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聲樂,是指道人們用人聲詠唱或念誦經韻的一種音樂形式。根據經韻的音樂形態和道人唱誦的方法,又有「詠唱式」、「念唱式」、「吟唱式...)
 
第1行: 第1行:
 +
{{道教音樂}}
 +
 
 聲樂,是指道人們用人聲詠唱或念誦經韻的一種音樂形式。根據經韻的音樂形態和道人唱誦的方法,又有「詠唱式」、「念唱式」、「吟唱式」、「朗誦式」等不同形式。
 
 聲樂,是指道人們用人聲詠唱或念誦經韻的一種音樂形式。根據經韻的音樂形態和道人唱誦的方法,又有「詠唱式」、「念唱式」、「吟唱式」、「朗誦式」等不同形式。
 +
 +
== 詠唱式 ==
 +
詠唱式是一種歌唱性很強的經韻唱誦方式。這種唱誦法具有細膩悠揚、抒情表意的特點。運用這種唱誦法唱誦的韻腔最多,韻腔的旋律性最強。各種「韻」(如《澄清韻》、《幽冥韻》、《悲嘆韻》)、「讚」(如《大讚》、《小讚》、《中堂讚》)、「引」(如《幽魂引》、《梅花引》、《小救苦引》、《大救苦引》)、「偈」(如《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以及《步虛》、《吊掛》等等,都是運用這種唱法詠唱的。此種唱法,往往有法器和笙管笛蕭及彈撥拉絃等樂器進行伴奏。
 +
 +
== 念唱式 ==
 +
念唱式的聲樂形態,音樂起伏曲折不大,音調平穩規整,是一種似念似唱的形態,旋律精簡,少拖腔,呈公式化有規律性的上下句式結構。這種唱法多在道士每天早晚課中所誦習的諸尊神、真仙之訓誡文誥的「寶誥腔」的唱誦中。該唱法的形式是由於寶誥腔的腔體結構和腔調旋律特徵所決定的。寶誥腔旋律簡練,不用襯字、襯詞,沒有拖腔,上下句結構規整。
 +
 +
== 吟誦式 ==
 +
吟誦式是專用於誦念咒語而形成的聲樂形態。這種誦念唱法,韻腔旋律性較弱,以近語言性音調沿著五聲音階的框架,一字一音,在較狹窄的音域內展開,句未結尾落音趨規範化,可細分為「有節拍」的吟誦和「無節拍」的吟誦,上下兩句無限反覆,直至將咒語念誦完畢。這種韻腔形式,有道士稱之為「棒棒經」。
 +
 +
== 朗誦式 ==
 +
朗誦式是唱中夾說白的聲樂形態。這一唱誦法是一種按照自然語言聲調而略為戲劇化了的經韻音樂,韻曲的旋律材料基本上集中在幾個音上,通常表現為,在一段或幾段經韻唱完後,插入一段有一定韻律的經文道白或咒語,然後再接唱經韻。
  
 
[[Category:道教音樂]]
 
[[Category:道教音樂]]

2008年11月9日 (日) 22:47的版本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
声乐 器乐 乐器
道教音乐流派
正一道音乐 全真道音乐
道教音乐谱辑
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全真正韵
各地道教音乐
北京白云观 苏州 龙虎山
武当山 茅山 上海 崂山
三秦 四川 东北 台湾 香港

声乐,是指道人们用人声咏唱或念诵经韵的一种音乐形式。根据经韵的音乐形态和道人唱诵的方法,又有“咏唱式”、“念唱式”、“吟唱式”、“朗诵式”等不同形式。

咏唱式

咏唱式是一种歌唱性很强的经韵唱诵方式。这种唱诵法具有细腻悠扬、抒情表意的特点。运用这种唱诵法唱诵的韵腔最多,韵腔的旋律性最强。各种“韵”(如《澄清韵》、《幽冥韵》、《悲叹韵》)、“赞”(如《大赞》、《小赞》、《中堂赞》)、“引”(如《幽魂引》、《梅花引》、《小救苦引》、《大救苦引》)、“偈”(如《大偈子》、《小偈子》、《刀兵偈子》)以及《步虚》、《吊挂》等等,都是运用这种唱法咏唱的。此种唱法,往往有法器和笙管笛萧及弹拨拉弦等乐器进行伴奏。

念唱式

念唱式的声乐形态,音乐起伏曲折不大,音调平稳规整,是一种似念似唱的形态,旋律精简,少拖腔,呈公式化有规律性的上下句式结构。这种唱法多在道士每天早晚课中所诵习的诸尊神、真仙之训诫文诰的“宝诰腔”的唱诵中。该唱法的形式是由于宝诰腔的腔体结构和腔调旋律特征所决定的。宝诰腔旋律简练,不用衬字、衬词,没有拖腔,上下句结构规整。

吟诵式

吟诵式是专用于诵念咒语而形成的声乐形态。这种诵念唱法,韵腔旋律性较弱,以近语言性音调沿著五声音阶的框架,一字一音,在较狭窄的音域内展开,句未结尾落音趋规范化,可细分为“有节拍”的吟诵和“无节拍”的吟诵,上下两句无限反复,直至将咒语念诵完毕。这种韵腔形式,有道士称之为“棒棒经”。

朗诵式

朗诵式是唱中夹说白的声乐形态。这一唱诵法是一种按照自然语言声调而略为戏剧化了的经韵音乐,韵曲的旋律材料基本上集中在几个音上,通常表现为,在一段或几段经韵唱完后,插入一段有一定韵律的经文道白或咒语,然后再接唱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