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漢天師府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天師府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上清鎮,爲歷代張天師住持起居的宮觀。天師府原建於龍虎山腳下,唐天寶七年(748年)封張陵第十五代孫爲天師,並賜田敕免租稅,唐代稱「真仙觀」。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遷建於上清關門口上,道觀始稱「天師府」。天師府於北宋崇寧四年(1115年)始建於上清鎮口。元延佑六年(1319年)遷建於上清鎮長慶坊,明洪武元年(1368年)移建今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大部分建築被焚毀。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重建。咸豐七年(1857年)又遭受戰火之災。同治年間(1862-1874年)第61代天師張仁政予以維修。1949年第63代天師張恩溥移居台灣,於是多年失修的天師府被改作他用。1984年開始修繕。1988年交由道教界管理。

現在的天師府,以府門、儀門、二門和私第為中軸線,修建了玉皇殿、天師殿、玄壇殿、法籙局和提舉署、萬法宗壇等,從而把宮觀與王府建築合為一體。

天師府府門系1990年重建,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前正中兩柱上掛有「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楹聯。御賜儀門牌樓為最近恢復修建的,東有玄壇殿,奉祀財神趙公明;西有法籙局和提舉署。提舉署是張天師掌管道教事務之辦公場所。二門系1996年重建,上懸「敕靈旨」匾額,門柱上有「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對聯。

二門後為一大院,院內甬道中有一井,名曰「靈泉井」,又名「丹井」、「法水井」,據傳系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所鑿。古井後即是玉皇殿,原為天師的演法大堂。玉皇殿後便是私第,即歷代天師的住宅。私第前廳原稱三省堂,是天師府的議事之所。1985年改建為天師殿。私第中廳原為「壺仙堂」,系接待貴賓之處。私第後廳也叫上房,是天師食宿生活之處。私第後原有靈芝園、敕書閣、納涼居。私第東面原有天師家廟和味腴書屋。私第以西的院落為萬法宗壇,院內有三大殿,正殿為三清殿,兩側配殿分別為靈官殿和財神殿。

天師府保存有眾多文物古跡,如元代鑄造的9999斤重的大鐘、趙孟頫手書的道教碑及歷代匾額楹聯等。

參考資料

  1. 聶亮祥撰:《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載《中國道教》1999年第5期第39-43頁。
  2. 張金濤主編:《道教祖庭——嗣漢天師府》(香港:銀河出版社,2003)。
  3. 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頁「天師府」條。
  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662頁「龍虎山天師府」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