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dzindex|書名=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簡稱《 |編著=|卷數=四經同卷|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本文類|正統道藏字號=傷|涵芬樓本冊數=341|新文豐本冊數=19|三家本冊數=11|道藏提要編號=615|中華道藏分類=三洞真經三洞經教|中華道藏冊數=6}}'''太上老君說常 清靜 》、 ''',簡稱 《常清靜經》 從目前發現的最早注本出於唐末五代的[[杜光庭]]推測,它大 約成書於唐代。 南宋《秘目》及 清靜經 通志•藝文略 篇幅短小,只有391字,但對後世道教教理的發展頗有影響 著錄作一卷 特別是全真道派,對此更加重視。現存於 今本收入 《[[正統道藏]]》 中的註解,大 洞神 分為全真道士所作 本文類 在[[全真派]]的[[早晚功課]]中,也必誦此 。其經教人遣欲清心,對當代人調節心理狀態 文不足四百字 也有參考價值。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務貪求而沉苦海 ,經後有[[葛仙翁]]、左玄真人和正一真人三篇贊語,學術界多認為贊語是託名之作 全經以 內稱: 清靜」二字為主要宗旨。認為[[大道]]無形、無名、無情,但 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性本清本靜,而且「人性 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然而, 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 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麗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回到 」大旨以 清靜 。勸人澄心遣欲,空無常寂,乃至寂無所寂 根本在 則體合 「遣欲」 。遣欲的辦法,是內觀於心,見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所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心、形、物三者既無,那就到了能觀空,且悟到空無其空的境界。進一步悟到「無其空」的「無」也一併遣盡,那才達到湛然常寂的境界,欲便不生;欲既不生,便是真靜。真靜應物,便能真常得性,常應常靜,便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從此漸入真道,以至於得道。下章分析眾人之所以不得真道,因為有妄心(不合大道和人之本性的虛妄之心),所以由之驚其神,著於物,因之生出貪求,有了貪求,便生煩惱,以至流浪於生死輪迴之中。只有悟得真道,才能得道,臻於常清靜之境。其說出自隋唐道教重玄哲學。此經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唐末[[杜光庭]]、南宋[[白玉蟾]]、金元全真道士[[侯善淵]]、[[李道純]]、[[王道淵]]等人皆為之作注。全真道以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4-335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抄經》,載於《道藏》第1冊第344頁。#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註》,載於《道藏》第17冊第141至145頁(李道純註)、第143至164頁(無名氏註)、第166頁(王元暉註)、第175頁(侯善淵註)及第182頁(杜光庭註)。 [[Category: 道教經典洞神部本文類]][[en:The Sublime Book of Wonderful Scripturen Perpetual Purityand Tranquility, Spoken by the Supreme Venerable Sovereign's Teachings on Eternal Purity and TranquilityMost High Lord Lao]]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