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音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
  
 全真道音樂始於何時,目前尚無確考,但規範、統一於全真道內所使用的音樂,是在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以後才逐步形成的。未形成全真道之前,全真道音樂應是與其他道派音樂同一源宗的。起初是受原始巫祝樂舞的影響,後又歷經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漸理順成形,最終因教派的分野而形成了具有全真道之個性特徵的全真道音樂。
+
 全真道音樂始於何時,目前尚無確考,但規範、統一於全真道內所使用的音樂,是在[[ 王重陽]] 創立全真道以後才逐步形成的。未形成全真道之前,全真道音樂應是與其他道派音樂同一源宗的。起初是受原始巫祝樂舞的影響,後又歷經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漸理順成形,最終因教派的分野而形成了具有全真道之個性特徵的全真道音樂。
  
 
== 內容與形式 ==
 
== 內容與形式 ==
  
 全真道音樂主要用於修持、慶祝、祈禱等法事之中。修持法事中的音樂,就是「早壇功課經」和「晚壇功課經」音樂,慶祝法事的音樂,主要在慶賀神仙、祖師的聖誕等活動中進行,祈禱法事音樂大多用於祈晴禱雨、超度亡靈、賑濟等儀式之中,如「放施食」、「上祖師表」等。這些法事中的音樂,以聲樂形式為主體,另有以打擊樂為主的器樂形式。日誦早晚課全為聲樂詠唱,有鍾、鼓、木魚、鈴、鐺、鈸、磬等小件法器伴奏,有些宮觀加有少量管弦樂器伴奏。
+
 全真道音樂主要用於修持、慶祝、祈禱等法事之中。修持法事中的音樂,就是「[[ 早壇功課經]] 」和「[[ 晚壇功課經]] 」音樂,慶祝法事的音樂,主要在慶賀神仙、祖師的聖誕等活動中進行,祈禱法事音樂大多用於祈晴禱雨、超度亡靈、賑濟等儀式之中,如「放施食」、「上祖師表」等。這些法事中的音樂,以[[ 聲樂]] 形式為主體,另有以打擊樂為主的[[ 器樂]] 形式。日誦早晚課全為聲樂詠唱,有鍾、鼓、木魚、鈴、鐺、鈸、磬等小件法器伴奏,有些宮觀加有少量管弦樂器伴奏。
  
 
 慶祝法事和祈禱法事中的音樂,以聲樂形式為主,間或有規模較大的宗教樂舞場面,配合這種場面,往往有鼓、大鈸、大鐃等大件法器以及少量吹管樂器加以伴奏。儀式進行中,有時還穿插演奏一些相對獨立的樂器曲牌,如某些宮觀演奏的「鐃鑔牌子」及各種短小的「耍曲」等。
 
 慶祝法事和祈禱法事中的音樂,以聲樂形式為主,間或有規模較大的宗教樂舞場面,配合這種場面,往往有鼓、大鈸、大鐃等大件法器以及少量吹管樂器加以伴奏。儀式進行中,有時還穿插演奏一些相對獨立的樂器曲牌,如某些宮觀演奏的「鐃鑔牌子」及各種短小的「耍曲」等。
第15行: 第15行:
 
 全真道音樂的傳承,歷來嚴謹、規範,通行於全真道內的音樂以《[[全真正韻]]》亦即教內通稱的「十方韻」為範本,各宮觀均準規嚴行。經韻的承傳,全憑上師密傳,口傳心授,故其音樂型態上有著高度的統一性。從現今各主要全真宮觀的音樂上看,各地所誦之「十方韻」無論是韻腔風格,還是具體的旋法、節奏都大同小異,在道內有「死全真」之說,意即全真道音樂是不得隨意改動的,因此便形成了全真道音樂固有的統一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徵。
 
 全真道音樂的傳承,歷來嚴謹、規範,通行於全真道內的音樂以《[[全真正韻]]》亦即教內通稱的「十方韻」為範本,各宮觀均準規嚴行。經韻的承傳,全憑上師密傳,口傳心授,故其音樂型態上有著高度的統一性。從現今各主要全真宮觀的音樂上看,各地所誦之「十方韻」無論是韻腔風格,還是具體的旋法、節奏都大同小異,在道內有「死全真」之說,意即全真道音樂是不得隨意改動的,因此便形成了全真道音樂固有的統一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徵。
  
 全真道音樂歷代少有記錄,見諸於文字記載的資料也較少。唯有在清代後期由四川成都二仙庵雕版印刷的《[[重刊道藏輯要]]》中收錄的《全真正韻》,為目前所見最完整的一部全真道樂譜輯。
+
 全真道音樂歷代少有記錄,見諸於文字記載的資料也較少。唯有在清代後期由四川成都[[ 二仙庵]] 雕版印刷的《[[重刊道藏輯要]]》中收錄的《全真正韻》,為目前所見最完整的一部全真道樂譜輯。
  
 
== 相關條目 ==
 
== 相關條目 ==
 
* [[全真道]]
 
* [[全真道]]
 
* [[全真正韻]]
 
* [[全真正韻]]
* [[北京白雲觀道 教音 樂]]
+
* [[北京白雲觀道樂]]
 
* [[武當山道教音樂]]
 
* [[武當山道教音樂]]
 
* [[山東嶗山道樂]]
 
* [[山東嶗山道樂]]
 
* [[三秦道教音樂]]
 
* [[三秦道教音樂]]
* [[川 西 道教音樂]]
+
* [[ 川道教音樂]]
  
 
[[Category:道教音樂]][[Category:道教音樂流派]][[Category:全真道]]
 
[[Category:道教音樂]][[Category:道教音樂流派]][[Category:全真道]]
 +
[[en:Music of the Complete Perfection Tradition]]

2009年6月18日 (四) 14:45的最新版本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
声乐 器乐 乐器
道教音乐流派
正一道音乐 全真道音乐
道教音乐谱辑
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全真正韵
各地道教音乐
北京白云观 苏州 龙虎山
武当山 茅山 上海 崂山
三秦 四川 东北 台湾 香港

全真道音乐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考,但规范、统一于全真道内所使用的音乐,是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以后才逐步形成的。未形成全真道之前,全真道音乐应是与其他道派音乐同一源宗的。起初是受原始巫祝乐舞的影响,后又历经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理顺成形,最终因教派的分野而形成了具有全真道之个性特征的全真道音乐。

内容与形式

全真道音乐主要用于修持、庆祝、祈祷等法事之中。修持法事中的音乐,就是“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音乐,庆祝法事的音乐,主要在庆贺神仙、祖师的圣诞等活动中进行,祈祷法事音乐大多用于祈晴祷雨、超度亡灵、赈济等仪式之中,如“放施食”、“上祖师表”等。这些法事中的音乐,以声乐形式为主体,另有以打击乐为主的器乐形式。日诵早晚课全为声乐咏唱,有锺、鼓、木鱼、铃、铛、钹、磬等小件法器伴奏,有些宫观加有少量管弦乐器伴奏。

庆祝法事和祈祷法事中的音乐,以声乐形式为主,间或有规模较大的宗教乐舞场面,配合这种场面,往往有鼓、大钹、大铙等大件法器以及少量吹管乐器加以伴奏。仪式进行中,有时还穿插演奏一些相对独立的乐器曲牌,如某些宫观演奏的“铙镲牌子”及各种短小的“耍曲”等。

全真道音乐中的声乐演唱形式有由高功、都讲担任的独唱及齐唱、散板式吟唱等;器乐形式以合奏为主,少见有独奏或重奏形式。全真道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

全真正韵

全真道音乐的传承,历来严谨、规范,通行于全真道内的音乐以《全真正韵》亦即教内通称的“十方韵”为范本,各宫观均准规严行。经韵的承传,全凭上师密传,口传心授,故其音乐型态上有著高度的统一性。从现今各主要全真宫观的音乐上看,各地所诵之“十方韵”无论是韵腔风格,还是具体的旋法、节奏都大同小异,在道内有“死全真”之说,意即全真道音乐是不得随意改动的,因此便形成了全真道音乐固有的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全真道音乐历代少有记录,见诸于文字记载的资料也较少。唯有在清代后期由四川成都二仙庵雕版印刷的《重刊道藏辑要》中收录的《全真正韵》,为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全真道乐谱辑。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