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研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__NOTOC__
 
 
'''《道學研究》'''於2003年創刊,由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和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福建省道教協會研究室和廈門市朝天宮道學講壇協辦。主編為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此刊物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專門以道學研究為內容的學術期刊,學刊的宗旨是「道德養生、人文關懷、返朴歸真、和諧自然」。此刊物旨在發掘道學的文化遺產,啟迪創造思維,為現代人類的健康生存服務。自第一期起,該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採用專題與專欄相結合的辦刊形式。本刊特設立多個欄目,設有易學之道、老莊新解、醫學養生、道門思想、經典發微、三教關係、洞天名勝、道門建築、道教考古、道教藝術、道教文學、科儀研究等十二個欄目。該學刊為半年刊,ISSN:1728-7642。
 
'''《道學研究》'''於2003年創刊,由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和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福建省道教協會研究室和廈門市朝天宮道學講壇協辦。主編為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此刊物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專門以道學研究為內容的學術期刊,學刊的宗旨是「道德養生、人文關懷、返朴歸真、和諧自然」。此刊物旨在發掘道學的文化遺產,啟迪創造思維,為現代人類的健康生存服務。自第一期起,該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採用專題與專欄相結合的辦刊形式。本刊特設立多個欄目,設有易學之道、老莊新解、醫學養生、道門思想、經典發微、三教關係、洞天名勝、道門建築、道教考古、道教藝術、道教文學、科儀研究等十二個欄目。該學刊為半年刊,ISSN:1728-7642。
  
==目錄==
+
== 各期 目錄==
===2003年第1期===
+
===2003年第1期 (總第1期)===
 
*發刊詞
 
*發刊詞
 
*卿希泰:[[全真道]]的產生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卿希泰:[[全真道]]的產生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第19行: 第18行: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一)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一)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
===2003年第2期===
+
<br>
 +
 
 +
===2003年第2期 (總第2期)===
 
*李剛:道教人生哲學及其對現代人的啟示
 
*李剛:道教人生哲學及其對現代人的啟示
 
*黃瑞林、詹石窗:略論道教萬物同源的生態整體思想
 
*黃瑞林、詹石窗:略論道教萬物同源的生態整體思想
第38行: 第39行: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二)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二)
 
*全球第一個道教電視頻道《道通天地》在香港隆重開播
 
*全球第一個道教電視頻道《道通天地》在香港隆重開播
===2004年第1期===
+
<br>
 +
===2004年第1期 (總第3期)===
 
*蕭漢明:對[[莊子]]養生論思想轉折的階段性考察
 
*蕭漢明:對[[莊子]]養生論思想轉折的階段性考察
 
*袁志鴻: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和人文精神體現
 
*袁志鴻: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和人文精神體現
第58行: 第60行: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三)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三)
 
*蓋建民:「香港暨華南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蓋建民:「香港暨華南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br>
 +
===2004年第2期(總第4期)===
 +
*胡孚琛: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
 +
*黃友敬:略談[[老子]]攝生之道
 +
*謝清果:道法自然:[[老子]]文化技術運作範式的核心
 +
*高明亮:生態法與「道法自然」
 +
*張培高、劉劍:略談《[[養性延命錄]]》的養生原則
 +
*樂裕賢:論醫道源流與關係
 +
*黃永鋒:《[[太平經]]》醫理後言
 +
*付笑萍:[[魏華存]]《[[黃庭經]]》的醫學思想
 +
*鄭曉江:《[[抱樸子內篇]]》的生死哲學解析
 +
*蓋建民:[[葛洪]]《[[抱朴子內篇]]》科學思維方法略析
 +
*章波娜、孔令宏:葛洪的美學思想分析
 +
*袁清湘:李白一生榮損與道教關係探微
 +
*苟波:道教與「仙女降臨」故事之情節要素分析
 +
*張振國:《[[悟真篇]]》的藝術成就
 +
*黃玉順:論「超越」與中國「三教」的超越方式
 +
*張思齊: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論黃帝的神格
 +
* [[張澤洪]]:論瑤族道教儀式的倫理思想——以瑤族度戒為中心
 +
*劉海燕:善書中的[[關帝]]:民間的道德守護神
 +
*連鎮標:《[[黃帝陰符經]]》義說(四)
 +
*樂愛國:《[[太上感應篇]]》義說(四)
 +
*李醒民:無邊光景一時新 ——評《[[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等書
 +
*唐劭廉:道家道教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簡評《[[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
 +
<br>
 +
 +
===2005年第1期(總第5期)===
 +
*[[陳耀庭]]:道教研究的發展需要良好的批評和反批評——讀龔鵬程的《[[道教的性質]]》
 +
*陳啟新:[[陳國符]]先生傳略
 +
*楊英:魏晉道教「精舍」考
 +
*樊光春:天水玉泉觀元代碑刻綜考
 +
*黃景春:關於「罰不加滿」
 +
*林觀潮:佛與道的交流:明末福清黃檗山禪僧的[[扶乩]]
 +
*野川博之:論高泉性激提及仙的詩文
 +
*黃黎星:雷思齊《易筮通變》占筮說評析
 +
*謝金良:《周易禪解》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
*謝清果:[[老子]]學習觀及其現代價值
 +
*葉一萌:[[老子]]思想中「無」的內涵
 +
*張金紅:道家思想與園林建構
 +
*安東溶:論韓國醫學與道教之關係
 +
*康惠英:柔弱勝剛強——太極拳的道家思想底蘊及其養生意義
 +
*常培文:李簽「大小有定」新解
 +
*吳羽:[[徐神翁]]信仰研究
 +
<br>
 +
===2005年第2期(總第6期)===
 +
*[[卿希泰]]:道教文化與世界和平
 +
*許抗生:當代新道家的倫理價值觀
 +
*呂錫琛、劉忠於:論《[[太平經]]》的道德教化思想
 +
*徐曉望:從《閩都別記》、《海遊記》看[[陳靖姑]]信仰的兩大系統
 +
*周高德:道教象徵符號無極圖及太極圖與老子之「道」
 +
*趙玉玲:「小國寡民」與「百谷之王」——論[[老子]]的社會政治理想
 +
*[[尹志華]]:試析北宋老學中的性命論
 +
*趙芃:道教氣象與生態美
 +
*陳玲:《呂氏春秋》農學思想簡論
 +
*常大群:古典小說中的道教養生世界
 +
*陳慶優:《[[養性延命錄]]》養生思想探析
 +
*謝清果:道學與傳統科技思想的互動及其意義——[[蓋建民]]教授新著《[[道教科學思想發凡]]》讀後感
 +
*[[詹石窗]]、張慧遠:《願》劇與道教關係略說
 +
*袁清湘:論李白金陵情結與道緣
 +
*苟波:道教與中國古代「遊仙」和「仙凡戀情」小說
 +
*劉燕:葉維廉中西比較詩學中的道家傳統
 +
*[[游子安]]:香港道堂文獻整理及研究——以經書與碑刻資料說明
 +
*范正義:閩台[[保生大帝]]信仰網路的田野調查
 +
*高致華:日本道教研究的近況及新作介紹
 +
<br>
 +
 +
===2006年第1期(總第7期)===
 +
*[[朱越利]]:《[[周易參同契]]》的黃老養性術
 +
*林安梧:道家哲學與意義治療——以[[老子]]《[[道德經]]》為中心的討論
 +
*林忠軍:論俞琰儒道會通的易象觀
 +
*劉澤亮:禪道交涉與道學重構論綱——從「平常心是道」的老莊化特色說起
 +
*林可濟:道學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張世英先生的道學研究與道家情懷
 +
*江峰:參同而同見天機——張積中對悟元子《參同直解》之節釋管窺
 +
*張崇富:試論[[陳景元]]的審美思想
 +
*傅小凡:試論《[[太平經]]》的政治哲學思想
 +
*吳大振:陽道生的「真詮」思想初探
 +
*夏濤:試論[[王道淵]]的道教思想
 +
*李倩:從《[[列仙傳]]》看早期道教的「至人」理想
 +
*蓋建民:[[淨明道]]孝道與醫道關係略論
 +
*楊玉輝:《[[通玄真經]]》的養生思想
 +
*羅熾:中國民俗財神信仰的心理分析
 +
*劉江:蒙元全真醮祀初探
 +
*李志強:修煉成仙圖—— 一件《[[太平經]]》道教思想題材的漢畫像石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究竟境界第十講(上)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養生修持類咒語選講(上)
 +
<br>
 +
 +
===2006年第2期(總第8期)===
 +
*[[卿希泰]]:精神永在 道業長存——沉痛悼念賴宗賢先生
 +
*[[詹石窗]]:兩岸使者 弘道先鋒——悼念賴宗賢博士
 +
*[[蓋建民]]:深切懷念我們的學長賴宗賢博士
 +
*陳靜:身體的感覺:《女金丹》第二戒規的分析研究
 +
*楊燕:道教禁忌淺議
 +
*連鎮標:《[[易林]]》道家思想初探
 +
*[[蕭登福]]:試論《神農本草經》對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及道教藥餌修仙說的影響
 +
*常大群:《[[磻溪集]]》的修道養生藝術世界
 +
*丁強:漢末[[太平道]]的教團及其教職設置
 +
*蔣九愚:老子天道觀的人文主義意蘊
 +
*林俊雄:韓非子解讀《[[老子]]》的詮釋學維度
 +
*劉曉燕:[[老子]]「滌除玄鑒」的哲理內涵及其美學意蘊
 +
*于國慶、商霄:《[[道德經]]》的知識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
 +
*江瓊:古代水墨山水畫中「道」的美學精神
 +
*江峰:至誠則靈——中國宗教心靈感應修行探略
 +
*蓋建民:道學與思想文化國際學術會議綜述
 +
*高致華:2005年度日本宗教學界最新研究快訊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究竟境界第十講(中)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養生修持類咒語選講(下)
 +
<br>
 +
 +
===2007年第1期(總第9期)===
 +
*胡孚琛: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
*蕭漢明:[[葛洪]]與黃老之學
 +
*徐曉望:元代道士[[薛茂弘]]與[[天妃]]信仰
 +
*謝金良:《[[老子]]》的時間觀及其審美觀初探
 +
*周高德:以《[[道德經]]》為根本的道教和諧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
* [[尹志華]]:王雱的《老子注》探微
 +
*傅小凡:《易傳》對「道德何以可能問題」的思考
 +
*樂愛國:略論道教倫理的基本特點
 +
*曹劍波:道教心理保健的理論精髓管窺——以《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為研究物件
 +
*黃麗軍:《西遊記》道教養生思想芻析
 +
*[[黃永鋒]]:道教服氣術對佛教的影響
 +
*崔娟:[[成玄英]]重玄學與儒佛道三教
 +
*[[丸山宏]]著;[[張澤洪]]譯:宋代與高麗道教青詞比較研究——東亞背景下的道教儀式文書
 +
*張雪松:法國學界對全真龍門派研究管窺
 +
*高致華、蔡瑞婷:2006年日本道教研究力作介紹
 +
*逄禮文:道教交叉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評介
 +
*張振國輯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的詩詞
 +
<br>
 +
 +
===2007年第2期(總第10期)===
 +
*[[朱越利]]:唐代非參同陰丹術
 +
* [[蕭登福]]:宋後儒家經籍及修身法門的宗教化與道教化
 +
*宋晶:「治世玄嶽」牌坊的文化解讀
 +
*黃鍵:不對稱的雙重時間——元代道教度脫劇的時空體形式
 +
*崔發展:小大之辯——從《逍遙遊》到《齊物論》的思想進展
 +
*劉建平:《[[莊子]]》中「醜」的美學意義
 +
*趙芃:「無數劫來,混沌自然」——道教宇宙天體「混沌」說
 +
*朱展炎:試論全真[[北宗]]修道思想與老莊哲學之淵源
 +
*張松輝、周耿:論[[老子]]的「無」不是道
 +
*陳龍:試論《[[原陽子法語]]》丹道思想及修道法則
 +
*劉永霞:[[陶弘景]]與道教外丹黃白術
 +
*黃永鋒:道教養生與飲酒
 +
* [[趙衛東]]:[[全真道]]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
*江海洋:從道學三式看道家哲學的社會歷史觀
 +
*李育富:道教「身國共治」思想的演變及其特徵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第一部分)
 +
*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連載)——究竟境界第十講(下)
 +
<br>
 +
 +
===2008年第1期(總第11期)===
 +
*葛榮晉: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與「因循」管理之道
 +
*[[張廣保]]:緯書的構成及其思想淵源研究(I)
 +
*[[尹志華]]:[[王常月]]傳戒新考
 +
*[[姜守誠]]:[[張三丰]]寶雞行跡考——以金台觀所藏明代碑石為中心
 +
* [[蓋建民]]:道教產生的醫學思想淵源初論
 +
*陳全新:中道——《[[養性延命錄]]》養生原則探析
 +
*姚勇、呂錫琛:論老莊思想對調治唯我心理的啟示
 +
*吳保春:道教竹文化瑣談
 +
*唐竹:從馬斯洛心理學論道家道德觀、人生觀的產生
 +
*宮哲兵:以道治國,建立公道正義的和諧社會——[[老子]]《[[道德經]]》新譯(I)
 +
*餘開記:道德行銷初探
 +
*Kao, Chih-hua: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 of Guandi in Japan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II)
 +
*黃麗軍:歷代道教飲酒詩輯要
 +
*逄禮文:探索道教文化研究之真境界——[[卿希泰]]先生《[[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研究]]》讀後感
 +
*黃永鋒:《石竹山道院文叢》評價
 +
*胡孚琛:在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
*胡孚琛: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京舉行
 +
<br>
 +
 +
===2008年第2期(總第12期)===
 +
*胡孚琛:21世紀科學革命的思考——再論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
*[[張廣保]]:緯書的構成及其思想淵源研究(II)
 +
*[[張澤洪]]:道學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宗教文化
 +
*高致華、張麗娟:龍的圖騰與民間信仰
 +
*徐朝旭:原始生產祭祀禮中的科技倫理萌芽
 +
*賴萱萱:論國家機器在儒家倫理向民間神明信仰滲透中的作用
 +
*[[趙衛東]]:由[[丘處機]]到《[[太乙金華宗旨]]》——[[全真道]][[龍門派]][[內丹]]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I)
 +
*何振中:道教[[內丹]]水火及其醫學養生意義初探
 +
*[[黃永鋒]]:道教飲食謹和五味析微
 +
*羅偉國:宮觀的組織管理形式
 +
*常大群:全真道詩詞中的清淨丹法
 +
*常珊珊:全真語錄中的丹道要訣
 +
*宮哲兵:以道治國,建立公道正義的和諧社會——[[老子]]《[[道德經]]》新譯(II)
 +
*經綸:《[[莊子]]》生命之「順」——兼析「無以故滅命」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III)
 +
*肖海燕:[[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郝爽:拓展道教與中國養生文化研究學術新空間的高水準論著——[[詹石窗]]教授《[[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評介
 +
*鄭長青:《[[道教服食技術研究]]》評介
 +
<br>
 +
 +
===2009年第1期(總第13期)===
 +
*胡孚琛:開悟禪定第九講
 +
*唐爽、謝金良:略論佛神與道神的相互影響與融合
 +
*林榕傑:大變局中的不易之言——鄭觀應論中學與西學
 +
*張曉華:[[老子]]的「道」與巴門尼德的「存在」——一個存在論層面的比較
 +
*高致華:醫藥神個案研究——[[黃大仙]]信仰的轉變與發展
 +
*羅偉國:道觀的世俗化與道教神祇的民間化
 +
*謝清果:道家語言傳播方法的藝術神韻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二)
 +
*江峰、董繼祥:試析《赤松子中誠經》的生命意識與勸善傾向
 +
*張欣:「謙」與老莊身國共治思想的關係
 +
*王虹:《[[莊子]]》作者歸屬續考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IV)
 +
*吳成國、田學輝:大著照眼放光明——簡評[[張澤洪]]著《[[文化傳播與儀式象徵]]》
 +
*黃麗軍:《[[民俗八神]]》評介
 +
*國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纂《百年道學研究精華集成》通告
 +
<br>
 +
 +
===2009年第2期(總第14期)===
 +
*[[陳耀庭]]:在不中不和中求中求和——李一道醫思想初探
 +
*[[姜守誠]]:「業秤」小考
 +
*肖海燕:王秀學思想中的道論
 +
*崔海亮:試析《莊子‧大宗師》篇的「真知」
 +
*鞠磊:論李榮的重玄思想
 +
*楊子路:[[天師道]]的法治與法律神聖性觀念
 +
*李海林:回歸與背叛——從道家「心與道契」看叔本華認識論困境
 +
*王恒、蔣朝君:對《[[道德經]]》之「道」與《約翰福音》引言中的「道」的淺析
 +
*葉明生:張聖君信仰文化發祥地永泰方壺岩考察
 +
*高致華、曾慧婷:淺談[[關帝]]神話
 +
*蔡清旭:道教俗神中壇元帥聯誼會在臺灣
 +
*李秋香:近三十年來魏晉南北朝道教信仰研究述評
 +
*林嘯、謝清果:道教刊物與道教文化的弘揚——以廈門大學《道學研究》為例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三)——大道、陰陽五行與生命關係論
 +
*黃永鋒、呂苗苗:醫術與信仰:傳統道教對瘟疫的策應
 +
*康思奇撰;張麗娟、黃永鋒譯:道教典籍的翻譯(索引部分)
 +
*王萃婷:醍醐灌頂——讀[[詹石窗]]教授《[[道教文化十五講]]》有感
 +
*周克浩:武當文化研究的奇葩——《[[明清時期武當山朝山進香研究]]》評述
 +
<br>
 +
 +
===2010年第1期(總第15期)===
 +
*唐明邦:一言止殺,功垂萬代 ——讀《[[長春真人西遊記]]》
 +
*趙芃:《[[山東道教史]]》研究的內容及理論與現實意義
 +
*肖祥、呂慧:道家人己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
*申喜萍:張雨美學思想試探
 +
*李鐵華:道教山嶽崇拜現象初探
 +
*林美容、釋印隆:承天禪寺傳悔法師的夢與境
 +
*林榕傑:《[[老子]]》「柔」、「弱」範疇研究
 +
*夏曉平:[[老子]]生死觀的思想淵源探析
 +
*慕鵬帥:淺論[[莊子]]的思維方式——獨具特色的直覺性思維和相對性思維
 +
*張琴:何謂逍遙?如何逍遙?——《逍遙遊》淺析
 +
*周克浩:《周易·乾卦》卦辭對大學生創業的啟示
 +
*張永宏:宋代以前兩丹書的藥物略論——《契秘圖》、《曆驗抄》探討
 +
*劉永霞:[[陶弘景]]的服食養生術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說(之四)——生命、 中和與無為
 +
*Kao, Chih-Hua, WAN, Chao-qian:A Special Matsu Celebration:A Cult Introduction of Imperial Fair in Matsu Temple of Tianjin
 +
*姜家君:[[媽祖]]信仰與儒家的「仁愛」精神
 +
*羅偉國:水神及水神廟
 +
*梅莉:中國哲學與道家文化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更新——態鐵基主編的《中國莊學史》讀後
 +
*沈文華:《丹道法訣十二講》書評
 +
<br>
 +
 +
===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
 +
*[[詹石窗]]:[[許地山]]《[[道教史]]》研究
 +
* [[姜守誠]]:新獲北涼「緣禾二年」冥訟文書所見之勾魂術
 +
*張思齊:在比較視域中看孟郊詩歌的道意
 +
*楊建波、楊志翔:道與道家美學
 +
*于國慶:文學視角下傳統兵學與神仙文化之互動關係略論
 +
*劉嗣傳:論道教道術轉型與運用
 +
*余秋華、謝清果:[[老子]]的和諧傳播觀
 +
*孫磊:論[[老子]]的具象傳播思維
 +
*劉文娟、謝清果:[[老子]]言語傳播觀念探析
 +
*龐笑:精神良藥何處尋?——談網路時代對[[老子]]內向傳播思想的新認識
 +
*周耿:論《易傳》與[[老子]]人性論之會通
 +
*魏小巍:試析[[全真道]]創教早期的「神通」現象
 +
*劉文豐、劉文昕:皇城道觀大高玄殿建築述略
 +
*方遙:「充實而有光輝」——《[[中國道家之精神]]》評介
 +
*鐘華:道家精神永駐——《[[中國道家之精神]]》讀後
 +
*林嘯: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進展——評讀《[[先秦兩漢道家科技思想研究]]》
 +
<br>
 +
 +
===2011年第1期(總第17期)===
 +
*葛榮晉:「形神雙修」與道商的健康人生
 +
*李遠國:[[雷法]]、丹道與養生
 +
*宋學立:碑刻材料所見的明永樂朝武當道教與皇室的往來
 +
*李瑞振:[[陸西星]]生平事蹟考
 +
*劉江:北宋道士[[林靈素]]史跡考略
 +
*閆合作、李修忠:長春第一觀考證
 +
*劉永霞:試論[[陶弘景]]的「夢通術」
 +
*鄭長青:《[[太平經]]》與早期道教清靜思想
 +
*董濤:漢代的祝詛
 +
*高致華:[[西王母]]周穆王戀愛物語
 +
*Kao,Chih-Hua, Wan Wang, Chao-Qian:Belief and Culture Patter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Kai Zhang Sheng Wang
 +
*[[黃永鋒]]:試論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
 +
*蔣豔萍:試論道教「存思」修煉的現代意義
 +
*張永宏:石竹山考察記
 +
*楊芳、謝清果:上善若水與媒介的社會責任
 +
*曾豔輝:論[[老子]]傳道的說服策略及技巧——以《[[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為例
 +
*劉守政:緊扣時代脈絡,闡揚「道」之真精神——讀[[孫亦平]]著《道教文化》
 +
*劉嗣傳:豐厚而獨著,廣博堪為典——評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
 +
<br>
 +
 +
===2011年第2期(總第18期)===
 +
*[[李豐楙]]:官箴與勸善:黎貴惇《見聞小錄‧箴儆》的善書化
 +
*[[張廣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與派字譜的形成
 +
*修功軍:渦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
*王干城:[[老子]]困知錄
 +
*張欽:略論華佗五禽戲的養生功能
 +
*[[詹石窗]]:扶搖高士[[陳摶]]睡意詩
 +
*于國慶、李鐵華:[[陳摶]]道易思想略論
 +
*陳瑩、羽離子:中國神祇都天考
 +
*蕭友信:臺灣民間宗教信仰下的喪葬思維——以吉祥用語為例
 +
*[[黃永鋒]]:道教藥學若干問題探究
 +
*方晴:簡論道教音樂的審美路徑
 +
*張麗娟:《[[關尹子]]》研究現狀與思想路向探索
 +
*劉江:略談《[[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史料價值——以[[林靈素]]篇為例
 +
*冰慧:從愛因斯坦的「兩個背向旋轉的光子」說起
 +
*張崇富:全球化時代的道士形象芻議
 +
*林鑾生:《中國宗教思想通論》評介
 +
*郭曉東: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述評
 +
<br>
 +
 +
===2012年第1期(總第19期)===
 +
*[[姜守誠]]:台南靈寶道士度亡科儀中「放赦馬」
 +
*張珣、洪瑩發:進錢補運科儀分析——以台南安平妙壽宮小法團為例
 +
* [[詹石窗]]、邱沛軒、梁玲:2011年道教文化新氣象
 +
*徐平:道教在歷史上促進民族融合的作用及現代意義
 +
*馬漢欽:形神理論源自道家考
 +
*田誠陽:道教修煉學十大宗旨
 +
*高致華:橫浜關帝廟關帝祭分析
 +
*陳錦平:行氣玉器用途辯證
 +
*簡一女:《[[道法會元]]》符咒道法的體用兼全觀
 +
*宋峰:《[[太上登真三矯靈應經]]》成書年代與作者考辨
 +
*謝清果、楊芳:交流的無奈:老子與彼得斯的不謀而合
 +
*陳全新:論《[[道德經]]》的廉潔思想
 +
*羅昭華、劉升榮:從納西古樂探討[[梓潼]]洞經音樂發展途徑
 +
*雷寶:《[[道教在當代中國的闡揚]]》評介
 +
*鄭騰飛:老子管理智慧的全新闡釋和拓展——評《和老子學管理》
 +
*王乃考:一種導向和諧的媒介生態觀——評《和老子學傳播》
 +
*王昀:傳播學本土化的革新與探索——讀《和老子學傳播》
 +
<br>
 +
 +
===2012年第2期(總第20期)===
 +
*[[李遠國]]:論《[[性命圭旨]]》的理論與內煉法
 +
*張思齊:楚辭中的水意象與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上)
 +
*[[姜守誠]]:中國古代「送瘟」習俗考源
 +
*張永宏、田甜:神聖的表演:拓榮馬仙信仰迎神賽會的儀式——一個戲劇人類學的考察
 +
*周克浩:《周易》的治家思想
 +
*于國慶:試析道教醫學之思維模式對傳統兵學的借用
 +
*祝濤:《[[太上感應篇]]》與《佛說十善業道經》勸善思想比較
 +
*宋野草:從《論語》中飲食養生說開
 +
*楊子路:佛道雙修——宗教對話與和諧的典範
 +
*田誠陽:修真內景談
 +
*彭展:試論《[[清靜經]]》的修道境界
 +
*謝清果、王昀:老子的人際異化批判及其突破
 +
*沈朱珠:《道教服食技術研究》評介
 +
*王巧玲:中國迄今為止最詳實的地方道教史之一——《[[江西道教史]]》述評
 +
*[[黃永鋒]]:讀劉嗣傳道長《演道錄》有感
 +
*曹豔輝:老子養生學研究之新境界——兼評《和老子學養生——老子的健康傳播智慧》
 +
<br>
 +
 +
===2013年第1期(總第21期)===
 +
*[[詹石窗]]:關於「平安道」的幾點思考
 +
*張思齊:楚辭中的水意象與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下)
 +
*李海龍:2000年以來國內道教與養生文化研究文獻綜述
 +
*韓煥忠:引用佛語明南華——淺談錢澄之對《[[莊子]]》的佛學解讀
 +
*邱沛軒:論《無能子》的修道思想
 +
*陳錦平:發現1622年《天仙正理》文獻——《內煉金丹心法》辨疏
 +
*張新焱:簡論[[林靈素]]與蔡京之關係——以《宋史•林靈素傳》為中心的考察
 +
*蕭友信:柘榮馬仙對「道法自然」之體現
 +
*姜家君:[[媽祖]]信仰的功能解析——以個體的「顯隱」功能分析為例
 +
*詹石窗:道通中韓,真情暖人——2012年11月訪問韓國隨筆
 +
*張永宏:四川大邑鶴鳴山考察日誌
 +
*林鑾生、孔德章:揭陽道教娘宮觀紀略 
 +
*張黨珠:論《莊子•人間世》及其權變處世觀
 +
*王小貝、謝清果:優化公共領域內口語傳播的學理省思——[[老子]]語言觀的視角
 +
*陳起興:《夜讀老子》編者紀要
 +
*顏文強:易道平安書:傳統書法的新發展——癸已年仲春月詹石窗教授訪談錄
 +
*玄牡子:鶴鳴山二日小參抒懷(組詩)
 +
<br>
 +
 +
===2013年第2期(總第22期)===
 +
*胡孚琛:丹道實修須知
 +
* [[章偉文]]:[[陳摶]]「龍圖易」及其對道教史、易學史的貢獻
 +
*魏義霞:厭生還是樂生——[[莊子]]生命哲學探析
 +
*田湖、蔣朝君:道學中的「坐忘」思想及其意義——以[[司馬承禎]]的《[[坐忘論]]》為主體之展開
 +
*江鈺林:試論古靈寶經中早期的「劫」——從《[[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到《[[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 
 +
*陳雲鶴:炁的本質——當代道醫對於「炁」的理解和認識 
 +
*何文慶:廈門與檳城的玉皇殿之異同論述 
 +
*龐理:東廚司命灶君新經 
 +
*林鑾生:[[灶神]]信仰傳播的新形式——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館長李電萍女士訪談錄 
 +
*葉姿含:道教名勝探幽之行——從大邑鶴鳴山到西寧土樓觀 
 +
*張永宏整理:人居天地尊德性 鶴鳴千古悟道光——鶴鳴山道觀楊明江道長訪談錄 
 +
*洪燕妮:《[[雲笈七籤]]》三種道教宇宙生成論探析
 +
*陳林:《雲笈七籤》宇宙論思想論略 
 +
*王治偉:從《雲笈七籤》看道教的善惡思想 
 +
*鄒秀季:《雲笈七籤》心性思想探析
 +
*劉曉豔:張素卿的道教繪畫及其影響
 +
*詹石窗:研道未名湖——調寄「點絳唇」
 +
*逄禮文:道教宗派研究的創新性成果——[[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評述
 +
*李海龍:《凝眸雲水》評價
 +
<br>
 +
 +
===2014年第1期(總第23期)===
 +
*[[詹石窗]]:盤古開天神話的平安精神
 +
*[[姜守誠]]:清代文昌宮與地方慈善事業——以浙江廿八都的保嬰碑為中心
 +
*[[謝世維]]:《[[正統道藏]]》本《[[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成書考察與結構分析
 +
*陳錦平:大宗師「真人之息以踵」詮釋回顧和分析——「真人之息以踵」研究
 +
*徐強:西方漢學界莊子哲學研究的類型初探
 +
*顏文強:「道教人文醫療」概念考探
 +
*田誠陽:試論養生修煉學與道教復興的關係
 +
*申小紅:明清佛山民間的神祇崇拜——以[[北帝]]神為考察中心
 +
*楊榮濤:中國西南的阿昌族及其道教信仰
 +
*李鐵華:媧皇聖界 萬眾神往——女媧神話與涉縣媧皇宮
 +
*林采佑:從《[[道德經]]》第十一章看老子的“有、無”觀——以現象世界的理解方式為中心
 +
*陳潔:「其邦夬夬」邦民之辨
 +
*陳起興:《[[道德經]]》是一部廉政寶典
 +
*盧偉:從水的意象看《封神演義》的藝術特色
 +
<br>
 +
 +
===2014年第2期(總第24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信仰表徵探究
 +
*[[白照杰]]:唐前期道籍的宗教性追溯:仙籍考論
 +
*秦國帥:明代藩王與山東全真教
 +
*常珊珊:[[孫不二]]與[[全真道]]的發展
 +
*申小紅:[[北帝]]靈異傳說及其形象變遷——以元明清佛山地方敘事文本為考察中心
 +
*陳錦平:《內金丹》內煉圖形符號研究
 +
*吳靜:《[[雲笈七籤]]》符圖部探究——以山嶽真形圖為中心
 +
*于洪濤:道士詩與受道教影響的文士詩
 +
*梁村:探究老子治國思想的視覺傳播向度
 +
*曹豔輝:國家治理者角色認知下的老子政治傳播思想探析
 +
*羅鳳華:從「法自然」到「任自然」——老莊的自然思想及其實踐途徑
 +
*鄧夢軍:莊子思想中的天人關係探究
 +
*李海龍:一位熱衷於研究、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韓國學者型道士——金辰哲博士訪談錄
 +
*張崇富:皇皇巨著 厥功甚偉——論《[[道藏通考]]》的成就與貢獻
 +
<br>
 +
 +
===2015年第1期(總第25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狀態預測
 +
*[[白照杰]]:道法外傳與「經需師受」——兼論中古道教崩潰之原因
 +
*李長青:金元時期膠東地區[[全真道]]教齋山派考略
 +
*劉藤:《[[真靈位業圖]]》的神祇譜系與版本源流
 +
*申小紅:明清佛山冶鑄行業中的水神崇拜
 +
*于笑夏:地方誌所載馬仙「旱禱輒應」資料彙編
 +
*汪增陽:「名可名,非常名」眾妙之門的鑰匙——《[[老子]]》關鍵字集注
 +
*李惠生:試論「道」的三種形態
 +
*李立政:如何打響[[王屋山]]道教養生品牌的思考
 +
*邱沛軒:論《道德精華錄》的坐功思想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一)
 +
*顏文強:道教醫學的特色與當代價值
 +
*路鵬飛:莊子與伊壁鳩魯自然觀、人生觀比較
 +
*詹素娟:一部探索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好書推薦《[[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
 +
<br>
 +
 +
===2015年第2期(總第26期)===
 +
*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結構、學術史回顧及其價值、意義
 +
*李剛:天隨——道家個人與集體觀念的審視與重構
 +
*梁玲:《[[醫道還元]]》思想考論
 +
*張劍偉: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的一個標誌性命題
 +
*吳靖梅:《[[道德經]]》中的「谷神」二字探析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二)
 +
*白照傑:《[[無能子]]》「雜以釋氏之說」新論——兼談《無能子》的歷史地位
 +
*張行津:《[[上清大洞真經]]》諸版本比較
 +
*[[姜守誠]]:《抱樸子•登涉》中的知名劾鬼術
 +
*王亞:《[[道藏]]》所載梅福崇拜觀宇研究
 +
*孫啟鴻:沂蒙山區道教神仙史話(一)
 +
*張海瀾:試論北頂娘娘廟的碧霞元君信仰
 +
*于笑夏:東亞視域下的道教研究方法及資料運用——《[[東亞道教]]》讀後
 +
*孫三虎:遇見散落於古經中的傳播惠世之道——評《《道德經》與當代傳媒文化》
 +
<br>
 +
 +
===2016年第1期(總第27期)===
 +
*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結構、學術史回顧及其價值、意義(二)
 +
*戈國龍:修道智慧與生命科學
 +
*趙芃、梁琛:論天人合德的本質及自然作用
 +
*程旺:老子哲學中的「身」及其意蘊
 +
*[[姜守誠]]:試論《抱樸子·登涉》中所見的辟蛇術
 +
*阮玉鳳、林鑾生:越南民間[[灶神]]信仰儀式初探
 +
*孔含鑫:先天與環中:陳扶易學「太極之先」的本體境界
 +
*李小龍:有關道教前史的幾點思考——從道教的形成過程看先民自我認知的轉變
 +
*袁偉:《[[道藏]]》本《[[洞神八帝妙精經]]》考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三)
 +
*呂師:曲靖洞經會初探
 +
*張毓婷:論道家道教審美的超世俗功利性
 +
*張行津:道教音樂對傳統音樂的影響
 +
*陳鈺寧:《[[東北全真道研究]]》評介
 +
<br>
 +
 +
===2016年第2期(總第28期)===
 +
* [[祁履泰]]著;肖涵露譯;陳霞校:三世紀的道教
 +
*寇風凱:[[老子]]研究五種書目提要
 +
*楊子路:[[莊子]]研究著作提要四種
 +
*李冀:大陸地區《[[文子]]》著作提要概說
 +
*屈燕飛:百餘年《[[周易參同契]]》研究相關著作提要
 +
*林貴潑:[[張宇初]]天師易學思想探要
 +
*代秋彬:[[莊子]]的逍遙境界與濠梁之辯新解
 +
*田子耕:《[[道德經]]》「民之利器」的本義及其歷代注釋研究
 +
*張海瀾:試論[[西王母]]的形象變遷及其信仰衰退
 +
*張素:試析[[杜光庭]]的書法藝術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四)
 +
*顏文強:試論孫真人「續命煮散」對中風的治療原理
 +
*郭學本:「凡十一髒取決於膽」道解——膽是元陽,是十一髒之父
 +
*蘇慶華 范正義:林國平《[[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評介
 +
*廖芷蘅:[[老子]]思想體系的基本範疇及其時代價值考量——讀《[[道德真經精義]]》有感
 +
<br>
 +
 +
===2017年第1期(總第29期)===
 +
*陳霞:論《[[老子指歸]]》對《[[老子]]》的繼承及其以易闡道的特色
 +
*[[姜守誠]]:近世中國送瘟習俗研究的學術回顧
 +
*何欣:內丹學典籍整理注解書目提要
 +
*張永宏:丁酉年夾鐘麗月天台山傳統文化田野考察記
 +
*周克浩:《[[雲笈七籤]]》戒律思想研究——以《周易》卦為視角
 +
*彭必生:勘盡旁門話金丹——以[[陳楠]]《羅浮翠虛吟》為例觀南宗金丹之術
 +
*付騰月:[[白玉蟾]]入道原因略考
 +
*李立政:[[老子]]悟道[[王屋山]]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五)
 +
*阮氏和:[[觀音]]形象與越南民間文學創作
 +
*王亞:宋元江西買地券中的梅福信仰
 +
*陳鈺寧:歷史變遷中[[陳靖姑]]形象的多元構建
 +
*謝怡晴:融合與變異:漳州閻山小法儀式調查
 +
*董方霞:第十一屆兩岸宗教學術論壇「空間、網路與宗教」綜述
 +
<br>
 +
 +
===2017年第2期(總第30期)===
 +
*[[詹石窗]]:論「谷神妙用」——[[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解讀
 +
*[[蕭登福]]:試論民間宗教即道教
 +
*[[莫妮卡]]撰;田茂泉譯:清代道教與密教互動關係之一例——「龍門西竺心宗」
 +
*鄭長青、賴萱萱:祖先崇拜倫理思想的理論探源
 +
*徐薈:淺析[[丘處機]]環境美學思想
 +
*宋浩鈺:廈門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藥簽海外藥物探析
 +
*任中慧:廈港朝宗宮「成年禮」探訪
 +
*劉金成:三官道院通靈妙,四海同學悟玄機——記2017年「跨文化視域中的新道學工作坊暨三官道院道學文化體驗營」活動
 +
*信宓:常養吾浩然之炁 時守我虛靈之神一一紀念師父田誠陽真人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六)
 +
*彭夢思:文以載「道」——[[詹石窗]]教授《[[道教與戲劇]]》評介
 +
*呂苗苗:探究宗教本源與未來:從信仰到儀式一一兼評《[[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
 +
*肖馳:道教在韓國的傳播發展與宗教樣態的新研宄一一讀[[孫亦平]]教授新著《[[道教在韓國]]》
 +
*黃建興:中國民間宗教的近當代轉型——《[[救劫:當代濟度宗教的田野研宄]]》述評
 +
*羅倩:《養生學》評介
 +
*李小龍:尋幽探微,燭見新知——評[[王皓月]]《[[析經求真:陸修靜與靈寶經關係新探]]》
 +
*逄禮文:《道教農學思想史綱要》評介
 +
*張海瀾:樸實的呼喚一一《規矩草》讀後
 +
<br>
  
===2004 第2 期===
+
===2018 第1 (總第31期)===
===2005年第1 ===
+
*[[詹石窗]]、胡瀚霆:道家「知止不殆」的文化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2005年第2期===
+
*[[莫尼卡]]撰;田茂泉譯:清代道教與密教互動之一例(二)——「龍門西竺心宗」
===2006年第1期===
+
*早島妙聽:道家生存法:生涯現役幸福論
===2006年第2期===
+
*[[姜守誠]]、蔣丹丹、楊繼承:淸末民國初 老子研究著述提要八種
===2007年第1期===
+
*[[白照杰]]:回歸自然與攀登仙道
===2007年第2期===
+
*管國興:上德之「得」——《[[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之管見
===2008年第1期===
+
*周天慶、彭倩:《[[莊子]]》倫理思想的底色及其旨歸
===2008年第2期===
+
*陳晗:論「至人」境界一一從《[[莊子]]》中的[[列子]]形象說起
===2009年第1期===
+
*劉曉豔:顏真卿仙化傳奇的歷史因緣和文化爭議
===2009年第2期===
+
*[[黃永鋒]]:《[[三元延壽參贊書]]》注說(七)
 +
*李小龍:道門早晚功課經考述
 +
*南信雲:[[閔智亭]]大師記憶中的李理山方丈
 +
*趙可意:唐宋試經制度考略
 +
<br>
  
 +
===2018年第2期(總第32期)===
 +
*李黎鶴、[[李遠國]]:五顯、五通、[[馬元帥]]與[[華光大帝]]的歷史考辨
 +
* [[姜守誠]]:歷代道書中所見的「發願」
 +
*王超:韓元震對《[[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解釋與批判
 +
*金文卓:從自然、個人到社會:《[[陰符經考異]]》生命哲學思想發微
 +
*陳璋:[[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煉思想及借鑒
 +
*陳李凡平:田公元帥淵源的史料及田野考證
 +
*葉錦華:戊戌年孟夏漳州道教與民間信仰田野考察
 +
*孫君恒、劉可馨:習近平對[[老子]]思想運用的創新
 +
*李懷宗:健康之「道」
 +
*紀尚坤:道教心性煉養對心理養生內涵拓展的啟示
 +
*宮哲兵:海靈格「糾纏」與道教儀式的比較
 +
*李唯希:建設性後現代主義與道家哲學的相似性對比
 +
*褚國鋒:[[卿希泰]]先生與新加坡道教學院二三事
 +
*李小龍:困境與挑戰:道教信仰的敘述與理解——評[[程樂松]]著《[[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道教信仰的觀念史視角]]》
 +
*黃林杭:觀道史古今,探玄門興——評劉康樂著《[[明代道官制度與社會生活]]》
 +
*楊賀淞:「盛世修志」——評《[[北京東嶽廟志]]》
 +
<br>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道教雜誌及學術期刊列表]]
 
*[[道教雜誌及學術期刊列表]]
  
 
[[Category:道教學術期刊]]
 
[[Category:道教學術期刊]]

2019年2月24日 (日) 13:38的最新版本

《道学研究》于2003年创刊,由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资料库、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和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福建省道教协会研究室和厦门市朝天宫道学讲坛协办。主编为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此刊物是中国大陆第一份专门以道学研究为内容的学术期刊,学刊的宗旨是“道德养生、人文关怀、返朴归真、和谐自然”。此刊物旨在发掘道学的文化遗产,启迪创造思维,为现代人类的健康生存服务。自第一期起,该刊便秉持天、地、人三才之道相互融通的理念,采用专题与专栏相结合的办刊形式。本刊特设立多个栏目,设有易学之道、老庄新解、医学养生、道门思想、经典发微、三教关系、洞天名胜、道门建筑、道教考古、道教艺术、道教文学、科仪研究等十二个栏目。该学刊为半年刊,ISSN:1728-7642。

各期目录

2003年第1期(总第1期)

  • 发刊词
  • 卿希泰:全真道的产生及其在金代的发展
  • 李明鸟、詹石窗:《红楼梦》大观园图正解——道教太极象数的艺术积淀探秘之一
  • 陈静:刘安成仙考释
  • 邓小伟:《周易》与龙——以乾卦为视点之探析
  • 张松辉:重评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 盖建民:《服气精义论》的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略析
  • 吕锡琛:论道家健心养德的心理调适智慧
  • 李远国:道教“北极驱邪院印”考辨
  • 姜守诚:试论道教自然观的现代价值
  • 白奚: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
  • 刘泽亮:从《周易禅解》看三教关系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一)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一)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


2003年第2期(总第2期)

  • 李刚:道教人生哲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 黄瑞林、詹石窗:略论道教万物同源的生态整体思想
  • 陈霞:道教整体生态思想初探
  • 蒋朝君、盖建民:道教生态伦理的规范和准则
  • 乐爱国:《抱朴子内篇》生态伦理思想之探讨
  • 林巧薇:“洞天福地”与道教生态智慧
  • 郭金彬:《周髀算经》与道
  • 王前:略论道家与道教的程序崇拜意识
  • 谢清果: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
  • 王风:刘牧的学术渊源及其学术创新
  • 朱亚辉:何道全“随机应化”的道学思想
  • 马汉钦:妙境即在有无间——试论道家审美境界
  • 谢金良:对《老子》研究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 苟波: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道教学解读
  • 陈全忠:厦门了闲道社述略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二)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二)
  • 全球第一个道教电视频道《道通天地》在香港隆重开播


2004年第1期(总第3期)

  • 萧汉明:对庄子养生论思想转折的阶段性考察
  • 袁志鸿: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
  • 李鹏、詹石窗:《金瓶梅》的河洛卦理──道教易学象数的艺术积淀探秘之二
  • 黄键:道教色彩与世俗精神——泉州傀儡目连戏《李世民游地府》中的伦理纠葛
  • 吴鸿雅、李强:道教全真科仪音乐象限中的美学思考
  • 陈文水:浅论宋代道教文学的发展机制
  • 姜守诚、蔡振村:“生生之谓易”——试论《周易》的养生哲学
  • 李素平:《老子》对女性的尊崇
  • 陈强:原创章句的现代诠释
  • 夏志前:道法自然尚无为──论老子对异化文明的批判
  • 刘建平:论《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
  • 傅小凡: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兵家之道”
  • 赖平:《抱朴子内篇》伦理价值的剖析
  • 刘晓艳:李西月与内丹西派
  • 任娜:闽南民间信仰活动中的“醮”
  • 高致华:略论“开台圣王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三)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三)
  • 盖建民:“香港暨华南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4年第2期(总第4期)

  • 胡孚琛: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 黄友敬:略谈老子摄生之道
  • 谢清果:道法自然:老子文化技术运作范式的核心
  • 高明亮:生态法与“道法自然”
  • 张培高、刘剑:略谈《养性延命录》的养生原则
  • 乐裕贤:论医道源流与关系
  • 黄永锋:《太平经》医理后言
  • 付笑萍:魏华存黄庭经》的医学思想
  • 郑晓江:《抱朴子内篇》的生死哲学解析
  • 盖建民:葛洪抱朴子内篇》科学思维方法略析
  • 章波娜、孔令宏:葛洪的美学思想分析
  • 袁清湘:李白一生荣损与道教关系探微
  • 苟波:道教与“仙女降临”故事之情节要素分析
  • 张振国:《悟真篇》的艺术成就
  • 黄玉顺:论“超越”与中国“三教”的超越方式
  • 张思齐: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论黄帝的神格
  • 张泽洪:论瑶族道教仪式的伦理思想——以瑶族度戒为中心
  • 刘海燕:善书中的关帝:民间的道德守护神
  • 连镇标:《黄帝阴符经》义说(四)
  • 乐爱国:《太上感应篇》义说(四)
  • 李醒民:无边光景一时新 ——评《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等书
  • 唐劭廉:道家道教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简评《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


2005年第1期(总第5期)

  • 陈耀庭:道教研究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批评和反批评——读龚鹏程的《道教的性质
  • 陈启新:陈国符先生传略
  • 杨英:魏晋道教“精舍”考
  • 樊光春:天水玉泉观元代碑刻综考
  • 黄景春:关于“罚不加满”
  • 林观潮:佛与道的交流:明末福清黄檗山禅僧的扶乩
  • 野川博之:论高泉性激提及仙的诗文
  • 黄黎星:雷思齐《易筮通变》占筮说评析
  • 谢金良:《周易禅解》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谢清果:老子学习观及其现代价值
  • 叶一萌:老子思想中“无”的内涵
  • 张金红:道家思想与园林建构
  • 安东溶:论韩国医学与道教之关系
  • 康惠英:柔弱胜刚强——太极拳的道家思想底蕴及其养生意义
  • 常培文:李签“大小有定”新解
  • 吴羽:徐神翁信仰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6期)

  • 卿希泰:道教文化与世界和平
  • 许抗生:当代新道家的伦理价值观
  • 吕锡琛、刘忠于:论《太平经》的道德教化思想
  • 徐晓望:从《闽都别记》、《海游记》看陈靖姑信仰的两大系统
  • 周高德:道教象征符号无极图及太极图与老子之“道”
  • 赵玉玲:“小国寡民”与“百谷之王”——论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 尹志华:试析北宋老学中的性命论
  • 赵芃:道教气象与生态美
  • 陈玲:《吕氏春秋》农学思想简论
  • 常大群:古典小说中的道教养生世界
  • 陈庆优:《养性延命录》养生思想探析
  • 谢清果:道学与传统科技思想的互动及其意义——盖建民教授新著《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读后感
  • 詹石窗、张慧远:《愿》剧与道教关系略说
  • 袁清湘:论李白金陵情结与道缘
  • 苟波:道教与中国古代“游仙”和“仙凡恋情”小说
  • 刘燕:叶维廉中西比较诗学中的道家传统
  • 游子安:香港道堂文献整理及研究——以经书与碑刻资料说明
  • 范正义: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网路的田野调查
  • 高致华:日本道教研究的近况及新作介绍


2006年第1期(总第7期)

  • 朱越利:《周易参同契》的黄老养性术
  • 林安梧: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
  • 林忠军:论俞琰儒道会通的易象观
  • 刘泽亮:禅道交涉与道学重构论纲——从“平常心是道”的老庄化特色说起
  • 林可济:道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张世英先生的道学研究与道家情怀
  • 江峰:参同而同见天机——张积中对悟元子《参同直解》之节释管窥
  • 张崇富:试论陈景元的审美思想
  • 傅小凡:试论《太平经》的政治哲学思想
  • 吴大振:阳道生的“真诠”思想初探
  • 夏涛:试论王道渊的道教思想
  • 李倩:从《列仙传》看早期道教的“至人”理想
  • 盖建民:净明道孝道与医道关系略论
  • 杨玉辉:《通玄真经》的养生思想
  • 罗炽:中国民俗财神信仰的心理分析
  • 刘江:蒙元全真醮祀初探
  • 李志强:修炼成仙图—— 一件《太平经》道教思想题材的汉画像石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究竟境界第十讲(上)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养生修持类咒语选讲(上)


2006年第2期(总第8期)

  • 卿希泰:精神永在 道业长存——沉痛悼念赖宗贤先生
  • 詹石窗:两岸使者 弘道先锋——悼念赖宗贤博士
  • 盖建民:深切怀念我们的学长赖宗贤博士
  • 陈静:身体的感觉:《女金丹》第二戒规的分析研究
  • 杨燕:道教禁忌浅议
  • 连镇标:《易林》道家思想初探
  • 萧登福:试论《神农本草经》对道经《太上灵宝五符序》及道教药饵修仙说的影响
  • 常大群:《磻溪集》的修道养生艺术世界
  • 丁强:汉末太平道的教团及其教职设置
  • 蒋九愚:老子天道观的人文主义意蕴
  • 林俊雄:韩非子解读《老子》的诠释学维度
  • 刘晓燕:老子“涤除玄鉴”的哲理内涵及其美学意蕴
  • 于国庆、商霄:《道德经》的知识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 江琼:古代水墨山水画中“道”的美学精神
  • 江峰:至诚则灵——中国宗教心灵感应修行探略
  • 盖建民:道学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 高致华:2005年度日本宗教学界最新研究快讯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究竟境界第十讲(中)
  •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养生修持类咒语选讲(下)


2007年第1期(总第9期)

  • 胡孚琛: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 萧汉明:葛洪与黄老之学
  • 徐晓望:元代道士薛茂弘天妃信仰
  • 谢金良:《老子》的时间观及其审美观初探
  • 周高德:以《道德经》为根本的道教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尹志华:王雱的《老子注》探微
  • 傅小凡:《易传》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思考
  • 乐爱国:略论道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 曹剑波:道教心理保健的理论精髓管窥——以《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为研究物件
  • 黄丽军:《西游记》道教养生思想刍析
  • 黄永锋:道教服气术对佛教的影响
  • 崔娟:成玄英重玄学与儒佛道三教
  • 丸山宏著;张泽洪译:宋代与高丽道教青词比较研究——东亚背景下的道教仪式文书
  • 张雪松:法国学界对全真龙门派研究管窥
  • 高致华、蔡瑞婷:2006年日本道教研究力作介绍
  • 逄礼文:道教交叉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评介
  • 张振国辑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的诗词


2007年第2期(总第10期)

  • 朱越利:唐代非参同阴丹术
  • 萧登福:宋后儒家经籍及修身法门的宗教化与道教化
  • 宋晶:“治世玄岳”牌坊的文化解读
  • 黄键:不对称的双重时间——元代道教度脱剧的时空体形式
  • 崔发展:小大之辩——从《逍遥游》到《齐物论》的思想进展
  • 刘建平:《庄子》中“丑”的美学意义
  • 赵芃:“无数劫来,混沌自然”——道教宇宙天体“混沌”说
  • 朱展炎:试论全真北宗修道思想与老庄哲学之渊源
  • 张松辉、周耿:论老子的“无”不是道
  • 陈龙:试论《原阳子法语》丹道思想及修道法则
  • 刘永霞:陶弘景与道教外丹黄白术
  • 黄永锋:道教养生与饮酒
  • 赵卫东全真道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江海洋:从道学三式看道家哲学的社会历史观
  • 李育富:道教“身国共治”思想的演变及其特征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第一部分)
  •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连载)——究竟境界第十讲(下)


2008年第1期(总第11期)

  • 葛荣晋: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与“因循”管理之道
  • 张广保:纬书的构成及其思想渊源研究(I)
  • 尹志华王常月传戒新考
  • 姜守诚张三丰宝鸡行迹考——以金台观所藏明代碑石为中心
  • 盖建民:道教产生的医学思想渊源初论
  • 陈全新:中道——《养性延命录》养生原则探析
  • 姚勇、吕锡琛:论老庄思想对调治唯我心理的启示
  • 吴保春:道教竹文化琐谈
  • 唐竹:从马斯洛心理学论道家道德观、人生观的产生
  • 宫哲兵:以道治国,建立公道正义的和谐社会——老子道德经》新译(I)
  • 馀开记:道德行销初探
  • Kao, Chih-hua: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 of Guandi in Japan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II)
  • 黄丽军:历代道教饮酒诗辑要
  • 逄礼文:探索道教文化研究之真境界——卿希泰先生《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读后感
  • 黄永锋:《石竹山道院文丛》评价
  • 胡孚琛:在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胡孚琛: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2008年第2期(总第12期)

  • 胡孚琛: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再论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
  • 张广保:纬书的构成及其思想渊源研究(II)
  • 张泽洪:道学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
  • 高致华、张丽娟:龙的图腾与民间信仰
  • 徐朝旭:原始生产祭祀礼中的科技伦理萌芽
  • 赖萱萱:论国家机器在儒家伦理向民间神明信仰渗透中的作用
  • 赵卫东:由丘处机到《太乙金华宗旨》——全真道龙门派内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I)
  • 何振中:道教内丹水火及其医学养生意义初探
  • 黄永锋:道教饮食谨和五味析微
  • 罗伟国:宫观的组织管理形式
  • 常大群:全真道诗词中的清净丹法
  • 常珊珊:全真语录中的丹道要诀
  • 宫哲兵:以道治国,建立公道正义的和谐社会——老子道德经》新译(II)
  • 经纶:《庄子》生命之“顺”——兼析“无以故灭命”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III)
  • 肖海燕: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郝爽:拓展道教与中国养生文化研究学术新空间的高水准论著——詹石窗教授《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评介
  • 郑长青:《道教服食技术研究》评介


2009年第1期(总第13期)

  • 胡孚琛:开悟禅定第九讲
  • 唐爽、谢金良:略论佛神与道神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 林榕杰:大变局中的不易之言——郑观应论中学与西学
  • 张晓华:老子的“道”与巴门尼德的“存在”——一个存在论层面的比较
  • 高致华:医药神个案研究——黄大仙信仰的转变与发展
  • 罗伟国:道观的世俗化与道教神祇的民间化
  • 谢清果:道家语言传播方法的艺术神韵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之二)
  • 江峰、董继祥:试析《赤松子中诚经》的生命意识与劝善倾向
  • 张欣:“谦”与老庄身国共治思想的关系
  • 王虹:《庄子》作者归属续考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IV)
  • 吴成国、田学辉:大著照眼放光明——简评张泽洪著《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
  • 黄丽军:《民俗八神》评介
  •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纂《百年道学研究精华集成》通告


2009年第2期(总第14期)

  • 陈耀庭:在不中不和中求中求和——李一道医思想初探
  • 姜守诚:“业秤”小考
  • 肖海燕:王秀学思想中的道论
  • 崔海亮: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 鞠磊:论李荣的重玄思想
  • 杨子路:天师道的法治与法律神圣性观念
  • 李海林:回归与背叛——从道家“心与道契”看叔本华认识论困境
  • 王恒、蒋朝君:对《道德经》之“道”与《约翰福音》引言中的“道”的浅析
  • 叶明生:张圣君信仰文化发祥地永泰方壶岩考察
  • 高致华、曾慧婷:浅谈关帝神话
  • 蔡清旭:道教俗神中坛元帅联谊会在台湾
  • 李秋香:近三十年来魏晋南北朝道教信仰研究述评
  • 林啸、谢清果:道教刊物与道教文化的弘扬——以厦门大学《道学研究》为例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之三)——大道、阴阳五行与生命关系论
  • 黄永锋、吕苗苗:医术与信仰:传统道教对瘟疫的策应
  • 康思奇撰;张丽娟、黄永锋译:道教典籍的翻译(索引部分)
  • 王萃婷:醍醐灌顶——读詹石窗教授《道教文化十五讲》有感
  • 周克浩:武当文化研究的奇葩——《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评述


2010年第1期(总第15期)

  • 唐明邦:一言止杀,功垂万代 ——读《长春真人西游记
  • 赵芃:《山东道教史》研究的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肖祥、吕慧:道家人己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申喜萍:张雨美学思想试探
  • 李铁华:道教山岳崇拜现象初探
  • 林美容、释印隆:承天禅寺传悔法师的梦与境
  • 林榕杰:《老子》“柔”、“弱”范畴研究
  • 夏晓平:老子生死观的思想渊源探析
  • 慕鹏帅:浅论庄子的思维方式——独具特色的直觉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
  • 张琴:何谓逍遥?如何逍遥?——《逍遥游》浅析
  • 周克浩:《周易·乾卦》卦辞对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 张永宏:宋代以前两丹书的药物略论——《契秘图》、《历验抄》探讨
  • 刘永霞:陶弘景的服食养生术
  • 詹石窗:道教修行漫说(之四)——生命、 中和与无为
  • Kao, Chih-Hua, WAN, Chao-qian:A Special Matsu Celebration:A Cult Introduction of Imperial Fair in Matsu Temple of Tianjin
  • 姜家君:妈祖信仰与儒家的“仁爱”精神
  • 罗伟国:水神及水神庙
  • 梅莉: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更新——态铁基主编的《中国庄学史》读后
  • 沈文华:《丹道法诀十二讲》书评


2010年第2期(总第16期)

  • 詹石窗许地山道教史》研究
  • 姜守诚:新获北凉“缘禾二年”冥讼文书所见之勾魂术
  • 张思齐:在比较视域中看孟郊诗歌的道意
  • 杨建波、杨志翔:道与道家美学
  • 于国庆:文学视角下传统兵学与神仙文化之互动关系略论
  • 刘嗣传:论道教道术转型与运用
  • 余秋华、谢清果:老子的和谐传播观
  • 孙磊:论老子的具象传播思维
  • 刘文娟、谢清果:老子言语传播观念探析
  • 庞笑:精神良药何处寻?——谈网路时代对老子内向传播思想的新认识
  • 周耿:论《易传》与老子人性论之会通
  • 魏小巍:试析全真道创教早期的“神通”现象
  • 刘文丰、刘文昕:皇城道观大高玄殿建筑述略
  • 方遥:“充实而有光辉”——《中国道家之精神》评介
  • 钟华:道家精神永驻——《中国道家之精神》读后
  • 林啸:道家思想研究的新进展——评读《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


2011年第1期(总第17期)

  • 葛荣晋:“形神双修”与道商的健康人生
  • 李远国:雷法、丹道与养生
  • 宋学立:碑刻材料所见的明永乐朝武当道教与皇室的往来
  • 李瑞振:陆西星生平事迹考
  • 刘江:北宋道士林灵素史迹考略
  • 闫合作、李修忠:长春第一观考证
  • 刘永霞:试论陶弘景的“梦通术”
  • 郑长青:《太平经》与早期道教清静思想
  • 董涛:汉代的祝诅
  • 高致华:西王母周穆王恋爱物语
  • Kao,Chih-Hua, Wan Wang, Chao-Qian:Belief and Culture Patter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Kai Zhang Sheng Wang
  • 黄永锋:试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
  • 蒋艳萍:试论道教“存思”修炼的现代意义
  • 张永宏:石竹山考察记
  • 杨芳、谢清果:上善若水与媒介的社会责任
  • 曾艳辉:论老子传道的说服策略及技巧——以《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为例
  • 刘守政:紧扣时代脉络,阐扬“道”之真精神——读孙亦平著《道教文化》
  • 刘嗣传:丰厚而独著,广博堪为典——评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


2011年第2期(总第18期)

  • 李丰楙:官箴与劝善:黎贵惇《见闻小录‧箴儆》的善书化
  • 张广保: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与派字谱的形成
  • 修功军:涡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 王干城:老子困知录
  • 张钦:略论华佗五禽戏的养生功能
  • 詹石窗:扶摇高士陈抟睡意诗
  • 于国庆、李铁华:陈抟道易思想略论
  • 陈莹、羽离子:中国神祇都天考
  • 萧友信:台湾民间宗教信仰下的丧葬思维——以吉祥用语为例
  • 黄永锋:道教药学若干问题探究
  • 方晴:简论道教音乐的审美路径
  • 张丽娟:《关尹子》研究现状与思想路向探索
  • 刘江:略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史料价值——以林灵素篇为例
  • 冰慧:从爱因斯坦的“两个背向旋转的光子”说起
  • 张崇富:全球化时代的道士形象刍议
  • 林銮生:《中国宗教思想通论》评介
  • 郭晓东: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述评


2012年第1期(总第19期)

  • 姜守诚:台南灵宝道士度亡科仪中“放赦马”
  • 张珣、洪莹发:进钱补运科仪分析——以台南安平妙寿宫小法团为例
  • 詹石窗、邱沛轩、梁玲:2011年道教文化新气象
  • 徐平:道教在历史上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及现代意义
  • 马汉钦:形神理论源自道家考
  • 田诚阳:道教修炼学十大宗旨
  • 高致华:横浜关帝庙关帝祭分析
  • 陈锦平:行气玉器用途辩证
  • 简一女:《道法会元》符咒道法的体用兼全观
  • 宋峰:《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成书年代与作者考辨
  • 谢清果、杨芳:交流的无奈:老子与彼得斯的不谋而合
  • 陈全新:论《道德经》的廉洁思想
  • 罗昭华、刘升荣:从纳西古乐探讨梓潼洞经音乐发展途径
  • 雷宝:《道教在当代中国的阐扬》评介
  • 郑腾飞:老子管理智慧的全新阐释和拓展——评《和老子学管理》
  • 王乃考:一种导向和谐的媒介生态观——评《和老子学传播》
  • 王昀:传播学本土化的革新与探索——读《和老子学传播》


2012年第2期(总第20期)

  • 李远国:论《性命圭旨》的理论与内炼法
  • 张思齐:楚辞中的水意象与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上)
  • 姜守诚:中国古代“送瘟”习俗考源
  • 张永宏、田甜:神圣的表演:拓荣马仙信仰迎神赛会的仪式——一个戏剧人类学的考察
  • 周克浩:《周易》的治家思想
  • 于国庆:试析道教医学之思维模式对传统兵学的借用
  • 祝涛:《太上感应篇》与《佛说十善业道经》劝善思想比较
  • 宋野草:从《论语》中饮食养生说开
  • 杨子路:佛道双修——宗教对话与和谐的典范
  • 田诚阳:修真内景谈
  • 彭展:试论《清静经》的修道境界
  • 谢清果、王昀:老子的人际异化批判及其突破
  • 沈朱珠:《道教服食技术研究》评介
  • 王巧玲:中国迄今为止最详实的地方道教史之一——《江西道教史》述评
  • 黄永锋:读刘嗣传道长《演道录》有感
  • 曹艳辉:老子养生学研究之新境界——兼评《和老子学养生——老子的健康传播智慧》


2013年第1期(总第21期)

  • 詹石窗:关于“平安道”的几点思考
  • 张思齐:楚辞中的水意象与屈原人格的道家溯源(下)
  • 李海龙:2000年以来国内道教与养生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 韩焕忠:引用佛语明南华——浅谈钱澄之对《庄子》的佛学解读
  • 邱沛轩:论《无能子》的修道思想
  • 陈锦平:发现1622年《天仙正理》文献——《内炼金丹心法》辨疏
  • 张新焱:简论林灵素与蔡京之关系——以《宋史•林灵素传》为中心的考察
  • 萧友信:柘荣马仙对“道法自然”之体现
  • 姜家君:妈祖信仰的功能解析——以个体的“显隐”功能分析为例
  • 詹石窗:道通中韩,真情暖人——2012年11月访问韩国随笔
  • 张永宏:四川大邑鹤鸣山考察日志
  • 林銮生、孔德章:揭阳道教娘宫观纪略
  • 张党珠:论《庄子•人间世》及其权变处世观
  • 王小贝、谢清果:优化公共领域内口语传播的学理省思——老子语言观的视角
  • 陈起兴:《夜读老子》编者纪要
  • 颜文强:易道平安书:传统书法的新发展——癸已年仲春月詹石窗教授访谈录
  • 玄牡子:鹤鸣山二日小参抒怀(组诗)


2013年第2期(总第22期)

  • 胡孚琛:丹道实修须知
  • 章伟文陈抟“龙图易”及其对道教史、易学史的贡献
  • 魏义霞:厌生还是乐生——庄子生命哲学探析
  • 田湖、蒋朝君:道学中的“坐忘”思想及其意义——以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为主体之展开
  • 江钰林:试论古灵宝经中早期的“劫”——从《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到《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 陈云鹤:炁的本质——当代道医对于“炁”的理解和认识
  • 何文庆:厦门与槟城的玉皇殿之异同论述
  • 庞理:东厨司命灶君新经
  • 林銮生:灶神信仰传播的新形式——中国厨房文化博物馆馆长李电萍女士访谈录
  • 叶姿含:道教名胜探幽之行——从大邑鹤鸣山到西宁土楼观
  • 张永宏整理:人居天地尊德性 鹤鸣千古悟道光——鹤鸣山道观杨明江道长访谈录
  • 洪燕妮:《云笈七签》三种道教宇宙生成论探析
  • 陈林:《云笈七签》宇宙论思想论略
  • 王治伟:从《云笈七签》看道教的善恶思想
  • 邹秀季:《云笈七签》心性思想探析
  • 刘晓艳:张素卿的道教绘画及其影响
  • 詹石窗:研道未名湖——调寄“点绛唇”
  • 逄礼文:道教宗派研究的创新性成果——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评述
  • 李海龙:《凝眸云水》评价


2014年第1期(总第23期)

  • 詹石窗:盘古开天神话的平安精神
  • 姜守诚:清代文昌宫与地方慈善事业——以浙江廿八都的保婴碑为中心
  • 谢世维:《正统道藏》本《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的成书考察与结构分析
  • 陈锦平: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诠释回顾和分析——“真人之息以踵”研究
  • 徐强:西方汉学界庄子哲学研究的类型初探
  • 颜文强:“道教人文医疗”概念考探
  • 田诚阳:试论养生修炼学与道教复兴的关系
  • 申小红:明清佛山民间的神祇崇拜——以北帝神为考察中心
  • 杨荣涛:中国西南的阿昌族及其道教信仰
  • 李铁华:娲皇圣界 万众神往——女娲神话与涉县娲皇宫
  • 林采佑:从《道德经》第十一章看老子的“有、无”观——以现象世界的理解方式为中心
  • 陈洁:“其邦夬夬”邦民之辨
  • 陈起兴:《道德经》是一部廉政宝典
  • 卢伟:从水的意象看《封神演义》的艺术特色


2014年第2期(总第24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信仰表征探究
  • 白照杰:唐前期道籍的宗教性追溯:仙籍考论
  • 秦国帅:明代藩王与山东全真教
  • 常珊珊:孙不二全真道的发展
  • 申小红:北帝灵异传说及其形象变迁——以元明清佛山地方叙事文本为考察中心
  • 陈锦平:《内金丹》内炼图形符号研究
  • 吴静:《云笈七签》符图部探究——以山岳真形图为中心
  • 于洪涛:道士诗与受道教影响的文士诗
  • 梁村:探究老子治国思想的视觉传播向度
  • 曹艳辉:国家治理者角色认知下的老子政治传播思想探析
  • 罗凤华:从“法自然”到“任自然”——老庄的自然思想及其实践途径
  • 邓梦军:庄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探究
  • 李海龙:一位热衷于研究、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韩国学者型道士——金辰哲博士访谈录
  • 张崇富:皇皇巨著 厥功甚伟——论《道藏通考》的成就与贡献


2015年第1期(总第25期)

  • 詹石窗:平安道的状态预测
  • 白照杰:道法外传与“经需师受”——兼论中古道教崩溃之原因
  • 李长青:金元时期胶东地区全真道教斋山派考略
  • 刘藤:《真灵位业图》的神祇谱系与版本源流
  • 申小红:明清佛山冶铸行业中的水神崇拜
  • 于笑夏:地方志所载马仙“旱祷辄应”资料汇编
  • 汪增阳:“名可名,非常名”众妙之门的钥匙——《老子》关键字集注
  • 李惠生:试论“道”的三种形态
  • 李立政:如何打响王屋山道教养生品牌的思考
  • 邱沛轩:论《道德精华录》的坐功思想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一)
  • 颜文强:道教医学的特色与当代价值
  • 路鹏飞:庄子与伊壁鸠鲁自然观、人生观比较
  • 詹素娟:一部探索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好书推荐《签占与中国社会文化


2015年第2期(总第26期)

  • 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的理论结构、学术史回顾及其价值、意义
  • 李刚:天随——道家个人与集体观念的审视与重构
  • 梁玲:《医道还元》思想考论
  • 张剑伟: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的一个标志性命题
  • 吴靖梅:《道德经》中的“谷神”二字探析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二)
  • 白照杰:《无能子》“杂以释氏之说”新论——兼谈《无能子》的历史地位
  • 张行津:《上清大洞真经》诸版本比较
  • 姜守诚:《抱朴子•登涉》中的知名劾鬼术
  • 王亚:《道藏》所载梅福崇拜观宇研究
  • 孙启鸿:沂蒙山区道教神仙史话(一)
  • 张海澜:试论北顶娘娘庙的碧霞元君信仰
  • 于笑夏:东亚视域下的道教研究方法及资料运用——《东亚道教》读后
  • 孙三虎:遇见散落于古经中的传播惠世之道——评《《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


2016年第1期(总第27期)

  • 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的理论结构、学术史回顾及其价值、意义(二)
  • 戈国龙:修道智慧与生命科学
  • 赵芃、梁琛:论天人合德的本质及自然作用
  • 程旺:老子哲学中的“身”及其意蕴
  • 姜守诚:试论《抱朴子·登涉》中所见的辟蛇术
  • 阮玉凤、林銮生:越南民间灶神信仰仪式初探
  • 孔含鑫:先天与环中:陈扶易学“太极之先”的本体境界
  • 李小龙:有关道教前史的几点思考——从道教的形成过程看先民自我认知的转变
  • 袁伟:《道藏》本《洞神八帝妙精经》考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三)
  • 吕师:曲靖洞经会初探
  • 张毓婷:论道家道教审美的超世俗功利性
  • 张行津:道教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 陈钰宁:《东北全真道研究》评介


2016年第2期(总第28期)

  • 祁履泰著;肖涵露译;陈霞校:三世纪的道教
  • 寇风凯:老子研究五种书目提要
  • 杨子路:庄子研究著作提要四种
  • 李冀:大陆地区《文子》著作提要概说
  • 屈燕飞:百馀年《周易参同契》研究相关著作提要
  • 林贵泼:张宇初天师易学思想探要
  • 代秋彬:庄子的逍遥境界与濠梁之辩新解
  • 田子耕:《道德经》“民之利器”的本义及其历代注释研究
  • 张海澜:试论西王母的形象变迁及其信仰衰退
  • 张素:试析杜光庭的书法艺术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四)
  • 颜文强:试论孙真人“续命煮散”对中风的治疗原理
  • 郭学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道解——胆是元阳,是十一脏之父
  • 苏庆华 范正义:林国平《签占与中国社会文化》评介
  • 廖芷蘅:老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及其时代价值考量——读《道德真经精义》有感


2017年第1期(总第29期)

  • 陈霞:论《老子指归》对《老子》的继承及其以易阐道的特色
  • 姜守诚:近世中国送瘟习俗研究的学术回顾
  • 何欣:内丹学典籍整理注解书目提要
  • 张永宏:丁酉年夹钟丽月天台山传统文化田野考察记
  • 周克浩:《云笈七签》戒律思想研究——以《周易》卦为视角
  • 彭必生:勘尽旁门话金丹——以陈楠《罗浮翠虚吟》为例观南宗金丹之术
  • 付腾月:白玉蟾入道原因略考
  • 李立政:老子悟道王屋山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五)
  • 阮氏和:观音形象与越南民间文学创作
  • 王亚:宋元江西买地券中的梅福信仰
  • 陈钰宁:历史变迁中陈靖姑形象的多元构建
  • 谢怡晴:融合与变异:漳州阎山小法仪式调查
  • 董方霞:第十一届两岸宗教学术论坛“空间、网路与宗教”综述


2017年第2期(总第30期)

  • 詹石窗:论“谷神妙用”——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解读
  • 萧登福:试论民间宗教即道教
  • 莫妮卡撰;田茂泉译:清代道教与密教互动关系之一例——“龙门西竺心宗”
  • 郑长青、赖萱萱:祖先崇拜伦理思想的理论探源
  • 徐荟:浅析丘处机环境美学思想
  • 宋浩钰:厦门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药签海外药物探析
  • 任中慧:厦港朝宗宫“成年礼”探访
  • 刘金成:三官道院通灵妙,四海同学悟玄机——记2017年“跨文化视域中的新道学工作坊暨三官道院道学文化体验营”活动
  • 信宓:常养吾浩然之炁 时守我虚灵之神一一纪念师父田诚阳真人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六)
  • 彭梦思:文以载“道”——詹石窗教授《道教与戏剧》评介
  • 吕苗苗:探究宗教本源与未来:从信仰到仪式一一兼评《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
  • 肖驰:道教在韩国的传播发展与宗教样态的新研宄一一读孙亦平教授新著《道教在韩国
  • 黄建兴: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宄》述评
  • 罗倩:《养生学》评介
  • 李小龙:寻幽探微,烛见新知——评王皓月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
  • 逄礼文:《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评介
  • 张海澜:朴实的呼唤一一《规矩草》读后


2018年第1期(总第31期)

  • 詹石窗、胡瀚霆:道家“知止不殆”的文化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莫尼卡撰;田茂泉译:清代道教与密教互动之一例(二)——“龙门西竺心宗”
  • 早岛妙听:道家生存法:生涯现役幸福论
  • 姜守诚、蒋丹丹、杨继承:淸末民国初期老子研究著述提要八种
  • 白照杰:回归自然与攀登仙道
  • 管国兴:上德之“得”——《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管见
  • 周天庆、彭倩:《庄子》伦理思想的底色及其旨归
  • 陈晗:论“至人”境界一一从《庄子》中的列子形象说起
  • 刘晓艳:颜真卿仙化传奇的历史因缘和文化争议
  • 黄永锋:《三元延寿参赞书》注说(七)
  • 李小龙:道门早晚功课经考述
  • 南信云:闵智亭大师记忆中的李理山方丈
  • 赵可意:唐宋试经制度考略


2018年第2期(总第32期)

  • 李黎鹤、李远国:五显、五通、马元帅华光大帝的历史考辨
  • 姜守诚:历代道书中所见的“发愿”
  • 王超:韩元震对《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解释与批判
  • 金文卓:从自然、个人到社会:《阴符经考异》生命哲学思想发微
  • 陈璋:张三丰道教哲学中的修炼思想及借鉴
  • 陈李凡平:田公元帅渊源的史料及田野考证
  • 叶锦华:戊戌年孟夏漳州道教与民间信仰田野考察
  • 孙君恒、刘可馨:习近平对老子思想运用的创新
  • 李怀宗:健康之“道”
  • 纪尚坤:道教心性炼养对心理养生内涵拓展的启示
  • 宫哲兵:海灵格“纠缠”与道教仪式的比较
  • 李唯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道家哲学的相似性对比
  • 褚国锋:卿希泰先生与新加坡道教学院二三事
  • 李小龙:困境与挑战:道教信仰的叙述与理解——评程乐松著《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道教信仰的观念史视角
  • 黄林杭:观道史古今,探玄门兴——评刘康乐著《明代道官制度与社会生活
  • 杨贺淞:“盛世修志”——评《北京东岳庙志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