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2,623字节 、 2011年10月31日 (一) 11:54
歷史上五嶽長期與[[四瀆]]、[[五鎮]]、[[四海]]並列於國家祀典,總稱「嶽瀆海鎮」或「嶽鎮海瀆」。早在先秦時代,王朝已經開始祭祀五嶽。《周禮‧春官‧大宗伯》謂:「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又《禮記‧王制》稱:「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秦漢時期,秦始皇、漢武帝均在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舉行過隆重的「封禪」大典,無形使五嶽的地位更為崇高。漢宣帝時,朝廷正式確立了歲時祭祀五嶽的制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加封五嶽為「王」,宋元兩代再晉封為「帝」,及至明太祖則撤去帝王稱號而僅稱「某嶽某山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五嶽大帝的聖號。
==歷代五嶽封號一覽==
{|
|-
!年份
!東嶽
!南嶽
!西嶽
!北嶽
!中嶽
!資料來源
|-
|唐先天二年(713年)
|-
|-
|金天王
|-
|-
|《舊唐書‧禮志》<ref>《舊唐書‧禮儀志》:「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華岳神為金天王。」</ref>
|-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
|天齊王
|-
|-
|-
|-
|《舊唐書‧玄宗本紀》<ref>《舊唐書‧玄宗本紀》:「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其樵採。」
</ref>
|-
|唐天寶五年(746年)
|-
|司天王
|-
|安天王
|中天王
|《舊唐書‧禮志》<ref>《舊唐書‧禮儀志》:「(天寶)五載春正月……封中嶽為中天王,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ref>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仁聖天齊王
|-
|-
|-
|-
|《宋史‧禮志》<ref>《宋史‧禮志》:「真宗封禪畢,加號泰山為仁聖天齊王,遣職方郎中沈維宗致告。」</ref>
|-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
|-
|順聖金天王
|-
|-
|《宋史‧禮志》<ref>《宋史‧禮志》:「庚午,親謁華陰西嶽廟,羣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仗,遣官分奠廟內諸神,加號嶽神為順聖金天王。」</ref>
|-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天齊仁聖帝
|司天昭聖帝
|金天順聖帝
|安天元聖帝
|中天崇聖帝
|《宋史‧禮志》<ref>《宋史‧禮志》:「五月乙未,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南嶽曰司天昭聖帝,西嶽曰金天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中嶽曰中天崇聖帝。」</ref>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天齊大生仁聖帝
|司天大化昭聖帝
|金天大利順聖帝
|安天大貞玄聖帝
|中天大寧崇聖帝
|《元史‧祭祀志》<ref>《元史‧祭祀志》:「其封號,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天大貞玄聖帝,中嶽中天大寧崇聖帝。」</ref>
|-
|明洪武三年(1370年)
|東嶽泰山之神
|南嶽衡山之神
|西嶽華山之神
|北嶽恆山之神
|中嶽嵩山之神
|《明史‧禮志》<ref>《明史‧禮志》:「(洪武)三年詔定嶽鎮海瀆神號。略曰:「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制,並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r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