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著者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約生於前369至前286年,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學無所不窺,著書十餘萬言,其要本集於老子之言,繼承與發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無所不在,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人之生,氣之象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如此形成了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漢書.藝文志》存錄《莊子》五十二篇,至晉時成為玄學的「三玄」之一,然已有佚失,郭象將其集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通常認為係莊子撰,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則摻雜了其門人和後學的作品。漢代,學者多以黃老並稱,至魏晉而盛稱老莊,莊學也就大量的為道教所吸收改造。如葛洪抱朴子》,司馬承禎坐忘論》等都利用和改造了《莊子》的思想資料。

經兩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為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並被認為神人。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莊子為「微妙元通真君」。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道士陳景元、褚伯秀都曾為之作注疏。 今流行的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即全部收入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三十五卷。

結構及風格

莊子一書,原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南華經仍其編制,一般學者都承認內篇七篇為莊子原作,其學說精神文章雄偉,皆書於七篇,其餘皆七篇之引伸註腳。其成文有出於莊氏之徒或後人所補充,今將為七篇主要理論簡而出之,以見南華經的內容大要。

內容大要

《南華經》(莊子)內篇七篇之名稱及主要學說如下:

  • 第一篇〈逍遙遊〉 ── 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人能無自私,無功利心,便能逍遙自在,神遊於天地。

謂悠游於逍遙之境。逍遙後成為道家哲學的重要概念,用指人身處無待之境、心境悠然自得、精神絕對自由。學界多認爲本篇屬莊周手筆。在〈逍遙遊〉篇中,莊子描寫說:大鵬徙於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裡。但大鵬高飛要靠若垂天之雲的翅膀和負翼的大風,列子御風而行,但須有待於風,尚不算是真正的逍遙。真正的逍遙,是大鵬無所憑待而遊於無窮,在陰、陽、風、雨、晦、明等各種條件下不受限制地翺翔,達到了絕對自由的境界。逍遙必須無所待,無所待首先必須無己。莊子主張:逍遙應該忘卻苦樂、得失、毀譽,泯同是非,泯滅物我的分界對立,達真人、神人、聖人之境界,自然無爲,與道合一。道教處弱不爭和道士的避世之風,皆與莊子的逍遙思想心脈相通。我得逍遙則萬物亦逍遙,是歷代名士高道追求的至美境界。逍遙對道教的神仙思想影響至深,道教多稱得道成仙為逍遙。如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七十二〈內丹·大還丹契祕圖〉引錄齊梁道士陶弘景論服丹之功效說:「服之飛騰於太清之上,逍遙於造化之中,看海水為丘陵,覩凡生如聚沫。此非天地之功,實是還丹之力。」後世道門中的好道之士,多有以逍遙爲號者。

  • 第二篇〈齊物論〉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普通人之所以與其他物有不同者為存乎私欲,句能免去私欲,則心與萬物同。
  • 第三篇〈養生主〉 ── 人之形體為賓,精神為主,修道在養人之精神。
  • 第四篇〈人間世〉 ── 生當亂世,與人勿爭名,自晦其德,免惹麻煩。
  • 第五篇〈德充符〉 ── 德充於內,自應於外;不求外物,而外物自至,不求來歸,而人自來歸。

內容借殘畸之人的德行充足之事例,來破除歧視外形殘全的觀念,進而主張重視人的內在性。本篇分為六章,首章寫兀者王駘行不言之教,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心領神會,從而使其弟子與孔子相似,甚至孔子也要拜其為師。以此說明能夠守宗保師、把握事物的本質、把萬物看成一個不可分割整體的道理之重要性。第二章寫兀者申徒嘉與子產合堂求學養德,表現了有人形體雖殘缺而心智卻完善,有人形體雖完好而心智卻殘缺。第三章為兀者叔山無趾見孔子的故事。孔子蔽於形而不知德,見叔山遭刑致殘而歧視他,但叔山說他雖亡足,猶有尊足者存,並譴責孔子追求奇異幻怪之名聲,雖名聲聞於世而不知死生一如、是非平齊之理。第四章寫醜人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是一個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即一切變化都不足以攪亂他胸中的和諧,他可使內心平靜而不為外物所蕩。第五章通過闉跂支離無脤和大癭分別遊說衛靈公與齊桓公之事,說明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道理。篇末一章,通過莊子與惠子關於人情的對話,批判了縱情肆欲、勞神焦思之類現象,希望人們不以個人好惡來傷害自身的本性,而要遮拔俗情,以體悟天地之大美。

  • 第六篇〈大宗師〉 ── 天地萬物所宗的道,人得而學,以道為師,故曰「大宗師」。
  • 第七篇〈應帝王〉 ── 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帝王無為而治。

至於莊子的外篇和雜篇,被稱為內篇的引伸。若每篇各加介紹,殊礙篇幅故僅寫出其篇名於後,若欲詳知,請讀原書(古今皆有學者對莊子有詳解)。

外篇:〈駢姆〉、〈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共十五篇

雜篇:〈康唐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

上述篇名,多以每篇文章的第一句句首命名,故乍看似不解,要讀下去才明白。

莊子的思想影響後世是深遠的,錢穆說他是一位曠代的大哲人,同時,也是一位絕世的大文豪,是對莊子很客觀的批評。

參考資料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562至563頁。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47至49頁。
  3. 牟鐘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中編,第195至235頁。
  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20頁。
  5.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31至3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