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道教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8年11月11日 (二) 23:30的版本 (新页面: == 清代統治者的態度 == 清代統治者對道教缺乏信仰和了解,為籠絡漢人,政治上也利用道教,但由於當時道教和民間秘密宗教、秘密會社的關...)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清代統治者的態度

清代統治者對道教缺乏信仰和了解,為籠絡漢人,政治上也利用道教,但由於當時道教和民間秘密宗教、秘密會社的關係密切,故對道教嚴加防範,以防其「蠱惑愚眾」。順治要求正一道「不得惑亂愚民」,對全真道在北京的闡教活動予以支持。康熙認為長生久視於世道無補,求方藥是愚蠢的,對正一道首領照例行封賜。雍正提倡三教各有所長,缺一不可,故對道教的功用也給予肯定,優禮天師後嗣及龍虎山道士婁近垣

從乾隆起,清廷對道教活動的限制日趨嚴格,道教的地位不斷下降,組織發展基本停滯,教理教義毫無創新。乾隆將正一道的組織發展限制在龍虎山,禁止到其他地方傳道授籙,又將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至五品,道光時更下令停止正一真人上京朝覲,正一道與統治者的關係被隔絕。但正一道在民間,其活動還在進行,對民眾生活的影響還是有的,並向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中傳播。

全真道的中興

全真道在明代默默無聞,入清以後,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本派進行了大量活動,使龍門派實力增加,出現中興氣象。王常月的闡教活動,不僅發展了為數不少的教徒,而且爭取到了清室的庇佑和支持,並進一步擴大了全真道傳播的地域範圍,使龍門派擴展到南方,江浙、武當、四川都有龍門弟子的身影。

王常月以強化戒律來規範道徒行為,使之合乎統治者要求,又將內丹修煉與戒律結合起來,要徒眾明心見性,以心性持戒,自覺守持戒律,從而「戒行精嚴」。經王常月中興的全真龍門派,既符合清廷口味,又給一些明遺民提供了精神安撫,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王常月之後,全真龍門派進一步發展,在南北等廣闊地域傳播。在江浙,龍門弟子日益增多,又相繼分衍出一些龍門支派,一派興盛之景。許多文化素養較高的士大夫加入教門,成為中興龍門的骨幹,有些道士如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閔一得著述甚多,對道教思想作了闡發。江浙地區龍門派在發展中又逐漸與正一道相融合,透入到世俗日常生活中。在江西南昌西山,淨明道的祖庭,龍門派支系也在傳衍。在湖北武當山,龍門派的傳播更為盛大,學道者百餘人,其中一些後來又先後去河南、山西、四川、陝西等地傳衍龍門派。直到今日,全真龍門派仍是道教中勢力較大的一派。

可以說,明清兩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個轉換,明代正一道較活躍,比較受統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則是全真道較興旺,較受統治者青睞。而總的說來,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間和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則仍在傳衍,伴隨著華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東南亞都能發現道教的蹤跡。

參考資料

  1.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十六至十九章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995),第三卷第十章、第四卷第十一章。
  3. 牟鍾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中編,第551至582頁,
  4.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8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