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著名的煉丹學著作。全書託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系統論述煉丹的經籍。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訢),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該書本來未署作者之名,但其身份和姓名卻已隱言於文中。彭曉、朱熹、俞琰和朱元育等人認為,該書應為魏伯陽所著。王明考證後也斷定,其成書年代約在東漢順帝至桓帝間(126至167年),係東漢後期的作品,現存於明《正統道藏》太玄部。全書分上、中、下三篇及《鼎器歌》一首,總共六千餘字,多用四字一句和五字一句的韻文寫成,還有少量長短不一的散文體和離騷體。

《參同契》是一部將《周易》、黃老與爐火三者參合的煉丹修仙著作。關於該書「參同契」三字的名義,朱熹與俞琰都做了解釋,所謂「參」就是「三」;而「同」就是「通」;至於「契」則是「合」的意思。謂此書借大《易》爻象以言黃老之學,而又與爐火之事相類,三者之陰陽造化雖殊途而同歸。就思想的表達來講,三篇各有側重點。清人董德寧認為,《參同契》「三篇之作,總敘大易、內養、爐火之三道。」上篇言《易》道為多,而次之以內養方法,其煉丹爐火的操作則只有間接的暗示;中篇以暗示內養方法為主,《易》道次之,爐火則又次之;下篇以陳述煉丹爐火為多,而內養為次,易道更次之。作者在總結前人煉丹術和內養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體驗,進行了理論概括,將大易陰陽交合之道、黃老自然養性之道和爐火鉛汞煉丹之道合而為一,既肯定外丹術,又肯定內養術,從而建立了外丹與內丹相統一的理論模式。

為甚麼魏伯陽要引入《易》學卦象作為表達的符號工具?這是因為《易》學內容博大精深,它的範圍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其卦爻象數具有變易之妙,生生不息,化化無窮,而煉丹術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根基就是「萬物可變」,二者有相契合之處。以《易》學卦象為煉丹術的理論依據,既無害於《易》,又有利於金丹術的發展。後來的道士通過研究《參同契》畫出了契合《易》理的先天圖、太極圖,這反過來又促進《易》學的發展。因此,《參同契》在中國道教史與古代科技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076頁。
  2.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至31頁。
  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卷,第123至145頁。
  4.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128至130頁。
  5. 牟鐘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中編,第344至346、356至364及367至371頁。
  6.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53頁。
  7.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51至57頁。
  8. 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道藏》(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8年),第20冊。
  9.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冊,第138至141頁。
  10. 石光、志強編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1至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