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4,474字节 、 2009年4月4日 (六) 10:44
新页面: ==著者==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約生於前369至前286年,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
==著者==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約生於前369至前286年,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學無所不窺,著書十餘萬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繼承與發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無所不在,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人之生,氣之象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如此形成了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漢書.藝文志》存錄《[[莊子]]》五十二篇,至晉時成為玄學的「三玄」之一,然已有佚失,郭象將其集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通常認為係莊子撰,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則摻雜了其門人和後學的作品。漢代,學者多以黃老並稱,至魏晉而盛稱老莊,莊學也就大量的為道教所吸收改造。如[[葛洪]]《[[抱朴子]]》,[[司馬承禎]]《[[坐忘論]]》等都利用和改造了《莊子》的思想資料。

經兩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為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並被認為神人。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莊子為「微妙元通真君」。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道士陳景元、褚伯秀都曾為之作注疏。 今流行的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即全部收入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三十五卷。

==結構及風格==
莊子一書,原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南華經仍其編制,一般學者都承認內篇七篇為莊子原作,其學說精神文章雄偉,皆書於七篇,其餘皆七篇之引伸註腳。其成文有出於莊氏之徒或後人所補充,今將為七篇主要理論簡而出之,以見南華經的內容大要。

==內容大要==
《南華經》(莊子)內篇七篇之名稱及主要學說如下:
#第一篇〈[[逍遙遊]]〉 ── 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人能無自私,無功利心,便能逍遙自在,神遊於天地。
#第二篇〈[[齊物論]]〉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普通人之所以與其他物有不同者為存乎私欲,句能免去私欲,則心與萬物同。
#第三篇〈[[養生主]]〉 ── 人之形體為賓,精神為主,修道在養人之精神。
#第四篇〈[[人間世]]〉 ── 生當亂世,與人勿爭名,自晦其德,免惹麻煩。
#第五篇〈[[德充符]]〉 ── 德充於內,自應於外;不求外物,而外物自至,不求來歸,而人自來歸。
#第六篇〈[[大宗師]]〉 ── 天地萬物所宗的道,人得而學,以道為師,故曰「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 ── 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帝王無為而治。

至於莊子的外篇和雜篇,被稱為內篇的引伸。若每篇各加介紹,殊礙篇幅故僅寫出其篇名於後,若欲詳知,請讀原書(古今皆有學者對莊子有詳解)。

外篇:〈駢姆〉、〈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共十五篇

雜篇:〈康唐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

上述篇名,多以每篇文章的第一句句首命名,故乍看似不解,要讀下去才明白。

莊子的思想影響後世是深遠的,先秦諸子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錢賓四(錢穆先生)說他是一位曠代的大哲人,同時,也是一位絕世的大文豪,是對莊子很客觀的批評。

==參考資料==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562至563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47至49頁。
#牟鐘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中編,第195至235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20頁。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31至337頁。
[[Category:道教經典]]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