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香炉,道教宫观及科仪坛场的常用法具,用以盛装燃烧的香。古代中国祭祀最早时并没有焚香之礼,也无香炉之用,而主要是通过燔柴烟薰的形式将敬意上达天神。秦汉时有以香草薰衣之俗,并将盛香草之器称“薰笼”。汉至两晋时期,香炉出现于上层社会并逐渐被推广,如《初学记》中引《汉官典职》云:“汉尚书郎,给端正侍女史二人,洁衣服,执香炉,烧薰,从入台中。”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则记载,有长安工匠丁谖者制作被中香炉,又制“九层博山香炉”,其上镂有奇禽怪兽。又据东晋卢谌《祭法》云:“香炉,四时祀,坐侧皆置。”可见东晋祭祀时已用香炉。道教宫观和科仪中使用香炉始于南北朝时期,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诫营始》卷三称:香炉的制作材料共有十五种,一者雕玉,二者铸金,三者纯银,四者𨱎石,五者铸铜,六者柔铁,七者七宝,八者雕木,九者彩画,十者纯漆,十一者瓷作,十二者瓦作,十三者石作,十四者竹作,十五者时作。这些香炉有大有小,外形各异,或舞凤盘龙,或飞云卷雾,或朴素平缦,其足则有三足、六足、九足、独足等各种类型。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