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宫观与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又常葆青春的一支。它的重要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有识之士的公认,也逐渐为国际上所了解。道教文化曾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宫观是其存在形态之一,同时又在整个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它的面貌、特点有重大的价值,也对当今弘扬其中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积极的内容,对于道教文化本身的发展,有重大的价值。

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现

宫观作为道教宗教场所的总称,是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它本身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或者说是道教文化的物化。

宫观的演变

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比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过唐。考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们是适应道教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现在一般都认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靖(静、静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庐,治中亦可称为馆。所谓靖或静,系奉道之家所设立的静室,意在与家中其他之处隔离。“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馀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握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1]可见,它最初出现就是为区分圣与凡,道士与一般居民,奉道与俗事的界限而立。

至于天师道的立治,则为道教公共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天师道政教合一的领导机构所在地,它世称五斗米道,其时即立有二十四治,及张鲁时又加设游治。《陆先生道门科略》又列有别治、配治、下治等,当是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治或游治,都是道民集中过宗教生活、接受天师道检察、考校的场所。

张鲁降曹操后,政教合一的政权不复存在,治便成了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正一法文外箓仪》称:“凡男女师皆立治所,贵贱拜敬,进止依科,自往教之轻道,明来学之重真。”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杜明师梦人入其馆,是夕谢灵运生会稽。其家以子孙难得,送杜治养之。”这儿所说的馆,也就是杜明师(子恭)的治,或治中之室。

道馆大约是南朝的习惯叫法,北朝则开始出现道观的称呼。陈国符先生引《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又引注曰:“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也有人认为,道士名其建筑为观,与他们重视天文、望气一类观察活动有关。及于唐,供奉地位隆高的尊神之道观,被改称为宫。如天宝二年,唐玄宗诏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邵为紫极宫[2]。改之为宫,当然是皇帝的特权,不过其基础仍是道教特有的文化观念。原来,道教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一如世间的政权制度,天上有最高的尊神治理,而各有僚属。成仙者可以在天上或仙界其它处所为仙宫。如此则尊神之治所,当然亦可为宫。人间的道观若是供奉的是此类尊神,当然也可以称为宫了。像唐代老子被尊为太祖玄元皇帝,其庙固得称为宫。总之,宫观的出现和演变皆以道教特有的宗教观念,文化内涵为依据。

在道教徒,则认为道观的设置系从自己信仰的神仙世界中取则而来。《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称:“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或聚云成台榭宫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门,或居烟云霞霄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其或蓬莱方丈圆峤瀛洲平圃阆风昆仑玄圃,或玉楼十二,金阙三千。万号千名,不可得数。皆天尊太上化迹,圣真仙品都治,备列诸经,不复详载。必使人天归望,贤愚异域,所以法彼上天,置兹灵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

因此,宫观在道教徒的心目中,是现实化了的理想境地,是凡间的仙境,仙境的下凡。其文化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宫观的建筑,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特殊理念。其中每一项内容都紧紧扣著道教宗教生活的需要,固不待说,就是其形式,也常常是某种理念的体现或者象征。比如成都青羊宫三清殿共有大柱三十六根,其中木柱八根,象征八大护法天王,石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龙虎山天师府的总体建筑设计采取了八卦式布局,而天师私第三省堂正处于布局中心相当于太极的位置。道教以八卦为阴阳变化之理所寓,而中央的太极则是阴阳出入的门户,四象和合、五行攒簇都在于此。因此八卦建筑的密义,乃象征天师府效法、寄寓阴阳变化之理,而天师居于太极的位置正表示天师有沟通人神,控制阴阳变化的崇高地位。武当山的整体设计依山水形势,自然说来得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其建筑基本上是根据玄帝修仙的神话与传说来安排布点的,[3]人们朝山进香或沿路旅游,也就自然地温习回味著玄天上帝的有关故事,以及故事中包含的道教信仰,道教精神。至于宫观中的神像,七星旗,五雷令,如此等等,也都无一不体现著道教特有的神灵、宇宙观念和宗教修持方法。

总而言之,宫观是道教理念的体现,是道教特质的象征。它有很强的标志性,使得稍具宗教常识的人,一望而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场所,与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别。

参考资料

  1. 《陆先生道门科略》。
  2. 《旧唐书.玄宗本纪下》。
  3. 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

注释

  1. 《陆先生道门科略》
  2. 《旧唐书.玄宗本纪下》
  3. 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第四章第二节。

相关条目

  1. 北京白云观
  2. 火神庙(北京)
  3. 天后宫(天津)
  4. 十方院道观(河北鹿泉市)
  5. 天桂山青龙观(河北平山县)
  6. 吕翁祠(河北邯郸市)
  7. 解州关帝庙(山西运城市)
  8. 绵山大罗宫(山西介休市)
  9. 永乐宫(山西芮城)
  10. 水神庙(山西洪洞县)
  11. 北武当山道观(山西方山县)
  12. 龙角山庆唐观(山西浮山县)
  13. 北岳庙(山西恒山)
  14. 太清宫(辽宁沈阳巿)
  15. 千山无量观(辽宁鞍山市)
  16. 千山五龙宫(辽宁鞍山市)
  17. 九鼎铁刹山云光洞(辽宁本溪县)
  18. 海云观(黑龙江阿城市)
  19. 上海城隍庙
  20. 上海白云观
  21. 上海钦赐仰殿
  22. 苏州玄妙观
  23. 茅山道院(江苏句容市)
  24. 乾元观(江苏句容市)
  25. 灵威观(江苏如皋市)
  26. 抱朴道院(浙江杭州巿)
  27. 涂山禹王宫(安徽蚌埠市)
  28. 齐云山太素宫(安徽休宁县)
  29. 裴仙宫(福建福州市)
  30. 石竹山道院(福建福清市)
  31. 元妙观(福建泉州市)
  32. 桃源洞(福建永安巿)
  33. 西山万寿宫(江西南昌市)
  34. 龙虎山天师府(江西鹰潭市)
  35. 阁皂山崇真宫(江西樟树市)
  36. 葛仙山道观(江西铅山县)
  37. 泰山碧霞祠
  38. 东岳庙(山东泰安市)
  39. 崂山太清宫(山东青岛市)
  40. 崂山太平宫(山东青岛市)
  41. 延庆观(河南开封市)
  42. 武侯祠道院(河南南阳市)
  43. 嵩山中岳庙(河南登封市)
  44. 太清宫和老君台(河南鹿邑县)
  45. 长春观(湖北武汉市)
  46. 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湖北丹江口市)
  47. 真武山道观(湖北襄樊市)
  48. 五脑山帝主庙(湖北麻城市)
  49. 木兰山道观(湖北黄陂县)
  50. 南岳山道观(湖北石首市)
  51. 岳麓山云麓宫(湖南长沙市)
  52. 衡山南岳大庙(湖南衡阳市)
  53. 南岳玄都观(湖南衡阳市)
  54. 河图观(湖南长沙县)
  55. 陶公庙(湖南长沙县)
  56. 天后宫(湖南芷江县)
  57. 广州三元宫
  58. 纯阳观(广东广州市)
  59. 元妙观(广东惠州市)
  60. 赞化宫(广东梅州市)
  61. 石洞玉龙宫(广东潮阳市)
  62. 西樵山云泉仙馆(广东南海市)
  63. 冲虚观(广东惠州市)
  64. 酥醪观(广东惠州市)
  65. 黄龙古观(广东惠州市)
  66. 老君洞道观(重庆)
  67. 青羊宫(四川成都市)
  68. 青城山常道观(四川都江堰市)
  69. 青城山祖师殿(四川都江堰市)
  70. 青城山建福宫(四川都江堰市)
  71. 青城山上清宫(四川都江堰市)
  72. 二王庙(四川都江堰市)
  73. 高观(四川江油市)
  74. 鹤鸣山道观(四川大邑县)
  75. 云台观(四川三台县)
  76. 金华山道观(四川射洪县)
  77. 高峰山道观(四川蓬溪县)
  78. 梓橦文昌宫(四川梓潼县)
  79. 龙泉观、太和宫金殿(云南昆明)
  80. 大龙洞道观(云南昭通市)
  81. 巍宝山道观(云南巍山县)
  82. 云峰山道观(云南腾冲县)
  83. 楼观台(陕西周至县)
  84. 西岳庙(陕西华阴市)
  85. 八仙宫(陕西西安巿)
  86. 金台观(陕西宝鸡市)
  87. 太和宫(陕西延安市)
  88. 华山玉泉院(陕西华阴市)
  89. 华山东道院(陕西华阴市)
  90. 华山镇岳宫(陕西华阴市)
  91. 重阳宫(陕西户县)
  92. 白云山白云观(陕西佳县)
  93. 龙门洞道院(陕西陇县)
  94. 骊山老母殿(陕西西安巿)
  95. 张良庙(陕西留坝县)
  96. 白云观(甘肃兰州市)
  97. 金天观(甘肃兰州市)
  98. 玉泉观(甘肃天水市)
  99. 崆峒山道观(甘肃平凉市)
  100. 西云观(甘肃敦煌市)
  101. 万寿观(甘肃临夏市)
  102. 土楼观(青海西宁市)
  103. 西源山道观(青海湟中县)
  104. 天都山道观(宁夏海源县)
  105. 云泉仙馆(香港)
  106. 省善真堂(香港)
  107. 紫阙玄观(香港)
  108. 蓬瀛仙馆(香港)
  109. 青松观(香港)
  110. 圆玄学院(香港)
  111. 黄大仙祠(香港)
  112. 高雄文化院(台湾高雄)
  113. 文化三清宫(台湾台北)
  114. 指南宫(台湾台北)
  115. 朝天宫(台湾北港)
  116. 贒当宫(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