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道教建築特點== ===建築布局=== 道教建築基本採用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由數進縱向的三合或四合院落組成,呈長方形。這種布局中軸...')
 
第1行: 第1行:
 +
{{道藏藝術}}'''道教建築'''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場所,也是道士修行、傳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築從漢晉時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時期演變為規模較大的「館」或「觀」,到了唐代發展為「宮觀」大型建築。現存的古代道教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或重修。從建築藝術上來說,道教建築由傳統中國建築發展而來,基本上沿用了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但由於道教認為宮觀是神仙降臨人間的場所,神聖莊嚴,所以在設計和建造時添注了道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使道教建築有別於世俗建築和佛教建築,因而在傳統中國建築中別具一格。
 +
==道教建築歷史==
 +
===漢晉時期:天師道創立「治」和「靖」===
 +
早期道士多入深山幽谷潛修,他們大都居於茅舍或岩洞,嚴格來說這些都談不上是道教建築。直到東漢末年[[天師道]]教團創立了「治」和「靖」,方可說是道教建築的開端。治是師家或道官(祭酒)傳教之所,靖或廬則是道民祀神之所。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摘引的《太真科》和《玄都律》分別記載了治和靖的建造規格,<ref>
 +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摘引《太真科》:「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上,當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出崇玄臺。當臺中央,安大香爐,高五尺,恆燌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天師子孫。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濟世道士,可登臺朝禮,其餘職大小、中外祭酒,並在大堂,下遙朝禮。出崇玄臺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玄臺之南,去臺十二,又近南門,起五問、三架門室。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餘小舍,不能其書,二十四治,各各如此。」《玄都律》:「民家安靖於天德者,甲乙丙丁,地作入靖。小治,廣八尺,長一丈;中治,廣一丈二尺,長一丈四尺;大治,廣一丈六尺,長一丈八尺。面戶向束,鑪案中央。」</ref>其中治所面積達「地方八十一步」,內有崇虛堂、崇玄台、崇仙堂、陽仙房、陰仙房、祭酒舍等設施,可以說已經具備了宮觀建築的雛型。
 +
 +
===南北朝時期:道館和道觀的形成===
 +
隨着道教發展,道教建築到了南北朝初年就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大批稱為「館」或「觀」的場所,例如劉宋永明五年(461年)[[陸修靜]]在[[廬山]]興建的簡寂館、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陶弘景]]在[[茅山]]興建的朱陽館等。南北朝的道館數量很多,《中國道教史》根據[[陳國符]]所輯《道學傳》佚文粗略統計可得有名稱的道館47個,又據《茅山志》卷15《采真游篇》可得有名稱的道館、精舍68個。 <ref>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第1冊,頁555至556。</ref>
 +
 +
道館、道觀比起治、靖不只是名稱的改變,而是在性質和功能上起了實質變化。天師道的道官和道民既是師徒關係,也是官民關係,兩者除了在三會日在治所聚集外,其餘日子各自在治所和靖室進行儀式。南北朝興起的[[上清派]]和[[靈寶派]]卻只有師徒關係,並提倡道士出家住觀,在這種主張下出現了師徒共同祀神、修煉和起居的道館。
 +
 +
道館大多由奉道的皇帝、貴族、官吏和富室支持興建,建築具有一定的規模。如此同時,道士對道館的格局、樣式提出了相關規定,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便強調「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並列出了大量建築的要求。<ref>《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四〉:「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嶽,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聖人治處,或結氣為樓閣堂殿,或聚雲成臺樹官房,或處星辰日月之門,或居煙雲霞霄之內,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營修,或一時建立,其或蓬萊、方丈、圓精、瀛洲、平園、閬風、崑崙、玄圃,或玉樓十二,金闕三千,萬號千名,不可得數,皆天尊太上化跡,聖真仙品都治,備列諸經,不復詳載。必使人天歸望,賢愚異域,所以法彼上天,置茲靈觀,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凡有六種:一者山門,二者城郭,三者宮掖,四者村落,五者孤逈,六者依人。皆須帝王營護,宰臣修創,度道士、女冠住持供養,最進善之先首,不可思議者也。造天尊殿、天尊講經堂、說法院、經樓、鐘閣、師房、步廊、軒廊、門樓、門屋、玄壇、齋堂、齋廚、寫經坊、校經堂、演經堂、薰經堂、浴堂、燒香院、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淨人坊、螺馬坊、車牛坊、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磑坊、尋真臺、鍊氣臺、祈真臺、吸景臺、散華臺、望仙臺、承露臺、九清臺、遊仙閣、凝靈閣、乘雲閣、飛鸞閱、延靈閣、迎風閩、九仙樓、延真樓、舞鳳樓、逍遙樓、靜念樓、迎風樓、九真樓、焚香樓、合藥堂等,皆在時修建,大小寬窄,壯麗質朴,各任力所營。藥圃果園,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種種營葺,以用供養,稱為福地,亦曰淨居,永劫住持,勿使廢替,得福無量,功德第一。」</ref>
 +
 +
===唐宋時期:宮觀的發展===
 +
唐宋時期是道教興盛,這段期間全國各地廣泛興建了大量道教建築,建築的規格變得愈來愈高、規模變得愈來愈大,最終形成了稱為宮觀的大型道教建築群。恰巧這時亦正值傳統木構建築成熟時期,不論在建築布局、建築形制和工藝技術上都日益圓熟,為後世的宮觀建築定下了基本格局。
 +
 +
道教建築稱為「宮」與唐代皇室崇道政策有關。唐代皇室尊奉[[老子]]為祖宗,於乾封元年(666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詔在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到天寶二年(741年)再下詔把西京、東京和各州的玄元廟改稱太清宮、太微宮和紫微宮。老子祠的建築之所以可以仿如帝王宮殿般稱作「宮」,全是因為老子號為「太上玄元皇帝」的原故。至此以後,規模較大並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築都多稱為「宮」。
 +
 +
唐代道教建築特點是: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粗莊,屋頂多用灰瓦覆蓋,風格莊嚴古樸。現存的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芮城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廟內仍保留有唐碑,成為研究唐代道教建築重要的線索。
 +
 +
北宋年間,奉道的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全國各地建廟設醮,工程規模往往十分巨大。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詔於開封府建造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田況在《儒林公議》中讚譽說:「其宏大瑰麗,不可名擬。遠而望之,但見碧瓦凌空,聳耀京國。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則不可正視。」 同一時間,隨着道教信仰的傳播,供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東嶽大帝]]、[[城隍]]、[[真武大帝]]、[[財神]]的宮觀全國皆是。
 +
宋代道教建築布局和工藝也變得更加成熟。在布局上殿堂、拜殿(又稱獻殿)、藏經樓、道眾住房等建築多已俱備,後世的道教建築基本沿襲了宋代格局。在建築藝術上,風格開始趨向柔和華麗,屋頂坡度高,使用琉璃瓦剪邊,斗拱使用真昂,開始採用減柱法,而門窗則夕用菱花槅扇。現存的宋代建築有山西省太原晉祠聖母殿、山西[[陽泉關帝廟]]大殿、山西[[晉城二仙觀]]二仙殿、[[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等。
 +
===金元時期:全真道十方叢林的出現===
 +
金代大定年間[[王重陽]]創立[[全真道]],稍後其徒[[丘處機]]開創了全真的[[十方叢林]]制度,這為道教建築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突破。由於全真道以出家住觀作為修行方式,所以宮觀建築不僅有供奉神仙的殿堂,還需要配置寮房、齋堂、客房等以供道士集體修煉和起居,並有附屬的墓地、塔院、園林、農田等。同時,元代道教建築開始建有鐘鐘、鼓樓,酬神演戲的舞台和橎杆。這些發展使道教建築進一步擴大和多樣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建築體系。
 +
 +
元代道教建築在結構上,減柱法已成為特點,梁架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修整而成。在建築內部,殿堂內的神台由宋元前常用的床座改為須彌座,而神像壁畫的藝術價值已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至今保存良好的[[芮城永樂宮]]的壁畫是道教藝術瑰寶。全真道三大祖庭:[[戶縣重陽宮]]、芮城永樂宮和[[北京白雲觀]]都始建於元代,可惜的是只有芮城永樂宮的元代建築保留至今。除了芮城永樂宮外,現存的元代道教建築尚有山西省[[蒲縣東嶽廟]]大殿、山西[[吉縣坤柔聖母廟]]坤柔聖母殿、山西[[洪洞水神廟]]和[[臨汾牛王廟]]戲台等。
 +
===明清時期:道教建築精品===
 +
不論道教信仰還是道教建築,到了明清兩代都已進入了穩定時期。由於明代政府傾向支持正一道,所以這時期正一宮觀的建築規格相對上較全真宮觀為高。綜觀明代道教建築,最具代表的是明成祖為供奉[[真武大帝]]在[[武當山]]興建了仿如北京故宮風格的建築群。清代皇室信奉藏傳嘛教,整體上對道教正一或全真兩派沒有任何傾向或偏頗,這時期道教建築相對前朝較為自由。
 +
 +
從現存的明清道教建築來看,比較能夠反映到傳統禮法對建築規格的等級限制。在建築藝術上,明代道教建築已很少使用減柱法,斗拱比例亦較少並作為建築的一種裝飾,官式建築多用琉璃瓦蓋頂而不再僅用琉璃瓦剪道。清代道教建築藝術風格與明代相近,惟後期的建築裝飾顯得繁瑣。現存明清道教建築,比較知名的有北京白雲觀、武當山建築群、[[青城山]]建築群、[[成都青羊宮]]、[[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浙江[[紹興大舜廟]]、[[嵩山中嶽廟]]、[[解州關帝廟]]等等。
 
==道教建築特點==
 
==道教建築特點==
 
===建築布局===
 
===建築布局===
 道教建築基本採用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由數進縱向的三合或四合院落組成,呈長方形。這種布局中軸對稱,各主要殿堂都佈置在中軸線上。每個殿堂兩廂各設配殿或房舍,連同中間的庭院構成一個三合或四合院落。各進院落借用建築標高、建築形制、庭院空間等不同,為整個建築群形造出層次分明、依次遞進的形態,展現恢宏和莊嚴的氣象。這種布局也便於引導信善循着各進院落參神進香。
+
 道教建築基本採用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由數進縱向的三合或四合院落組成, 整體 呈長方形。這種布局中軸對稱,各主要殿堂都佈置在中軸線上。每個殿堂兩廂各設配殿或房舍,連同中間的庭院構成一個三合或四合院落。各進院落借用建築標高、建築形制、庭院空間等不同,為整個建築群形造出層次分明、依次遞進的形態,展現恢宏和莊嚴的氣象。這種布局也便於引導信善循着各進院落參神進香。
  
 道教建築比較嚴謹的布局,在中軸線上從前往後依次為影壁、山門、幡桿、鐘鼓樓、靈官殿、主要殿堂,側軸線上則可靈活佈置配殿、執事房、道眾住房、齋堂、客房等設施。大的宮觀又在兩邊增建東跨院和西跨院。在中軸線的後部或側面,則多以亭臺樓榭點綴自然或人工景觀,構建小型園林。在這 大原則 下, 其布局 在建造時 因應地形地勢、建築條件、地方文化等而 而有所 變化。
+
 道教建築比較嚴謹的布局,在中軸線上從前往後依次為影壁、山門、幡桿、鐘鼓樓、靈官殿、主要殿堂,側軸線上則可靈活佈置配殿、執事房、道眾住房、齋堂、客房等設施。大的宮觀又在兩邊增建東跨院和西跨院。在中軸線的後部或側面,則多以亭臺樓榭點綴自然或人工景觀,構建小型園林。 設計者 在這大原則下,在建造時 因應地形地勢、建築條件、地方文化等而 加以 變化。
  
 現存的道教建築中,以明清政府為國家祀典建造的廟群規格最高,布局也最為嚴謹,例如[[泰山岱廟]]和[[武當山玉虛宮]]。這些建築群採用宮殿規格和形式,按三朝五門、前朝後寢的原則布。以泰山岱廟為例,建築群占地9.6萬平方米,四周城堞高築,周 八門,南垣有正陽門、東掖門、仰高門、西掖門、見大門,東垣有東華門,西垣有西華門,北垣有厚載門。在中軸線上從門外的遙參亭起,依次為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其中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形成三朝。天貺殿前廣闊的庭院,可以容納數百人舉行類似朝會的祭祀儀式。
+
 現存的道教建築中,以明清政府為國家祀典建造的廟群規格最高,布局也最為嚴謹,例如[[泰山岱廟]]和[[武當山玉虛宮]]。這些建築群採用宮殿規格和形式,按三朝五門、前朝後寢的原則布 。以泰山岱廟為例,建築群占地9.6萬平方米,四周城堞高築,周 八門,南垣有正陽門、東掖門、仰高門、西掖門、見大門,東垣有東華門,西垣有西華門,北垣有厚載門。在中軸線上從門外的遙參亭起,依次為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其中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形成三朝。天貺殿前廣闊的庭院,可以容納數百人舉行類似朝會的祭祀儀式。
  
 明清時期一般大的宮觀建築,則可以全真祖庭[[北京白雲觀]]為代表。北京白雲觀占地約6萬平方米,分中、東、西三路及後院,規模宏大。中路 門外的「萬古長春」照壁為起點,依次為牌樓、華表、山門、窩風橋、靈官殿、鍾鼓樓、三官殿、財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藥王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和三清四御殿。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 。東路有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 。後院花園名雲集園,又稱小蓬萊,中心為戒台和雲集山房,東有友鶴亭、雲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
+
 明清時期一般大的宮觀建築,則可以全真祖庭[[北京白雲觀]]為代表。北京白雲觀占地約6萬平方米,分中、東、西三路及後院,規模宏大。中路 門外的「萬古長春」照壁為起點,依次為牌樓、華表、山門、窩風橋、靈官殿、鍾鼓樓、三官殿、財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藥王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和三清四御 殿。東路有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 殿。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後院花園名雲集園,又稱小蓬萊,中心為戒台和雲集山房,東有友鶴亭、雲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
  
 位於洞天福地和名山大川的道教建築, 相對來說 布局 就變得 靈活多變。這些建築群未必有明顯的主軸線,各個殿堂和房舍因依地形和地勢,上下左右延伸開展,形成獨特的建築立面和院落空間,[[青城山天師洞]]、[[嶗山太清宮]]、[[隴縣龍門洞]]、[[千山無量觀]]等屬於此例。以位於青城山天師洞為例,其建築依山勢分佈在白雲溪與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信善從「五洞天」沿着彎曲山道逶迤向前,經過翼然亭、集仙橋, 建在陡坡之上的古常道觀山門,然後是主體建築三清殿、黃帝祠、三皇殿 從三清殿西北側折,從「龍蹻仙蹤」登階而上是天師殿,再右折拾級而上才到達混元頂岩壁的天師洞。
+
 位於洞天福地和名山大川的道教建築, 則多巧妙利用自然環境,或依山就勢,或見山築橋,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宮,就地取材, 布局靈活多變。這些建築群未必有明顯的主軸線,各個殿堂和房舍因依地形和地勢,上下左右延伸開展,形成獨特的建築立面和院落空間,[[青城山天師洞]]、[[嶗山太清宮]]、[[隴縣龍門洞]]、[[千山無量觀]]等屬於此例。以位於青城山天師洞為例,其建築依山勢分佈在白雲溪與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信善從「五洞天」沿着彎曲山道逶迤向前,經過翼然亭、集仙橋, 到達 建在陡坡之上的古常道觀山門,然後是主體建築三清殿、黃帝祠、三皇殿 從三清殿西北側折,從「龍蹻仙蹤」登階而上是天師殿,再右折拾級而上才到達混元頂岩壁的天師洞 ,整個建築結合於自然環境
 
===建築形式===
 
===建築形式===
 
====山門====
 
====山門====
 山門是道教建築的正面門戶,也是整個建築群的正式起點。由於古代道觀多建築於山林之間,故此稱為「山門」。山門 凡間和仙境的分界 線。 山門以外屬於凡間,通過山門意味進入了修真的 地方
+
 山門是道教建築的正面門戶,也是整個建築群的正式起點。由於古代道觀多建築於山林之間,故此稱為「山門」。山門 象徵 凡間和仙境的分界 山門以外屬於凡間, 通過山門 意味進入了修真的 神仙洞府
 
====殿堂====
 
====殿堂====
 傳統中國建築概分為官式建築和民間建築兩大類。官式建築又分「大式」和「小式」兩種。大式建築立於台基之上,在楹柱和橫梁之間用斗拱挑出承 重,造出 重擔廡殿頂、重擔歇山頂、廡殿頂、歇山頂等華麗的屋頂。小式建築則沒有斗, 屋頂 多為 懸山頂、硬山頂等,一般用於次要建築或園林。官式建築的屋脊上有脊獸裝飾,如正脊上有望獸或吻獸,垂脊上有垂獸、仙人走獸,戧脊上有戧獸等。此外,一般來說也只有官式建築才能夠使用彩畫。歷史上得到帝王敕封,或供奉道教天神和帝君的宮觀,多採用大式建築。除此以外,供奉地方神明或道士專用於修行的 小廟 ,多採用小式建築或民間建築。近代以來,傳統中國建築的等級限制已不再適用,但在新建廟宇時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
 傳統中國建築概分為官式建築和民間建築兩大類。官式建築又分「大式」和「小式」兩種。大式建築立於台基之上,在楹柱和橫梁之間用斗拱挑出 重擔廡殿頂、重擔歇山頂、廡殿頂、歇山頂等華麗的屋頂。小式建築則沒有斗 ,屋頂 採用比較簡單的 懸山頂、硬山頂等,一般用於次要建築或園林。官式建築的屋脊上有脊獸裝飾,如正脊上有望獸或吻獸,垂脊上有垂獸、仙人走獸,戧脊上有戧獸等。此外,一般來說也只有官式建築才能夠使用彩畫。歷史上得到帝王敕封,或供奉道教天神和帝君的宮觀,多採用大式建築。除此以外,供奉地方神明或道士專用於修行的 道院 ,多採用小式建築或民間建築。近代以來,傳統中國建築的等級限制已不再適用,但在新建廟宇時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樓閣====
 
====樓閣====
 道教有「仙人好樓居」 說, 故此道教 建有 。道教建築常見的樓閣有望仙樓、聚仙樓、萬仙樓、三官閣、三茅閣、文昌閣、真武閣、斗姆閣等,其取名多與所供奉的神仙有關。
+
  「宮觀」二字中「觀」的本義就是高的樓臺。傳統中國文化認為,高樓為觀星望氣和迎接神仙的好地方,故此 道教 建築中多 樓閣。相傳最早的道教宮觀陝西終南山樓觀台,原本就是關令尹喜觀星望氣的「樓觀」。西漢時期,漢武帝認同大臣公孫卿 「仙人好樓居」 為求迎接神仙下令在長安城興建蜚廉桂觀、在甘泉宮則興 益延壽觀。<ref>《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僊人可見,而上往 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僊人好 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僊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ref>  道教建築常見的樓閣有望仙樓、聚仙樓、萬仙樓、三官閣、三茅閣、文昌閣、真武閣、斗姆閣等,其取名多與所供奉的神仙有關。
 
====亭子====
 
====亭子====
 道教建築多有取材自八卦圖案的八角形設計,如八角形的華表、石台、窗戶、亭子等等,其中八角亭在布局運用上較為突出。傳統 中國 建築中除園林外, 嚴謹 布局 的建築中很少使用亭子,道教建築卻往往把亭子布置在顯要的位置 例如[[登封中嶽廟]]廟後的黃蓋峰頂蓋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 [[成都青羊宮]]在三清殿之前有重擔八卦亭 [[泰山碧霞祠]]在十分小的庭院中央 有一座八卦香亭
+
 道教建築多有取材自八卦圖案的八角形設計,如八角形的華表、石台、窗戶、亭子等等,其中八角亭在布局運用上較為突出。傳統建築中除園林外,嚴謹的建築 布局 中很少使用亭子, 道教建築卻往往把亭子布置在顯要的位置 例如[[登封中嶽廟]]廟後的黃蓋峰頂蓋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 [[成都青羊宮]]在三清殿之前有重擔八卦亭 [[泰山碧霞祠]]在十分小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八卦香亭 等。
 
====園林====
 
====園林====
 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築為道士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樸歸真和靜心修煉的環境,也是信善遊人參觀遊覽的勝地。道教宮觀的園林設計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以人造景觀為主,例如北京白雲觀、成都青羊宮、[[二仙庵]]等等。北京白雲觀後院的小蓬萊由三個庭院連接而成,遊廊迂回,假山環繞,花木蔥鬱,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點綴其間。二、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輔以人工造景,例如[[終南山樓觀台]] 、青城山天師洞 、隴縣龍門洞、[[千山無量觀]]等。四川青城山天師洞,周圍空谷環抱,古樹垂蘿,清靜幽深,亭、橋、牌坊點綴於自然山林之間。
+
 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築為道士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樸歸真和靜心修煉的環境,也是信善遊人參觀遊覽的勝地。道教宮觀的園林設計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以人造景觀為主,例如北京白雲觀、成都青羊宮、[[二仙庵]]等等。北京白雲觀後院的小蓬萊由三個庭院連接而成,遊廊迂回,假山環繞,花木蔥鬱,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點綴其間。二、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輔以人工造景,例如 青城山天師洞、[[終南山樓觀台]]、隴縣龍門洞、[[千山無量觀]]等。四川青城山天師洞,周圍空谷環抱,古樹垂蘿,清靜幽深,亭、橋、牌坊點綴於自然山林之間。
 
===裝飾圖案===
 
===裝飾圖案===
 
 道教建築的裝飾圖案,常用的有[[太極]]、[[八卦]]、[[四靈]]、[[暗八仙]]、鶴、龜、鹿、靈芝、仙草等道教圖案。太極和八卦是道教標誌;四靈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象徵四方,道教以其為護法神靈;暗八仙指八仙手持的法器,即[[鍾離權]]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李鐵拐]]的葫蘆、[[張果老]]的漁鼓、[[韓湘子]]的笛子、[[藍采和]]的花籃、[[曹國舅]]的拍板、[[何仙姑]]的荷花,寓意神仙和吉祥的降臨;鶴、龜、鹿、靈芝、仙草等是長壽和長生不老的象徵。除此以外,道教建築也通用民間各種吉祥圖案,例如松柏、蝙蝠、百壽圖、百福圖等等。
 
 道教建築的裝飾圖案,常用的有[[太極]]、[[八卦]]、[[四靈]]、[[暗八仙]]、鶴、龜、鹿、靈芝、仙草等道教圖案。太極和八卦是道教標誌;四靈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象徵四方,道教以其為護法神靈;暗八仙指八仙手持的法器,即[[鍾離權]]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李鐵拐]]的葫蘆、[[張果老]]的漁鼓、[[韓湘子]]的笛子、[[藍采和]]的花籃、[[曹國舅]]的拍板、[[何仙姑]]的荷花,寓意神仙和吉祥的降臨;鶴、龜、鹿、靈芝、仙草等是長壽和長生不老的象徵。除此以外,道教建築也通用民間各種吉祥圖案,例如松柏、蝙蝠、百壽圖、百福圖等等。
 +
 +
==注釋==
 +
<references/>
 +
 +
==參考資料==
 +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冊。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
#《中國古建築大系》第7冊《道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
 +
#薛林平:《中國道教建築之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
 +
#尹志華:《道教旅遊指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
#《中國美術全集.建築藝術編.宗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
#[http://www.taoist.org.cn/webfront/webfront_showList.cgi?dircode=1120200000000000000&perPageNum=10&targetPage=Fdjxy3 | 中國道教協會網站]

2010年8月20日 (五) 15:56的版本

Template:道藏藝術道教建築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場所,也是道士修行、傳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築從漢晉時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時期演變為規模較大的「館」或「觀」,到了唐代發展為「宮觀」大型建築。現存的古代道教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或重修。從建築藝術上來說,道教建築由傳統中國建築發展而來,基本上沿用了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但由於道教認為宮觀是神仙降臨人間的場所,神聖莊嚴,所以在設計和建造時添注了道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使道教建築有別於世俗建築和佛教建築,因而在傳統中國建築中別具一格。

道教建築歷史

漢晉時期:天師道創立「治」和「靖」

早期道士多入深山幽谷潛修,他們大都居於茅舍或岩洞,嚴格來說這些都談不上是道教建築。直到東漢末年天師道教團創立了「治」和「靖」,方可說是道教建築的開端。治是師家或道官(祭酒)傳教之所,靖或廬則是道民祀神之所。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摘引的《太真科》和《玄都律》分別記載了治和靖的建造規格,[1]其中治所面積達「地方八十一步」,內有崇虛堂、崇玄台、崇仙堂、陽仙房、陰仙房、祭酒舍等設施,可以說已經具備了宮觀建築的雛型。

南北朝時期:道館和道觀的形成

隨着道教發展,道教建築到了南北朝初年就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大批稱為「館」或「觀」的場所,例如劉宋永明五年(461年)陸修靜廬山興建的簡寂館、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陶弘景茅山興建的朱陽館等。南北朝的道館數量很多,《中國道教史》根據陳國符所輯《道學傳》佚文粗略統計可得有名稱的道館47個,又據《茅山志》卷15《采真游篇》可得有名稱的道館、精舍68個。 [2]

道館、道觀比起治、靖不只是名稱的改變,而是在性質和功能上起了實質變化。天師道的道官和道民既是師徒關係,也是官民關係,兩者除了在三會日在治所聚集外,其餘日子各自在治所和靖室進行儀式。南北朝興起的上清派靈寶派卻只有師徒關係,並提倡道士出家住觀,在這種主張下出現了師徒共同祀神、修煉和起居的道館。

道館大多由奉道的皇帝、貴族、官吏和富室支持興建,建築具有一定的規模。如此同時,道士對道館的格局、樣式提出了相關規定,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便強調「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並列出了大量建築的要求。[3]

唐宋時期:宮觀的發展

唐宋時期是道教興盛,這段期間全國各地廣泛興建了大量道教建築,建築的規格變得愈來愈高、規模變得愈來愈大,最終形成了稱為宮觀的大型道教建築群。恰巧這時亦正值傳統木構建築成熟時期,不論在建築布局、建築形制和工藝技術上都日益圓熟,為後世的宮觀建築定下了基本格局。

道教建築稱為「宮」與唐代皇室崇道政策有關。唐代皇室尊奉老子為祖宗,於乾封元年(666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下詔在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到天寶二年(741年)再下詔把西京、東京和各州的玄元廟改稱太清宮、太微宮和紫微宮。老子祠的建築之所以可以仿如帝王宮殿般稱作「宮」,全是因為老子號為「太上玄元皇帝」的原故。至此以後,規模較大並由帝王敕封的道教建築都多稱為「宮」。

唐代道教建築特點是: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粗莊,屋頂多用灰瓦覆蓋,風格莊嚴古樸。現存的唐代道教建築有山西芮城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廟內仍保留有唐碑,成為研究唐代道教建築重要的線索。

北宋年間,奉道的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全國各地建廟設醮,工程規模往往十分巨大。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下詔於開封府建造玉清昭應宮以供皇室齋醮,田況在《儒林公議》中讚譽說:「其宏大瑰麗,不可名擬。遠而望之,但見碧瓦凌空,聳耀京國。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則不可正視。」 同一時間,隨着道教信仰的傳播,供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東嶽大帝城隍真武大帝財神的宮觀全國皆是。 宋代道教建築布局和工藝也變得更加成熟。在布局上殿堂、拜殿(又稱獻殿)、藏經樓、道眾住房等建築多已俱備,後世的道教建築基本沿襲了宋代格局。在建築藝術上,風格開始趨向柔和華麗,屋頂坡度高,使用琉璃瓦剪邊,斗拱使用真昂,開始採用減柱法,而門窗則夕用菱花槅扇。現存的宋代建築有山西省太原晉祠聖母殿、山西陽泉關帝廟大殿、山西晉城二仙觀二仙殿、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等。

金元時期:全真道十方叢林的出現

金代大定年間王重陽創立全真道,稍後其徒丘處機開創了全真的十方叢林制度,這為道教建築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突破。由於全真道以出家住觀作為修行方式,所以宮觀建築不僅有供奉神仙的殿堂,還需要配置寮房、齋堂、客房等以供道士集體修煉和起居,並有附屬的墓地、塔院、園林、農田等。同時,元代道教建築開始建有鐘鐘、鼓樓,酬神演戲的舞台和橎杆。這些發展使道教建築進一步擴大和多樣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建築體系。

元代道教建築在結構上,減柱法已成為特點,梁架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修整而成。在建築內部,殿堂內的神台由宋元前常用的床座改為須彌座,而神像壁畫的藝術價值已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至今保存良好的芮城永樂宮的壁畫是道教藝術瑰寶。全真道三大祖庭:戶縣重陽宮、芮城永樂宮和北京白雲觀都始建於元代,可惜的是只有芮城永樂宮的元代建築保留至今。除了芮城永樂宮外,現存的元代道教建築尚有山西省蒲縣東嶽廟大殿、山西吉縣坤柔聖母廟坤柔聖母殿、山西洪洞水神廟臨汾牛王廟戲台等。

明清時期:道教建築精品

不論道教信仰還是道教建築,到了明清兩代都已進入了穩定時期。由於明代政府傾向支持正一道,所以這時期正一宮觀的建築規格相對上較全真宮觀為高。綜觀明代道教建築,最具代表的是明成祖為供奉真武大帝武當山興建了仿如北京故宮風格的建築群。清代皇室信奉藏傳嘛教,整體上對道教正一或全真兩派沒有任何傾向或偏頗,這時期道教建築相對前朝較為自由。

從現存的明清道教建築來看,比較能夠反映到傳統禮法對建築規格的等級限制。在建築藝術上,明代道教建築已很少使用減柱法,斗拱比例亦較少並作為建築的一種裝飾,官式建築多用琉璃瓦蓋頂而不再僅用琉璃瓦剪道。清代道教建築藝術風格與明代相近,惟後期的建築裝飾顯得繁瑣。現存明清道教建築,比較知名的有北京白雲觀、武當山建築群、青城山建築群、成都青羊宮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浙江紹興大舜廟嵩山中嶽廟解州關帝廟等等。

道教建築特點

建築布局

道教建築基本採用傳統建築的院落布局,由數進縱向的三合或四合院落組成,整體呈長方形。這種布局中軸對稱,各主要殿堂都佈置在中軸線上。每個殿堂兩廂各設配殿或房舍,連同中間的庭院構成一個三合或四合院落。各進院落借用建築標高、建築形制、庭院空間等不同,為整個建築群形造出層次分明、依次遞進的形態,展現恢宏和莊嚴的氣象。這種布局也便於引導信善循着各進院落參神進香。

道教建築比較嚴謹的布局,在中軸線上從前往後依次為影壁、山門、幡桿、鐘鼓樓、靈官殿、主要殿堂,側軸線上則可靈活佈置配殿、執事房、道眾住房、齋堂、客房等設施。大的宮觀又在兩邊增建東跨院和西跨院。在中軸線的後部或側面,則多以亭臺樓榭點綴自然或人工景觀,構建小型園林。設計者在這大原則下,在建造時再因應地形地勢、建築條件、地方文化等而加以變化。

現存的道教建築中,以明清政府為國家祀典建造的廟群規格最高,布局也最為嚴謹,例如泰山岱廟武當山玉虛宮。這些建築群採用宮殿規格和形式,按三朝五門、前朝後寢的原則布局。以泰山岱廟為例,建築群占地9.6萬平方米,四周城堞高築,周闢八門,南垣有正陽門、東掖門、仰高門、西掖門、見大門,東垣有東華門,西垣有西華門,北垣有厚載門。在中軸線上從門外的遙參亭起,依次為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其中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形成三朝。天貺殿前廣闊的庭院,可以容納數百人舉行類似朝會的祭祀儀式。

明清時期一般大的宮觀建築,則可以全真祖庭北京白雲觀為代表。北京白雲觀占地約6萬平方米,分中、東、西三路及後院,規模宏大。中路以門外的「萬古長春」照壁為起點,依次為牌樓、華表、山門、窩風橋、靈官殿、鍾鼓樓、三官殿、財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藥王殿、老律堂(七真殿)、丘祖殿和三清四御殿。東路有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等。後院花園名雲集園,又稱小蓬萊,中心為戒台和雲集山房,東有友鶴亭、雲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

位於洞天福地和名山大川的道教建築,則多巧妙利用自然環境,或依山就勢,或見山築橋,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宮,就地取材,布局靈活多變。這些建築群未必有明顯的主軸線,各個殿堂和房舍因依地形和地勢,上下左右延伸開展,形成獨特的建築立面和院落空間,青城山天師洞嶗山太清宮隴縣龍門洞千山無量觀等屬於此例。以位於青城山天師洞為例,其建築依山勢分佈在白雲溪與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信善從「五洞天」沿着彎曲山道逶迤向前,經過翼然亭、集仙橋,到達建在陡坡之上的古常道觀山門,然後是主體建築三清殿、黃帝祠、三皇殿,從三清殿西北側折,從「龍蹻仙蹤」登階而上是天師殿,再右折拾級而上才到達混元頂岩壁的天師洞,整個建築結合於自然環境。

建築形式

山門

山門是道教建築的正面門戶,也是整個建築群的正式起點。由於古代道觀多建築於山林之間,故此稱為「山門」。山門象徵凡間和仙境的分界,山門以外屬於凡間,當通過山門就意味進入了修真的神仙洞府。

殿堂

傳統中國建築概分為官式建築和民間建築兩大類。官式建築又分「大式」和「小式」兩種。大式建築立於台基之上,在楹柱和橫梁之間用斗拱挑出,承托重擔廡殿頂、重擔歇山頂、廡殿頂、歇山頂等華麗的屋頂。小式建築則沒有斗拱,屋頂採用比較簡單的懸山頂、硬山頂等,一般用於次要建築或園林。官式建築的屋脊上有脊獸裝飾,如正脊上有望獸或吻獸,垂脊上有垂獸、仙人走獸,戧脊上有戧獸等。此外,一般來說也只有官式建築才能夠使用彩畫。歷史上得到帝王敕封,或供奉道教天神和帝君的宮觀,多採用大式建築。除此以外,供奉地方神明或道士專用於修行的道院,多採用小式建築或民間建築。近代以來,傳統中國建築的等級限制已不再適用,但在新建廟宇時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樓閣

「宮觀」二字中「觀」的本義就是高的樓臺。傳統中國文化認為,高樓為觀星望氣和迎接神仙的好地方,故此道教建築中多有樓閣。相傳最早的道教宮觀陝西終南山樓觀台,原本就是關令尹喜觀星望氣的「樓觀」。西漢時期,漢武帝認同大臣公孫卿「仙人好樓居」的說法,為求迎接神仙下令在長安城興建蜚廉桂觀、在甘泉宮則興建益延壽觀。[4] 道教建築常見的樓閣有望仙樓、聚仙樓、萬仙樓、三官閣、三茅閣、文昌閣、真武閣、斗姆閣等,其取名多與所供奉的神仙有關。

亭子

道教建築多有取材自八卦圖案的八角形設計,如八角形的華表、石台、窗戶、亭子等等,其中八角亭在布局運用上較為突出。傳統建築中除園林外,嚴謹的建築布局中很少使用亭子,但道教建築卻往往把亭子布置在顯要的位置,例如登封中嶽廟廟後的黃蓋峰頂蓋有一座重檐八角山亭、成都青羊宮在三清殿之前有重擔八卦亭、泰山碧霞祠在十分小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八卦香亭等。

園林

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築為道士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樸歸真和靜心修煉的環境,也是信善遊人參觀遊覽的勝地。道教宮觀的園林設計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以人造景觀為主,例如北京白雲觀、成都青羊宮、二仙庵等等。北京白雲觀後院的小蓬萊由三個庭院連接而成,遊廊迂回,假山環繞,花木蔥鬱,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點綴其間。二、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輔以人工造景,例如青城山天師洞、終南山樓觀台、隴縣龍門洞、千山無量觀等。四川青城山天師洞,周圍空谷環抱,古樹垂蘿,清靜幽深,亭、橋、牌坊點綴於自然山林之間。

裝飾圖案

道教建築的裝飾圖案,常用的有太極八卦四靈暗八仙、鶴、龜、鹿、靈芝、仙草等道教圖案。太極和八卦是道教標誌;四靈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象徵四方,道教以其為護法神靈;暗八仙指八仙手持的法器,即鍾離權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李鐵拐的葫蘆、張果老的漁鼓、韓湘子的笛子、藍采和的花籃、曹國舅的拍板、何仙姑的荷花,寓意神仙和吉祥的降臨;鶴、龜、鹿、靈芝、仙草等是長壽和長生不老的象徵。除此以外,道教建築也通用民間各種吉祥圖案,例如松柏、蝙蝠、百壽圖、百福圖等等。

注釋

  1.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摘引《太真科》:「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上,當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出崇玄臺。當臺中央,安大香爐,高五尺,恆燌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天師子孫。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濟世道士,可登臺朝禮,其餘職大小、中外祭酒,並在大堂,下遙朝禮。出崇玄臺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玄臺之南,去臺十二,又近南門,起五問、三架門室。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餘小舍,不能其書,二十四治,各各如此。」《玄都律》:「民家安靖於天德者,甲乙丙丁,地作入靖。小治,廣八尺,長一丈;中治,廣一丈二尺,長一丈四尺;大治,廣一丈六尺,長一丈八尺。面戶向束,鑪案中央。」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第1冊,頁555至556。
  3.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四〉:「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嶽,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聖人治處,或結氣為樓閣堂殿,或聚雲成臺樹官房,或處星辰日月之門,或居煙雲霞霄之內,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營修,或一時建立,其或蓬萊、方丈、圓精、瀛洲、平園、閬風、崑崙、玄圃,或玉樓十二,金闕三千,萬號千名,不可得數,皆天尊太上化跡,聖真仙品都治,備列諸經,不復詳載。必使人天歸望,賢愚異域,所以法彼上天,置茲靈觀,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凡有六種:一者山門,二者城郭,三者宮掖,四者村落,五者孤逈,六者依人。皆須帝王營護,宰臣修創,度道士、女冠住持供養,最進善之先首,不可思議者也。造天尊殿、天尊講經堂、說法院、經樓、鐘閣、師房、步廊、軒廊、門樓、門屋、玄壇、齋堂、齋廚、寫經坊、校經堂、演經堂、薰經堂、浴堂、燒香院、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淨人坊、螺馬坊、車牛坊、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磑坊、尋真臺、鍊氣臺、祈真臺、吸景臺、散華臺、望仙臺、承露臺、九清臺、遊仙閣、凝靈閣、乘雲閣、飛鸞閱、延靈閣、迎風閩、九仙樓、延真樓、舞鳳樓、逍遙樓、靜念樓、迎風樓、九真樓、焚香樓、合藥堂等,皆在時修建,大小寬窄,壯麗質朴,各任力所營。藥圃果園,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種種營葺,以用供養,稱為福地,亦曰淨居,永劫住持,勿使廢替,得福無量,功德第一。」
  4. 《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曰:『僊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僊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僊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冊。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2. 《中國古建築大系》第7冊《道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
  3. 薛林平:《中國道教建築之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
  4. 尹志華:《道教旅遊指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 《中國美術全集.建築藝術編.宗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6. | 中國道教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