期(總第22期)=== | ||
+ | *胡孚琛:丹道實修須知 | ||
+ | * [[章偉文]]:[[陳摶]]「龍圖易」及其對道教史、易學史的貢獻 | ||
+ | *魏義霞:厭生還是樂生——[[莊子]]生命哲學探析 | ||
+ | *田湖、蔣朝君:道學中的「坐忘」思想及其意義——以[[司馬承禎]]的《[[坐忘論]]》為主體之展開 | ||
+ | *江鈺林:試論古靈寶經中早期的「劫」——從《[[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到《[[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 | ||
+ | *陳雲鶴:炁的本質——當代道醫對於「炁」的理解和認識 | ||
+ | *何文慶:廈門與檳城的玉皇殿之異同論述 | ||
+ | *龐理:東廚司命灶君新經 | ||
+ | *林鑾生:[[灶神]]信仰傳播的新形式——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館長李電萍女士訪談錄 | ||
+ | *葉姿含:道教名勝探幽之行——從大邑鶴鳴山到西寧土樓觀 | ||
+ | *張永宏整理:人居天地尊德性 鶴鳴千古悟道光——鶴鳴山道觀楊明江道長訪談錄 | ||
+ | *洪燕妮:《[[雲笈七籤]]》三種道教宇宙生成論探析 | ||
+ | *陳林:《雲笈七籤》宇宙論思想論略 | ||
+ | *王治偉:從《雲笈七籤》看道教的善惡思想 | ||
+ | *鄒秀季:《雲笈七籤》心性思想探析 | ||
+ | *劉曉豔:張素卿的道教繪畫及其影響 | ||
+ | *詹石窗:研道未名湖——調寄「點絳唇」 | ||
+ | *逄禮文:道教宗派研究的創新性成果——[[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評述 | ||
+ | *李海龍:《凝眸雲水》評價 | ||
+ | <br> | ||
+ | |||
+ | ===2014年第1期(總第23期)=== | ||
+ | *[[詹石窗]]:盤古開天神話的平安精神 | ||
+ | *[[姜守誠]]:清代文昌宮與地方慈善事業——以浙江廿八都的保嬰碑為中心 | ||
+ | *[[謝世維]]:《[[正統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成書考察與結構分析 | ||
+ | *陳錦平:大宗師「真人之息以踵」詮釋回顧和分析——「真人之息以踵」研究 | ||
+ | *徐強:西方漢學界莊子哲學研究的類型初探 | ||
+ | *顏文強:「道教人文醫療」概念考探 | ||
+ | *田誠陽:試論養生修煉學與道教復興的關係 | ||
+ | *申小紅:明清佛山民間的神祇崇拜——以[[北帝]]神為考察中心 | ||
+ | *楊榮濤:中國西南的阿昌族及其道教信仰 | ||
+ | *李鐵華:媧皇聖界 萬眾神往——女媧神話與涉縣媧皇宮 | ||
+ | *林采佑:從《[[道德經]]》第十一章看老子的“有、無”觀——以現象世界的理解方式為中心 | ||
+ | *陳潔:「其邦夬夬」邦民之辨 | ||
+ | *陳起興:《[[道德經]]》是一部廉政寶典 | ||
+ | *盧偉:從水的意象看《封神演義》的藝術特色 | ||
+ | <br> | ||
+ | |||
+ | ===2014年第2期(總第24期)=== | ||
+ | *[[詹石窗]]:「平安道」的信仰表徵探究 | ||
+ | *[[白照杰]]:唐前期道籍的宗教性追溯:仙籍考論 | ||
+ | *秦國帥:明代藩王與山東全真教 | ||
+ | *常珊珊:[[孫不二]]與[[全真道]]的發展 | ||
+ | *申小紅:[[北帝]]靈異傳說及其形象變遷——以元明清佛山地方敘事文本為考察中心 | ||
+ | *陳錦平:《內金丹》內煉圖形符號研究 | ||
+ | *吳靜:《[[雲笈七籤]]》符圖部探究——以山嶽真形圖為中心 | ||
+ | *于洪濤:道士詩與受道教影響的文士詩 | ||
+ | *梁村:探究老子治國思想的視覺傳播向度 | ||
+ | *曹豔輝:國家治理者角色認知下的老子政治傳播思想探析 | ||
+ | *羅鳳華:從「法自然」到「任自然」——老莊的自然思想及其實踐途徑 | ||
+ | *鄧夢軍:莊子思想中的天人關係探究 | ||
+ | *李海龍:一位熱衷於研究、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韓國學者型道士——金辰哲博士訪談錄 | ||
+ | *張崇富:皇皇巨著 厥功甚偉——論《[[道藏通考]]》的成就與貢獻 | ||
+ | <br> | ||
+ | |||
+ | ===2015年第1期(總第25期)=== | ||
+ | *[[詹石窗]]:平安道的狀態預測 | ||
+ | *[[白照杰]]:道法外傳與「經需師受」——兼論中古道教崩潰之原因 | ||
+ | *李長青:金元時期膠東地區[[全真道]]教齋山派考略 | ||
+ | *劉藤:《[[真靈位業圖]]》的神祇譜系與版本源流 | ||
+ | *申小紅:明清佛山冶鑄行業中的水神崇拜 | ||
+ | *于笑夏:地方誌所載馬仙「旱禱輒應」資料彙編 | ||
+ | *汪增陽:「名可名,非常名」眾妙之門的鑰匙——《[[老子]]》關鍵字集注 | ||
+ | *李惠生:試論「道」的三種形態 | ||
+ | *李立政:如何打響[[王屋山]]道教養生品牌的思考 | ||
+ | *邱沛軒:論《道德精華錄》的坐功思想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一) | ||
+ | *顏文強:道教醫學的特色與當代價值 | ||
+ | *路鵬飛:莊子與伊壁鳩魯自然觀、人生觀比較 | ||
+ | *詹素娟:一部探索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好書推薦《[[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 | ||
+ | <br> | ||
+ | |||
+ | ===2015年第2期(總第26期)=== | ||
+ | *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結構、學術史回顧及其價值、意義 | ||
+ | *李剛:天隨——道家個人與集體觀念的審視與重構 | ||
+ | *梁玲:《[[醫道還元]]》思想考論 | ||
+ | *張劍偉: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的一個標誌性命題 | ||
+ | *吳靖梅:《[[道德經]]》中的「谷神」二字探析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二) | ||
+ | *白照傑:《[[無能子]]》「雜以釋氏之說」新論——兼談《無能子》的歷史地位 | ||
+ | *張行津:《[[上清大洞真經]]》諸版本比較 | ||
+ | *[[姜守誠]]:《抱樸子•登涉》中的知名劾鬼術 | ||
+ | *王亞:《[[道藏]]》所載梅福崇拜觀宇研究 | ||
+ | *孫啟鴻:沂蒙山區道教神仙史話(一) | ||
+ | *張海瀾:試論北頂娘娘廟的碧霞元君信仰 | ||
+ | *于笑夏:東亞視域下的道教研究方法及資料運用——《[[東亞道教]]》讀後 | ||
+ | *孫三虎:遇見散落於古經中的傳播惠世之道——評《《道德經》與當代傳媒文化》 | ||
+ | <br> | ||
+ | |||
+ | ===2016年第1期(總第27期)=== | ||
+ | *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結構、學術史回顧及其價值、意義(二) | ||
+ | *戈國龍:修道智慧與生命科學 | ||
+ | *趙芃、梁琛:論天人合德的本質及自然作用 | ||
+ | *程旺:老子哲學中的「身」及其意蘊 | ||
+ | *[[姜守誠]]:試論《抱樸子·登涉》中所見的辟蛇術 | ||
+ | *阮玉鳳、林鑾生:越南民間[[灶神]]信仰儀式初探 | ||
+ | *孔含鑫:先天與環中:陳扶易學「太極之先」的本體境界 | ||
+ | *李小龍:有關道教前史的幾點思考——從道教的形成過程看先民自我認知的轉變 | ||
+ | *袁偉:《[[道藏]]》本《[[洞神八帝妙精經]]》考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三) | ||
+ | *呂師:曲靖洞經會初探 | ||
+ | *張毓婷:論道家道教審美的超世俗功利性 | ||
+ | *張行津:道教音樂對傳統音樂的影響 | ||
+ | *陳鈺寧:《[[東北全真道研究]]》評介 | ||
+ | <br> | ||
+ | |||
+ | ===2016年第2期(總第28期)=== | ||
+ | * [[祁履泰]]著;肖涵露譯;陳霞校:三世紀的道教 | ||
+ | *寇風凱:[[老子]]研究五種書目提要 | ||
+ | *楊子路:[[莊子]]研究著作提要四種 | ||
+ | *李冀:大陸地區《[[文子]]》著作提要概說 | ||
+ | *屈燕飛:百餘年《[[周易參同契]]》研究相關著作提要 | ||
+ | *林貴潑:[[張宇初]]天師易學思想探要 | ||
+ | *代秋彬:[[莊子]]的逍遙境界與濠梁之辯新解 | ||
+ | *田子耕:《[[道德經]]》「民之利器」的本義及其歷代注釋研究 | ||
+ | *張海瀾:試論[[西王母]]的形象變遷及其信仰衰退 | ||
+ | *張素:試析[[杜光庭]]的書法藝術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四) | ||
+ | *顏文強:試論孫真人「續命煮散」對中風的治療原理 | ||
+ | *郭學本:「凡十一髒取決於膽」道解——膽是元陽,是十一髒之父 | ||
+ | *蘇慶華 范正義:林國平《[[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評介 | ||
+ | *廖芷蘅:[[老子]]思想體系的基本範疇及其時代價值考量——讀《[[道德真經精義]]》有感 | ||
+ | <br> | ||
+ | |||
+ | ===2017年第1期(總第29期)=== | ||
+ | *陳霞:論《[[老子指歸]]》對《[[老子]]》的繼承及其以易闡道的特色 | ||
+ | *[[姜守誠]]:近世中國送瘟習俗研究的學術回顧 | ||
+ | *何欣:內丹學典籍整理注解書目提要 | ||
+ | *張永宏:丁酉年夾鐘麗月天台山傳統文化田野考察記 | ||
+ | *周克浩:《[[雲笈七籤]]》戒律思想研究——以《周易》卦為視角 | ||
+ | *彭必生:勘盡旁門話金丹——以[[陳楠]]《羅浮翠虛吟》為例觀南宗金丹之術 | ||
+ | *付騰月:[[白玉蟾]]入道原因略考 | ||
+ | *李立政:[[老子]]悟道[[王屋山]]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五) | ||
+ | *阮氏和:[[觀音]]形象與越南民間文學創作 | ||
+ | *王亞:宋元江西買地券中的梅福信仰 | ||
+ | *陳鈺寧:歷史變遷中[[陳靖姑]]形象的多元構建 | ||
+ | *謝怡晴:融合與變異:漳州閻山小法儀式調查 | ||
+ | *董方霞:第十一屆兩岸宗教學術論壇「空間、網路與宗教」綜述 | ||
+ | <br> | ||
+ | |||
+ | ===2017年第2期(總第30期)=== | ||
+ | *[[詹石窗]]:論「谷神妙用」——[[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解讀 | ||
+ | *[[蕭登福]]:試論民間宗教即道教 | ||
+ | *[[莫妮卡]]撰;田茂泉譯:清代道教與密教互動關係之一例——「龍門西竺心宗」 | ||
+ | *鄭長青、賴萱萱:祖先崇拜倫理思想的理論探源 | ||
+ | *徐薈:淺析[[丘處機]]環境美學思想 | ||
+ | *宋浩鈺:廈門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藥簽海外藥物探析 | ||
+ | *任中慧:廈港朝宗宮「成年禮」探訪 | ||
+ | *劉金成:三官道院通靈妙,四海同學悟玄機——記2017年「跨文化視域中的新道學工作坊暨三官道院道學文化體驗營」活動 | ||
+ | *信宓:常養吾浩然之炁 時守我虛靈之神一一紀念師父田誠陽真人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六) | ||
+ | *彭夢思:文以載「道」——[[詹石窗]]教授《[[道教與戲劇]]》評介 | ||
+ | *呂苗苗:探究宗教本源與未來:從信仰到儀式一一兼評《[[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 | ||
+ | *肖馳:道教在韓國的傳播發展與宗教樣態的新研宄一一讀[[孫亦平]]教授新著《[[道教在韓國]]》 | ||
+ | *黃建興:中國民間宗教的近當代轉型——《[[救劫:當代濟度宗教的田野研宄]]》述評 | ||
+ | *羅倩:《養生學》評介 | ||
+ | *李小龍:尋幽探微,燭見新知——評[[王皓月]]《[[析經求真:陸修靜與靈寶經關係新探]]》 | ||
+ | *逄禮文:《道教農學思想史綱要》評介 | ||
+ | *張海瀾:樸實的呼喚一一《規矩草》讀後 | ||
+ | <br> | ||
+ | |||
+ | ===2018年第1期(總第31期)=== | ||
+ | *[[詹石窗]]、胡瀚霆:道家「知止不殆」的文化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 ||
+ | *[[莫尼卡]]撰;田茂泉譯:清代道教與密教互動之一例(二)——「龍門西竺心宗」 | ||
+ | *早島妙聽:道家生存法:生涯現役幸福論 | ||
+ | *[[姜守誠]]、蔣丹丹、楊繼承:淸末民國初期老子研究著述提要八種 | ||
+ | *[[白照杰]]:回歸自然與攀登仙道 | ||
+ | *管國興:上德之「得」——《[[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之管見 | ||
+ | *周天慶、彭倩:《[[莊子]]》倫理思想的底色及其旨歸 | ||
+ | *陳晗:論「至人」境界一一從《[[莊子]]》中的[[列子]]形象說起 | ||
+ | *劉曉豔:顏真卿仙化傳奇的歷史因緣和文化爭議 | ||
+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七) | ||
+ | *李小龍:道門早晚功課經考述 | ||
+ | *南信雲:[[閔智亭]]大師記憶中的李理山方丈 | ||
+ | *趙可意:唐宋試經制度考略 | ||
+ | <br> | ||
+ | |||
+ | ===2018年第2期(總第32期)=== | ||
+ | *李黎鶴、[[李遠國]]:五顯、五通、[[馬元帥]]與[[華光大帝]]的歷史考辨 | ||
+ | * [[姜守誠]]:歷代道書中所見的「發願」 | ||
+ | *王超:韓元震對《[[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解釋與批判 | ||
+ | *金文卓:從自然、個人到社會:《[[陰符經考異]]》生命哲學思想發微 | ||
+ | *陳璋:[[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煉思想及借鑒 | ||
+ | *陳李凡平:田公元帥淵源的史料及田野考證 | ||
+ | *葉錦華:戊戌年孟夏漳州道教與民間信仰田野考察 | ||
+ | *孫君恒、劉可馨:習近平對[[老子]]思想運用的創新 | ||
+ | *李懷宗:健康之「道」 | ||
+ | *紀尚坤:道教心性煉養對心理養生內涵拓展的啟示 | ||
+ | *宮哲兵:海靈格「糾纏」與道教儀式的比較 | ||
+ | *李唯希:建設性後現代主義與道家哲學的相似性對比 | ||
+ | *褚國鋒:[[卿希泰]]先生與新加坡道教學院二三事 | ||
+ | *李小龍:困境與挑戰:道教信仰的敘述與理解——評[[程樂松]]著《[[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道教信仰的觀念史視角]]》 | ||
+ | *黃林杭:觀道史古今,探玄門興——評劉康樂著《[[明代道官制度與社會生活]]》 | ||
+ | *楊賀淞:「盛世修志」——評《[[北京東嶽廟志]]》 | ||
<br> | <br> | ||
==相關條目== | ==相關條目== |
2019年2月24日 (日) 13:38的最新版本
《道學研究》於2003年創刊,由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和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福建省道教協會研究室和廈門市朝天宮道學講壇協辦。主編為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此刊物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專門以道學研究為內容的學術期刊,學刊的宗旨是「道德養生、人文關懷、返朴歸真、和諧自然」。此刊物旨在發掘道學的文化遺產,啟迪創造思維,為現代人類的健康生存服務。自第一期起,該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採用專題與專欄相結合的辦刊形式。本刊特設立多個欄目,設有易學之道、老莊新解、醫學養生、道門思想、經典發微、三教關係、洞天名勝、道門建築、道教考古、道教藝術、道教文學、科儀研究等十二個欄目。該學刊為半年刊,ISSN:1728-7642。
目录
- 1 各期目錄
- 1.1 2003年第1期(總第1期)
- 1.2 2003年第2期(總第2期)
- 1.3 2004年第1期(總第3期)
- 1.4 2004年第2期(總第4期)
- 1.5 2005年第1期(總第5期)
- 1.6 2005年第2期(總第6期)
- 1.7 2006年第1期(總第7期)
- 1.8 2006年第2期(總第8期)
- 1.9 2007年第1期(總第9期)
- 1.10 2007年第2期(總第10期)
- 1.11 2008年第1期(總第11期)
- 1.12 2008年第2期(總第12期)
- 1.13 2009年第1期(總第13期)
- 1.14 2009年第2期(總第14期)
- 1.15 2010年第1期(總第15期)
- 1.16 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
- 1.17 2011年第1期(總第17期)
- 1.18 2011年第2期(總第18期)
- 1.19 2012年第1期(總第19期)
- 1.20 2012年第2期(總第20期)
- 1.21 2013年第1期(總第21期)
- 1.22 2013年第2期(總第22期)
- 1.23 2014年第1期(總第23期)
- 1.24 2014年第2期(總第24期)
- 1.25 2015年第1期(總第25期)
- 1.26 2015年第2期(總第26期)
- 1.27 2016年第1期(總第27期)
- 1.28 2016年第2期(總第28期)
- 1.29 2017年第1期(總第29期)
- 1.30 2017年第2期(總第30期)
- 1.31 2018年第1期(總第31期)
- 1.32 2018年第2期(總第32期)
- 2 相關條目
各期目錄
2003年第1期(總第1期)
- 發刊詞
- 卿希泰:全真道的產生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 李明鳥、詹石窗:《紅樓夢》大觀園圖正解——道教太極象數的藝術積澱探秘之一
- 陳靜:劉安成仙考釋
- 鄧小偉:《周易》與龍——以乾卦為視點之探析
- 張松輝:重評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
- 蓋建民:《服氣精義論》的道教醫學養生思想略析
- 呂錫琛:論道家健心養德的心理調適智慧
- 李遠國:道教「北極驅邪院印」考辨
- 姜守誠:試論道教自然觀的現代價值
- 白奚:老子思想與儒道互補
- 劉澤亮:從《周易禪解》看三教關係
- 連鎮標:《黃帝陰符經》義說(一)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一)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
2003年第2期(總第2期)
- 李剛:道教人生哲學及其對現代人的啟示
- 黃瑞林、詹石窗:略論道教萬物同源的生態整體思想
- 陳霞:道教整體生態思想初探
- 蔣朝君、蓋建民:道教生態倫理的規範和準則
- 樂愛國:《抱朴子內篇》生態倫理思想之探討
- 林巧薇:「洞天福地」與道教生態智慧
- 郭金彬:《周髀算經》與道
- 王前:略論道家與道教的程序崇拜意識
- 謝清果:道家思想與中國傳統科學範式
- 王風:劉牧的學術淵源及其學術創新
- 朱亞輝:何道全「隨機應化」的道學思想
- 馬漢欽:妙境即在有無間——試論道家審美境界
- 謝金良:對《老子》研究存在問題的若干思考
- 苟波:中國古代「夢幻」故事的道教學解讀
- 陳全忠:廈門了閒道社述略
- 連鎮標:《黃帝陰符經》義說(二)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二)
- 全球第一個道教電視頻道《道通天地》在香港隆重開播
2004年第1期(總第3期)
- 蕭漢明:對莊子養生論思想轉折的階段性考察
- 袁志鴻: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和人文精神體現
- 李鵬、詹石窗:《金瓶梅》的河洛卦理──道教易學象數的藝術積澱探秘之二
- 黃鍵:道教色彩與世俗精神——泉州傀儡目連戲《李世民游地府》中的倫理糾葛
- 吳鴻雅、李強:道教全真科儀音樂象限中的美學思考
- 陳文水:淺論宋代道教文學的發展機制
- 姜守誠、蔡振村:「生生之謂易」——試論《周易》的養生哲學
- 李素平:《老子》對女性的尊崇
- 陳強:老莊原創章句的現代詮釋
- 夏志前:道法自然尚無為──論老子對異化文明的批判
- 劉建平:論《莊子》中的自然美思想
- 傅小凡:從道德哲學的角度看「兵家之道」
- 賴平:《抱朴子內篇》倫理價值的剖析
- 劉曉豔:李西月與內丹西派
- 任娜:閩南民間信仰活動中的「醮」
- 高致華:略論「開台聖王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 連鎮標:《黃帝陰符經》義說(三)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三)
- 蓋建民:「香港暨華南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04年第2期(總第4期)
- 胡孚琛: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
- 黃友敬:略談老子攝生之道
- 謝清果:道法自然:老子文化技術運作範式的核心
- 高明亮:生態法與「道法自然」
- 張培高、劉劍:略談《養性延命錄》的養生原則
- 樂裕賢:論醫道源流與關係
- 黃永鋒:《太平經》醫理後言
- 付笑萍:魏華存《黃庭經》的醫學思想
- 鄭曉江:《抱樸子內篇》的生死哲學解析
- 蓋建民:葛洪《抱朴子內篇》科學思維方法略析
- 章波娜、孔令宏:葛洪的美學思想分析
- 袁清湘:李白一生榮損與道教關係探微
- 苟波:道教與「仙女降臨」故事之情節要素分析
- 張振國:《悟真篇》的藝術成就
- 黃玉順:論「超越」與中國「三教」的超越方式
- 張思齊: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論黃帝的神格
- 張澤洪:論瑤族道教儀式的倫理思想——以瑤族度戒為中心
- 劉海燕:善書中的關帝:民間的道德守護神
- 連鎮標:《黃帝陰符經》義說(四)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四)
- 李醒民:無邊光景一時新 ——評《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等書
- 唐劭廉:道家道教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簡評《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
2005年第1期(總第5期)
- 陳耀庭:道教研究的發展需要良好的批評和反批評——讀龔鵬程的《道教的性質》
- 陳啟新:陳國符先生傳略
- 楊英:魏晉道教「精舍」考
- 樊光春:天水玉泉觀元代碑刻綜考
- 黃景春:關於「罰不加滿」
- 林觀潮:佛與道的交流:明末福清黃檗山禪僧的扶乩
- 野川博之:論高泉性激提及仙的詩文
- 黃黎星:雷思齊《易筮通變》占筮說評析
- 謝金良:《周易禪解》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 謝清果:老子學習觀及其現代價值
- 葉一萌:老子思想中「無」的內涵
- 張金紅:道家思想與園林建構
- 安東溶:論韓國醫學與道教之關係
- 康惠英:柔弱勝剛強——太極拳的道家思想底蘊及其養生意義
- 常培文:李簽「大小有定」新解
- 吳羽:徐神翁信仰研究
2005年第2期(總第6期)
- 卿希泰:道教文化與世界和平
- 許抗生:當代新道家的倫理價值觀
- 呂錫琛、劉忠於:論《太平經》的道德教化思想
- 徐曉望:從《閩都別記》、《海遊記》看陳靖姑信仰的兩大系統
- 周高德:道教象徵符號無極圖及太極圖與老子之「道」
- 趙玉玲:「小國寡民」與「百谷之王」——論老子的社會政治理想
- 尹志華:試析北宋老學中的性命論
- 趙芃:道教氣象與生態美
- 陳玲:《呂氏春秋》農學思想簡論
- 常大群:古典小說中的道教養生世界
- 陳慶優:《養性延命錄》養生思想探析
- 謝清果:道學與傳統科技思想的互動及其意義——蓋建民教授新著《道教科學思想發凡》讀後感
- 詹石窗、張慧遠:《願》劇與道教關係略說
- 袁清湘:論李白金陵情結與道緣
- 苟波:道教與中國古代「遊仙」和「仙凡戀情」小說
- 劉燕:葉維廉中西比較詩學中的道家傳統
- 游子安:香港道堂文獻整理及研究——以經書與碑刻資料說明
- 范正義:閩台保生大帝信仰網路的田野調查
- 高致華:日本道教研究的近況及新作介紹
2006年第1期(總第7期)
- 朱越利:《周易參同契》的黃老養性術
- 林安梧:道家哲學與意義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中心的討論
- 林忠軍:論俞琰儒道會通的易象觀
- 劉澤亮:禪道交涉與道學重構論綱——從「平常心是道」的老莊化特色說起
- 林可濟:道學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張世英先生的道學研究與道家情懷
- 江峰:參同而同見天機——張積中對悟元子《參同直解》之節釋管窺
- 張崇富:試論陳景元的審美思想
- 傅小凡:試論《太平經》的政治哲學思想
- 吳大振:陽道生的「真詮」思想初探
- 夏濤:試論王道淵的道教思想
- 李倩:從《列仙傳》看早期道教的「至人」理想
- 蓋建民:淨明道孝道與醫道關係略論
- 楊玉輝:《通玄真經》的養生思想
- 羅熾:中國民俗財神信仰的心理分析
- 劉江:蒙元全真醮祀初探
- 李志強:修煉成仙圖—— 一件《太平經》道教思想題材的漢畫像石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究竟境界第十講(上)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養生修持類咒語選講(上)
2006年第2期(總第8期)
- 卿希泰:精神永在 道業長存——沉痛悼念賴宗賢先生
- 詹石窗:兩岸使者 弘道先鋒——悼念賴宗賢博士
- 蓋建民:深切懷念我們的學長賴宗賢博士
- 陳靜:身體的感覺:《女金丹》第二戒規的分析研究
- 楊燕:道教禁忌淺議
- 連鎮標:《易林》道家思想初探
- 蕭登福:試論《神農本草經》對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及道教藥餌修仙說的影響
- 常大群:《磻溪集》的修道養生藝術世界
- 丁強:漢末太平道的教團及其教職設置
- 蔣九愚:老子天道觀的人文主義意蘊
- 林俊雄:韓非子解讀《老子》的詮釋學維度
- 劉曉燕:老子「滌除玄鑒」的哲理內涵及其美學意蘊
- 于國慶、商霄:《道德經》的知識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
- 江瓊:古代水墨山水畫中「道」的美學精神
- 江峰:至誠則靈——中國宗教心靈感應修行探略
- 蓋建民:道學與思想文化國際學術會議綜述
- 高致華:2005年度日本宗教學界最新研究快訊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究竟境界第十講(中)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養生修持類咒語選講(下)
2007年第1期(總第9期)
- 胡孚琛: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 蕭漢明:葛洪與黃老之學
- 徐曉望:元代道士薛茂弘與天妃信仰
- 謝金良:《老子》的時間觀及其審美觀初探
- 周高德:以《道德經》為根本的道教和諧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 尹志華:王雱的《老子注》探微
- 傅小凡:《易傳》對「道德何以可能問題」的思考
- 樂愛國:略論道教倫理的基本特點
- 曹劍波:道教心理保健的理論精髓管窺——以《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為研究物件
- 黃麗軍:《西遊記》道教養生思想芻析
- 黃永鋒:道教服氣術對佛教的影響
- 崔娟:成玄英重玄學與儒佛道三教
- 丸山宏著;張澤洪譯:宋代與高麗道教青詞比較研究——東亞背景下的道教儀式文書
- 張雪松:法國學界對全真龍門派研究管窺
- 高致華、蔡瑞婷:2006年日本道教研究力作介紹
- 逄禮文:道教交叉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評介
- 張振國輯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的詩詞
2007年第2期(總第10期)
- 朱越利:唐代非參同陰丹術
- 蕭登福:宋後儒家經籍及修身法門的宗教化與道教化
- 宋晶:「治世玄嶽」牌坊的文化解讀
- 黃鍵:不對稱的雙重時間——元代道教度脫劇的時空體形式
- 崔發展:小大之辯——從《逍遙遊》到《齊物論》的思想進展
- 劉建平:《莊子》中「醜」的美學意義
- 趙芃:「無數劫來,混沌自然」——道教宇宙天體「混沌」說
- 朱展炎:試論全真北宗修道思想與老莊哲學之淵源
- 張松輝、周耿:論老子的「無」不是道
- 陳龍:試論《原陽子法語》丹道思想及修道法則
- 劉永霞:陶弘景與道教外丹黃白術
- 黃永鋒:道教養生與飲酒
- 趙衛東:全真道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 江海洋:從道學三式看道家哲學的社會歷史觀
- 李育富:道教「身國共治」思想的演變及其特徵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第一部分)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究竟境界第十講(下)
2008年第1期(總第11期)
- 葛榮晉: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與「因循」管理之道
- 張廣保:緯書的構成及其思想淵源研究(I)
- 尹志華:王常月傳戒新考
- 姜守誠:張三丰寶雞行跡考——以金台觀所藏明代碑石為中心
- 蓋建民:道教產生的醫學思想淵源初論
- 陳全新:中道——《養性延命錄》養生原則探析
- 姚勇、呂錫琛:論老莊思想對調治唯我心理的啟示
- 吳保春:道教竹文化瑣談
- 唐竹:從馬斯洛心理學論道家道德觀、人生觀的產生
- 宮哲兵:以道治國,建立公道正義的和諧社會——老子《道德經》新譯(I)
- 餘開記:道德行銷初探
- Kao, Chih-hua: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 of Guandi in Japan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II)
- 黃麗軍:歷代道教飲酒詩輯要
- 逄禮文:探索道教文化研究之真境界——卿希泰先生《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研究》讀後感
- 黃永鋒:《石竹山道院文叢》評價
- 胡孚琛:在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 胡孚琛: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京舉行
2008年第2期(總第12期)
- 胡孚琛:21世紀科學革命的思考——再論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 張廣保:緯書的構成及其思想淵源研究(II)
- 張澤洪:道學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宗教文化
- 高致華、張麗娟:龍的圖騰與民間信仰
- 徐朝旭:原始生產祭祀禮中的科技倫理萌芽
- 賴萱萱:論國家機器在儒家倫理向民間神明信仰滲透中的作用
- 趙衛東:由丘處機到《太乙金華宗旨》——全真道龍門派內丹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I)
- 何振中:道教內丹水火及其醫學養生意義初探
- 黃永鋒:道教飲食謹和五味析微
- 羅偉國:宮觀的組織管理形式
- 常大群:全真道詩詞中的清淨丹法
- 常珊珊:全真語錄中的丹道要訣
- 宮哲兵:以道治國,建立公道正義的和諧社會——老子《道德經》新譯(II)
- 經綸:《莊子》生命之「順」——兼析「無以故滅命」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III)
- 肖海燕: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郝爽:拓展道教與中國養生文化研究學術新空間的高水準論著——詹石窗教授《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評介
- 鄭長青:《道教服食技術研究》評介
2009年第1期(總第13期)
- 胡孚琛:開悟禪定第九講
- 唐爽、謝金良:略論佛神與道神的相互影響與融合
- 林榕傑:大變局中的不易之言——鄭觀應論中學與西學
- 張曉華:老子的「道」與巴門尼德的「存在」——一個存在論層面的比較
- 高致華:醫藥神個案研究——黃大仙信仰的轉變與發展
- 羅偉國:道觀的世俗化與道教神祇的民間化
- 謝清果:道家語言傳播方法的藝術神韻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二)
- 江峰、董繼祥:試析《赤松子中誠經》的生命意識與勸善傾向
- 張欣:「謙」與老莊身國共治思想的關係
- 王虹:《莊子》作者歸屬續考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IV)
- 吳成國、田學輝:大著照眼放光明——簡評張澤洪著《文化傳播與儀式象徵》
- 黃麗軍:《民俗八神》評介
- 國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纂《百年道學研究精華集成》通告
2009年第2期(總第14期)
- 陳耀庭:在不中不和中求中求和——李一道醫思想初探
- 姜守誠:「業秤」小考
- 肖海燕:王秀學思想中的道論
- 崔海亮:試析《莊子‧大宗師》篇的「真知」
- 鞠磊:論李榮的重玄思想
- 楊子路:天師道的法治與法律神聖性觀念
- 李海林:回歸與背叛——從道家「心與道契」看叔本華認識論困境
- 王恒、蔣朝君:對《道德經》之「道」與《約翰福音》引言中的「道」的淺析
- 葉明生:張聖君信仰文化發祥地永泰方壺岩考察
- 高致華、曾慧婷:淺談關帝神話
- 蔡清旭:道教俗神中壇元帥聯誼會在臺灣
- 李秋香:近三十年來魏晉南北朝道教信仰研究述評
- 林嘯、謝清果:道教刊物與道教文化的弘揚——以廈門大學《道學研究》為例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三)——大道、陰陽五行與生命關係論
- 黃永鋒、呂苗苗:醫術與信仰:傳統道教對瘟疫的策應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索引部分)
- 王萃婷:醍醐灌頂——讀詹石窗教授《道教文化十五講》有感
- 周克浩:武當文化研究的奇葩——《明清時期武當山朝山進香研究》評述
2010年第1期(總第15期)
- 唐明邦:一言止殺,功垂萬代 ——讀《長春真人西遊記》
- 趙芃:《山東道教史》研究的內容及理論與現實意義
- 肖祥、呂慧:道家人己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 申喜萍:張雨美學思想試探
- 李鐵華:道教山嶽崇拜現象初探
- 林美容、釋印隆:承天禪寺傳悔法師的夢與境
- 林榕傑:《老子》「柔」、「弱」範疇研究
- 夏曉平:老子生死觀的思想淵源探析
- 慕鵬帥:淺論莊子的思維方式——獨具特色的直覺性思維和相對性思維
- 張琴:何謂逍遙?如何逍遙?——《逍遙遊》淺析
- 周克浩:《周易·乾卦》卦辭對大學生創業的啟示
- 張永宏:宋代以前兩丹書的藥物略論——《契秘圖》、《曆驗抄》探討
- 劉永霞:陶弘景的服食養生術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四)——生命、 中和與無為
- Kao, Chih-Hua, WAN, Chao-qian:A Special Matsu Celebration:A Cult Introduction of Imperial Fair in Matsu Temple of Tianjin
- 姜家君:媽祖信仰與儒家的「仁愛」精神
- 羅偉國:水神及水神廟
- 梅莉:中國哲學與道家文化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更新——態鐵基主編的《中國莊學史》讀後
- 沈文華:《丹道法訣十二講》書評
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
- 詹石窗:許地山《道教史》研究
- 姜守誠:新獲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所見之勾魂術
- 張思齊:在比較視域中看孟郊詩歌的道意
- 楊建波、楊志翔:道與道家美學
- 于國慶:文學視角下傳統兵學與神仙文化之互動關係略論
- 劉嗣傳:論道教道術轉型與運用
- 余秋華、謝清果:老子的和諧傳播觀
- 孫磊:論老子的具象傳播思維
- 劉文娟、謝清果:老子言語傳播觀念探析
- 龐笑:精神良藥何處尋?——談網路時代對老子內向傳播思想的新認識
- 周耿:論《易傳》與老子人性論之會通
- 魏小巍:試析全真道創教早期的「神通」現象
- 劉文豐、劉文昕:皇城道觀大高玄殿建築述略
- 方遙:「充實而有光輝」——《中國道家之精神》評介
- 鐘華:道家精神永駐——《中國道家之精神》讀後
- 林嘯: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進展——評讀《先秦兩漢道家科技思想研究》
2011年第1期(總第17期)
- 葛榮晉:「形神雙修」與道商的健康人生
- 李遠國:雷法、丹道與養生
- 宋學立:碑刻材料所見的明永樂朝武當道教與皇室的往來
- 李瑞振:陸西星生平事蹟考
- 劉江:北宋道士林靈素史跡考略
- 閆合作、李修忠:長春第一觀考證
- 劉永霞:試論陶弘景的「夢通術」
- 鄭長青:《太平經》與早期道教清靜思想
- 董濤:漢代的祝詛
- 高致華:西王母周穆王戀愛物語
- Kao,Chih-Hua, Wan Wang, Chao-Qian:Belief and Culture Patter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Kai Zhang Sheng Wang
- 黃永鋒:試論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
- 蔣豔萍:試論道教「存思」修煉的現代意義
- 張永宏:石竹山考察記
- 楊芳、謝清果:上善若水與媒介的社會責任
- 曾豔輝:論老子傳道的說服策略及技巧——以《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為例
- 劉守政:緊扣時代脈絡,闡揚「道」之真精神——讀孫亦平著《道教文化》
- 劉嗣傳:豐厚而獨著,廣博堪為典——評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
2011年第2期(總第18期)
- 李豐楙:官箴與勸善:黎貴惇《見聞小錄‧箴儆》的善書化
- 張廣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與派字譜的形成
- 修功軍:渦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 王干城:老子困知錄
- 張欽:略論華佗五禽戲的養生功能
- 詹石窗:扶搖高士陳摶睡意詩
- 于國慶、李鐵華:陳摶道易思想略論
- 陳瑩、羽離子:中國神祇都天考
- 蕭友信:臺灣民間宗教信仰下的喪葬思維——以吉祥用語為例
- 黃永鋒:道教藥學若干問題探究
- 方晴:簡論道教音樂的審美路徑
- 張麗娟:《關尹子》研究現狀與思想路向探索
- 劉江:略談《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史料價值——以林靈素篇為例
- 冰慧:從愛因斯坦的「兩個背向旋轉的光子」說起
- 張崇富:全球化時代的道士形象芻議
- 林鑾生:《中國宗教思想通論》評介
- 郭曉東: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述評
2012年第1期(總第19期)
- 姜守誠:台南靈寶道士度亡科儀中「放赦馬」
- 張珣、洪瑩發:進錢補運科儀分析——以台南安平妙壽宮小法團為例
- 詹石窗、邱沛軒、梁玲:2011年道教文化新氣象
- 徐平:道教在歷史上促進民族融合的作用及現代意義
- 馬漢欽:形神理論源自道家考
- 田誠陽:道教修煉學十大宗旨
- 高致華:橫浜關帝廟關帝祭分析
- 陳錦平:行氣玉器用途辯證
- 簡一女:《道法會元》符咒道法的體用兼全觀
- 宋峰:《太上登真三矯靈應經》成書年代與作者考辨
- 謝清果、楊芳:交流的無奈:老子與彼得斯的不謀而合
- 陳全新:論《道德經》的廉潔思想
- 羅昭華、劉升榮:從納西古樂探討梓潼洞經音樂發展途徑
- 雷寶:《道教在當代中國的闡揚》評介
- 鄭騰飛:老子管理智慧的全新闡釋和拓展——評《和老子學管理》
- 王乃考:一種導向和諧的媒介生態觀——評《和老子學傳播》
- 王昀:傳播學本土化的革新與探索——讀《和老子學傳播》
2012年第2期(總第20期)
- 李遠國:論《性命圭旨》的理論與內煉法
- 張思齊:楚辭中的水意象與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上)
- 姜守誠:中國古代「送瘟」習俗考源
- 張永宏、田甜:神聖的表演:拓榮馬仙信仰迎神賽會的儀式——一個戲劇人類學的考察
- 周克浩:《周易》的治家思想
- 于國慶:試析道教醫學之思維模式對傳統兵學的借用
- 祝濤:《太上感應篇》與《佛說十善業道經》勸善思想比較
- 宋野草:從《論語》中飲食養生說開
- 楊子路:佛道雙修——宗教對話與和諧的典範
- 田誠陽:修真內景談
- 彭展:試論《清靜經》的修道境界
- 謝清果、王昀:老子的人際異化批判及其突破
- 沈朱珠:《道教服食技術研究》評介
- 王巧玲:中國迄今為止最詳實的地方道教史之一——《江西道教史》述評
- 黃永鋒:讀劉嗣傳道長《演道錄》有感
- 曹豔輝:老子養生學研究之新境界——兼評《和老子學養生——老子的健康傳播智慧》
2013年第1期(總第21期)
- 詹石窗:關於「平安道」的幾點思考
- 張思齊:楚辭中的水意象與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下)
- 李海龍:2000年以來國內道教與養生文化研究文獻綜述
- 韓煥忠:引用佛語明南華——淺談錢澄之對《莊子》的佛學解讀
- 邱沛軒:論《無能子》的修道思想
- 陳錦平:發現1622年《天仙正理》文獻——《內煉金丹心法》辨疏
- 張新焱:簡論林靈素與蔡京之關係——以《宋史•林靈素傳》為中心的考察
- 蕭友信:柘榮馬仙對「道法自然」之體現
- 姜家君:媽祖信仰的功能解析——以個體的「顯隱」功能分析為例
- 詹石窗:道通中韓,真情暖人——2012年11月訪問韓國隨筆
- 張永宏:四川大邑鶴鳴山考察日誌
- 林鑾生、孔德章:揭陽道教娘宮觀紀略
- 張黨珠:論《莊子•人間世》及其權變處世觀
- 王小貝、謝清果:優化公共領域內口語傳播的學理省思——老子語言觀的視角
- 陳起興:《夜讀老子》編者紀要
- 顏文強:易道平安書:傳統書法的新發展——癸已年仲春月詹石窗教授訪談錄
- 玄牡子:鶴鳴山二日小參抒懷(組詩)
2013年第2期(總第22期)
- 胡孚琛:丹道實修須知
- 章偉文:陳摶「龍圖易」及其對道教史、易學史的貢獻
- 魏義霞:厭生還是樂生——莊子生命哲學探析
- 田湖、蔣朝君:道學中的「坐忘」思想及其意義——以司馬承禎的《坐忘論》為主體之展開
- 江鈺林:試論古靈寶經中早期的「劫」——從《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到《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
- 陳雲鶴:炁的本質——當代道醫對於「炁」的理解和認識
- 何文慶:廈門與檳城的玉皇殿之異同論述
- 龐理:東廚司命灶君新經
- 林鑾生:灶神信仰傳播的新形式——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館長李電萍女士訪談錄
- 葉姿含:道教名勝探幽之行——從大邑鶴鳴山到西寧土樓觀
- 張永宏整理:人居天地尊德性 鶴鳴千古悟道光——鶴鳴山道觀楊明江道長訪談錄
- 洪燕妮:《雲笈七籤》三種道教宇宙生成論探析
- 陳林:《雲笈七籤》宇宙論思想論略
- 王治偉:從《雲笈七籤》看道教的善惡思想
- 鄒秀季:《雲笈七籤》心性思想探析
- 劉曉豔:張素卿的道教繪畫及其影響
- 詹石窗:研道未名湖——調寄「點絳唇」
- 逄禮文:道教宗派研究的創新性成果——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評述
- 李海龍:《凝眸雲水》評價
2014年第1期(總第23期)
- 詹石窗:盤古開天神話的平安精神
- 姜守誠:清代文昌宮與地方慈善事業——以浙江廿八都的保嬰碑為中心
- 謝世維:《正統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成書考察與結構分析
- 陳錦平:大宗師「真人之息以踵」詮釋回顧和分析——「真人之息以踵」研究
- 徐強:西方漢學界莊子哲學研究的類型初探
- 顏文強:「道教人文醫療」概念考探
- 田誠陽:試論養生修煉學與道教復興的關係
- 申小紅:明清佛山民間的神祇崇拜——以北帝神為考察中心
- 楊榮濤:中國西南的阿昌族及其道教信仰
- 李鐵華:媧皇聖界 萬眾神往——女媧神話與涉縣媧皇宮
- 林采佑:從《道德經》第十一章看老子的“有、無”觀——以現象世界的理解方式為中心
- 陳潔:「其邦夬夬」邦民之辨
- 陳起興:《道德經》是一部廉政寶典
- 盧偉:從水的意象看《封神演義》的藝術特色
2014年第2期(總第24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信仰表徵探究
- 白照杰:唐前期道籍的宗教性追溯:仙籍考論
- 秦國帥:明代藩王與山東全真教
- 常珊珊:孫不二與全真道的發展
- 申小紅:北帝靈異傳說及其形象變遷——以元明清佛山地方敘事文本為考察中心
- 陳錦平:《內金丹》內煉圖形符號研究
- 吳靜:《雲笈七籤》符圖部探究——以山嶽真形圖為中心
- 于洪濤:道士詩與受道教影響的文士詩
- 梁村:探究老子治國思想的視覺傳播向度
- 曹豔輝:國家治理者角色認知下的老子政治傳播思想探析
- 羅鳳華:從「法自然」到「任自然」——老莊的自然思想及其實踐途徑
- 鄧夢軍:莊子思想中的天人關係探究
- 李海龍:一位熱衷於研究、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韓國學者型道士——金辰哲博士訪談錄
- 張崇富:皇皇巨著 厥功甚偉——論《道藏通考》的成就與貢獻
2015年第1期(總第25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狀態預測
- 白照杰:道法外傳與「經需師受」——兼論中古道教崩潰之原因
- 李長青:金元時期膠東地區全真道教齋山派考略
- 劉藤:《真靈位業圖》的神祇譜系與版本源流
- 申小紅:明清佛山冶鑄行業中的水神崇拜
- 于笑夏:地方誌所載馬仙「旱禱輒應」資料彙編
- 汪增陽:「名可名,非常名」眾妙之門的鑰匙——《老子》關鍵字集注
- 李惠生:試論「道」的三種形態
- 李立政:如何打響王屋山道教養生品牌的思考
- 邱沛軒:論《道德精華錄》的坐功思想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一)
- 顏文強:道教醫學的特色與當代價值
- 路鵬飛:莊子與伊壁鳩魯自然觀、人生觀比較
- 詹素娟:一部探索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好書推薦《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
2015年第2期(總第26期)
- 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結構、學術史回顧及其價值、意義
- 李剛:天隨——道家個人與集體觀念的審視與重構
- 梁玲:《醫道還元》思想考論
- 張劍偉: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的一個標誌性命題
- 吳靖梅:《道德經》中的「谷神」二字探析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二)
- 白照傑:《無能子》「雜以釋氏之說」新論——兼談《無能子》的歷史地位
- 張行津:《上清大洞真經》諸版本比較
- 姜守誠:《抱樸子•登涉》中的知名劾鬼術
- 王亞:《道藏》所載梅福崇拜觀宇研究
- 孫啟鴻:沂蒙山區道教神仙史話(一)
- 張海瀾:試論北頂娘娘廟的碧霞元君信仰
- 于笑夏:東亞視域下的道教研究方法及資料運用——《東亞道教》讀後
- 孫三虎:遇見散落於古經中的傳播惠世之道——評《《道德經》與當代傳媒文化》
2016年第1期(總第27期)
- 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結構、學術史回顧及其價值、意義(二)
- 戈國龍:修道智慧與生命科學
- 趙芃、梁琛:論天人合德的本質及自然作用
- 程旺:老子哲學中的「身」及其意蘊
- 姜守誠:試論《抱樸子·登涉》中所見的辟蛇術
- 阮玉鳳、林鑾生:越南民間灶神信仰儀式初探
- 孔含鑫:先天與環中:陳扶易學「太極之先」的本體境界
- 李小龍:有關道教前史的幾點思考——從道教的形成過程看先民自我認知的轉變
- 袁偉:《道藏》本《洞神八帝妙精經》考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三)
- 呂師:曲靖洞經會初探
- 張毓婷:論道家道教審美的超世俗功利性
- 張行津:道教音樂對傳統音樂的影響
- 陳鈺寧:《東北全真道研究》評介
2016年第2期(總第28期)
- 祁履泰著;肖涵露譯;陳霞校:三世紀的道教
- 寇風凱:老子研究五種書目提要
- 楊子路:莊子研究著作提要四種
- 李冀:大陸地區《文子》著作提要概說
- 屈燕飛:百餘年《周易參同契》研究相關著作提要
- 林貴潑:張宇初天師易學思想探要
- 代秋彬:莊子的逍遙境界與濠梁之辯新解
- 田子耕:《道德經》「民之利器」的本義及其歷代注釋研究
- 張海瀾:試論西王母的形象變遷及其信仰衰退
- 張素:試析杜光庭的書法藝術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四)
- 顏文強:試論孫真人「續命煮散」對中風的治療原理
- 郭學本:「凡十一髒取決於膽」道解——膽是元陽,是十一髒之父
- 蘇慶華 范正義:林國平《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評介
- 廖芷蘅:老子思想體系的基本範疇及其時代價值考量——讀《道德真經精義》有感
2017年第1期(總第29期)
- 陳霞:論《老子指歸》對《老子》的繼承及其以易闡道的特色
- 姜守誠:近世中國送瘟習俗研究的學術回顧
- 何欣:內丹學典籍整理注解書目提要
- 張永宏:丁酉年夾鐘麗月天台山傳統文化田野考察記
- 周克浩:《雲笈七籤》戒律思想研究——以《周易》卦為視角
- 彭必生:勘盡旁門話金丹——以陳楠《羅浮翠虛吟》為例觀南宗金丹之術
- 付騰月:白玉蟾入道原因略考
- 李立政:老子悟道王屋山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五)
- 阮氏和:觀音形象與越南民間文學創作
- 王亞:宋元江西買地券中的梅福信仰
- 陳鈺寧:歷史變遷中陳靖姑形象的多元構建
- 謝怡晴:融合與變異:漳州閻山小法儀式調查
- 董方霞:第十一屆兩岸宗教學術論壇「空間、網路與宗教」綜述
2017年第2期(總第30期)
- 詹石窗:論「谷神妙用」——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解讀
- 蕭登福:試論民間宗教即道教
- 莫妮卡撰;田茂泉譯:清代道教與密教互動關係之一例——「龍門西竺心宗」
- 鄭長青、賴萱萱:祖先崇拜倫理思想的理論探源
- 徐薈:淺析丘處機環境美學思想
- 宋浩鈺:廈門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藥簽海外藥物探析
- 任中慧:廈港朝宗宮「成年禮」探訪
- 劉金成:三官道院通靈妙,四海同學悟玄機——記2017年「跨文化視域中的新道學工作坊暨三官道院道學文化體驗營」活動
- 信宓:常養吾浩然之炁 時守我虛靈之神一一紀念師父田誠陽真人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六)
- 彭夢思:文以載「道」——詹石窗教授《道教與戲劇》評介
- 呂苗苗:探究宗教本源與未來:從信仰到儀式一一兼評《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
- 肖馳:道教在韓國的傳播發展與宗教樣態的新研宄一一讀孫亦平教授新著《道教在韓國》
- 黃建興:中國民間宗教的近當代轉型——《救劫:當代濟度宗教的田野研宄》述評
- 羅倩:《養生學》評介
- 李小龍:尋幽探微,燭見新知——評王皓月《析經求真:陸修靜與靈寶經關係新探》
- 逄禮文:《道教農學思想史綱要》評介
- 張海瀾:樸實的呼喚一一《規矩草》讀後
2018年第1期(總第31期)
- 詹石窗、胡瀚霆:道家「知止不殆」的文化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 莫尼卡撰;田茂泉譯:清代道教與密教互動之一例(二)——「龍門西竺心宗」
- 早島妙聽:道家生存法:生涯現役幸福論
- 姜守誠、蔣丹丹、楊繼承:淸末民國初期老子研究著述提要八種
- 白照杰:回歸自然與攀登仙道
- 管國興:上德之「得」——《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之管見
- 周天慶、彭倩:《莊子》倫理思想的底色及其旨歸
- 陳晗:論「至人」境界一一從《莊子》中的列子形象說起
- 劉曉豔:顏真卿仙化傳奇的歷史因緣和文化爭議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七)
- 李小龍:道門早晚功課經考述
- 南信雲:閔智亭大師記憶中的李理山方丈
- 趙可意:唐宋試經制度考略
2018年第2期(總第32期)
- 李黎鶴、李遠國:五顯、五通、馬元帥與華光大帝的歷史考辨
- 姜守誠:歷代道書中所見的「發願」
- 王超:韓元震對《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解釋與批判
- 金文卓:從自然、個人到社會:《陰符經考異》生命哲學思想發微
- 陳璋: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煉思想及借鑒
- 陳李凡平:田公元帥淵源的史料及田野考證
- 葉錦華:戊戌年孟夏漳州道教與民間信仰田野考察
- 孫君恒、劉可馨:習近平對老子思想運用的創新
- 李懷宗:健康之「道」
- 紀尚坤:道教心性煉養對心理養生內涵拓展的啟示
- 宮哲兵:海靈格「糾纏」與道教儀式的比較
- 李唯希:建設性後現代主義與道家哲學的相似性對比
- 褚國鋒:卿希泰先生與新加坡道教學院二三事
- 李小龍:困境與挑戰:道教信仰的敘述與理解——評程樂松著《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道教信仰的觀念史視角》
- 黃林杭:觀道史古今,探玄門興——評劉康樂著《明代道官制度與社會生活》
- 楊賀淞:「盛世修志」——評《北京東嶽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