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保生''',養生術語,保養精氣神以求固命延生之意。也被引申至政治領域,用以比喻治國之道。道教追求長生成仙,所以經文中多見「保生」一詞。如《[[西昇經]]》言:「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真,守真長久長存也。」並說:「神愛人,人不愛神,是以老君教人養神養氣,是謂保生之術。」周固樸撰的《[[大道論]]》專門有〈保生章〉,論「保生」甚詳,如言:「是知天地氣聚而生,天地氣散而死,據氣聚散而有死生,假立分別,而皆從無體,無體真常,故無生滅。今言保生,即禦其情欲之生,情欲若生,則壅塞真常之性。」又以為「保生如此,理國亦然」,並據此闡發一系列的治國之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太上正一四部禁炁籙品〉要求入道信徒聲稱:「詣某法師門下,求乞拜受太上正一太玄胡玄西玄壺公雜呪法四部禁炁籙,卻邪保生,扶家助國。」《[[太上金華天尊救劫護命妙經]]》則希望「稽首太歲保生兵,速來救劫護天民」。唐代著名道醫[[孫思邈]]曾述《[[保生銘]]》,五代蒲虔貫亦撰《[[保生要錄]]》,教授「保生」的具體方法。《[[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收《太上虛皇保生神咒經》一卷,蓋以「神咒」祈求神靈而達保生之目的。此外,福建、臺灣一帶又有對[[保生大帝]]的傳說和崇拜。
+
'''保生''',養生術語,保養精氣神以求固命延生之意。也被引申至政治領域,用以比喻治國之道。道教追求長生成仙,所以經文中多見「保生」一詞。如《[[西昇經]]》言:「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真,守真長久長存也。」並說:「神愛人,人不愛神,是以老君教人養神養氣,是謂保生之術。」周固樸撰的《[[大道論]]》專門有〈保生章〉,論「保生」甚詳,如言:「是知天地氣聚而生,天地氣散而死,據氣聚散而有死生,假立分別,而皆從無體,無體真常,故無生滅。今言保生,即禦其情欲之生,情欲若生,則壅塞真常之性。」又以為「保生如此,理國亦然」,並據此闡發一系列的治國之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 〈太上正一四部[[ 禁炁籙]] 品〉要求入道信徒聲稱:「詣某法師門下,求乞拜受太上正一太玄胡玄西玄壺公雜呪法四部禁炁籙,卻邪保生,扶家助國。」《[[太上金華天尊救劫護命妙經]]》則希望「稽首太歲保生兵,速來救劫護天民」。唐代著名道醫[[孫思邈]]曾述《[[保生銘]]》,五代蒲虔貫亦撰《[[保生要錄]]》,教授「保生」的具體方法。《[[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收《太上虛皇保生神咒經》一卷,蓋以「神咒」祈求神靈而達保生之目的。此外,福建、臺灣一帶又有對[[保生大帝]]的傳說和崇拜。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大道論》,見《道藏》,第22冊。
 
#《大道論》,見《道藏》,第22冊。
 
#唐‧孫思邈:《保生銘》,見《道藏》,第18冊。
 
#唐‧孫思邈:《保生銘》,見《道藏》,第18冊。
 
[[Category:養生]]
 
[[Category:養生]]

2016年1月5日 (二) 10:30的最新版本

保生,养生术语,保养精气神以求固命延生之意。也被引申至政治领域,用以比喻治国之道。道教追求长生成仙,所以经文中多见“保生”一词。如《西昇经》言:“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真,守真长久长存也。”并说:“神爱人,人不爱神,是以老君教人养神养气,是谓保生之术。”周固朴撰的《大道论》专门有〈保生章〉,论“保生”甚详,如言:“是知天地气聚而生,天地气散而死,据气聚散而有死生,假立分别,而皆从无体,无体真常,故无生灭。今言保生,即御其情欲之生,情欲若生,则壅塞真常之性。”又以为“保生如此,理国亦然”,并据此阐发一系列的治国之术。《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四部禁炁箓品〉要求入道信徒声称:“诣某法师门下,求乞拜受太上正一太玄胡玄西玄壶公杂咒法四部禁炁箓,却邪保生,扶家助国。”《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则希望“稽首太岁保生兵,速来救劫护天民”。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曾述《保生铭》,五代蒲虔贯亦撰《保生要录》,教授“保生”的具体方法。《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收《太上虚皇保生神咒经》一卷,盖以“神咒”祈求神灵而达保生之目的。此外,福建、台湾一带又有对保生大帝的传说和崇拜。

参考文献

  1. 《大道论》,见《道藏》,第22册。
  2. 唐‧孙思邈:《保生铭》,见《道藏》,第1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