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道教經典文庫”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File:Daoisttextscollection.jpg|700px|thumb|]]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為提升館藏中清代道教經典的學術研究價值,特別建立了「道教經典文庫」,利用現代電子科技把這批道經全部掃描及數位化,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進行網上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為提升館藏中清代道教經典的學術研究價值,特別建立了「道教經典文庫」,利用現代電子科技把這批道經全部掃描及數位化,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進行網上閱讀。
  
第13行: 第14行: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5568#page/1/mode/2up 《如意寶珠》],[[張君寶]]鑑定,清末(1850-1899)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5568#page/1/mode/2up 《如意寶珠》],[[張君寶]]鑑定,清末(1850-1899)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574#page/1/mode/2up 《西樵白雲洞志》],黃亨輯,陳英元承刊,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574#page/1/mode/2up 《西樵白雲洞志》],黃亨輯,陳英元承刊,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 劉體恕輯,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劉體恕輯,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2636#page/1/mode/2up 《呂祖刪定全書》],清嘉慶光緒年間(1800-1899)刊本,藝海堂藏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2636#page/1/mode/2up 《呂祖刪定全書》],清嘉慶光緒年間(1800-1899)刊本,藝海堂藏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150751#page/1/mode/2up 《肘後備急方》],[[葛洪]]著,程永培校,粵東儒雅堂刻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150751#page/1/mode/2up 《肘後備急方》],[[葛洪]]著,程永培校,粵東儒雅堂刻本
第33行: 第34行: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5741#page/1/mode/2up 《頂批金丹真傳》],[[傅金銓]]批,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5741#page/1/mode/2up 《頂批金丹真傳》],[[傅金銓]]批,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467#page/1/mode/2up 《博濟仙方》],香港五經印刷所,1918年印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467#page/1/mode/2up 《博濟仙方》],香港五經印刷所,1918年印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8382#page/1/mode/2up 《靈寶畢法》],呂洞賓傳,清咸豐宣統年間(1851-1911)刊本,吳興 純陽宮藏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8382#page/1/mode/2up 《靈寶畢法》],呂洞賓傳,清咸豐宣統年間(1851-1911)刊本,吳興純陽宮藏本
 
<br>
 
<br>
  
第44行: 第45行:
 
==《古書隱樓藏書》==
 
==《古書隱樓藏書》==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gsylcshu 《古書隱樓藏書》]總目共三十六道經,當中被圖書館分為十四冊。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gsylcshu 《古書隱樓藏書》]總目共三十六道經,當中被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館分為十四冊。
 
<br>
 
<br>
  
第50行: 第51行: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共三十二卷,每卷附禪宗正旨,當中被圖書館分為十二冊。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共三十二卷,每卷附禪宗正旨,當中被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館分為十二冊。
 
<br>
 
<br>
  
第56行: 第57行:
 
==《張三丰全集》==
 
==《張三丰全集》==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zsfqj 《張三丰全集》]共八卷,當中被圖書館分為七冊。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zsfqj 《張三丰全集》]共八卷,當中被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館分為七冊。
 
<br>
 
<br>
  
  
 
==香港、澳門地區道教科儀文獻==
 
==香港、澳門地區道教科儀文獻==
 
+
  該道教經典文庫收錄了多本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本的電子檔。 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傳統,主要是二十世紀初從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祖壇傳來。例如香港[[蓬瀛仙館]]和[[青松觀]],其著名的超幽科儀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42008#page/1/mode/2up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基本上是從[[廣州三元宮]]同治元年(1862)[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43350#page/1/mode/2up 《濟煉全科》]的刻板而來的。至於大多數供奉呂純陽祖師的道堂,其使用的[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39824#page/1/mode/2up 《呂祖無極寶懺》]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由南海縣西樵山雲泉仙館傳入香港的。
 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傳統,主要是二十世紀初從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祖壇傳來。例如香港[[蓬瀛仙館]]和[[青松觀]],其著名的超幽科儀本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42008#page/1/mode/2up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基本上是從[[廣州三元宮]]同治元年(1862)[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43350#page/1/mode/2up 《濟煉全科》]的刻板而來的。至於大多數供奉呂純陽祖師的道堂,其使用的[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39824#page/1/mode/2up 《呂祖無極寶懺》]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由南海縣西樵山雲泉仙館傳入香港的。
 
  
 
 從十九世紀以來,澳門地區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就一直為當地民眾提供各種屬於道教科儀傳統的功德法事。澳門原屬香山縣,因此澳門正一派道士應傳承了香山縣火居道士的傳統。吳慶雲道院的創立人吳致和(道號謁元)道長於清末光緒年間,從順德遷往澳門,並開設至今已歷經四代的正一派儀式事業。2011年,吳慶雲道院第四代傳人吳炳鋕道長更以其所傳承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成功申請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從十九世紀以來,澳門地區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就一直為當地民眾提供各種屬於道教科儀傳統的功德法事。澳門原屬香山縣,因此澳門正一派道士應傳承了香山縣火居道士的傳統。吳慶雲道院的創立人吳致和(道號謁元)道長於清末光緒年間,從順德遷往澳門,並開設至今已歷經四代的正一派儀式事業。2011年,吳慶雲道院第四代傳人吳炳鋕道長更以其所傳承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成功申請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17年6月4日 (日) 13:17的最新版本

Daoisttextscollection.jpg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提升馆藏中清代道教经典的学术研究价值,特别建立了“道教经典文库”,利用现代电子科技把这批道经全部扫描及数位化,使读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进行网上阅读。

该批清代道教经典的重要价值在于对研究清代道教历史甚有裨益。当中包括来源自罗浮山道观藏书楼的二十多种珍贵的清代道教经典、康熙九年(1670)一山房藏板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的三十二卷《吕祖全书》、嘉庆年间艺海堂藏板的十二卷《吕祖删定全书》、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本的《顶批金丹真传》、道光二十四年(1844)空青洞天藏版的八卷《张三丰全集》、光绪三十年(1904)金盖山纯阳宫藏版的《古书隐楼藏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藏版的《重刊道藏辑要》等。

上述的各种清代道教经典提供清代各地信奉吕祖扶鸾道坛及其内丹修炼思想的重要信息,所涉道坛包括湖北涵三宫、北京觉源坛、信江星霁堂、重庆流云山馆和南海云泉仙馆等,原始文献的道教经典文库能扩大道教文化爱好者对中国传统经典智慧的学习、研究和欣赏。

书目


《重刊道藏辑要》

光绪《重刊道藏辑要》,成都二仙庵版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贺龙骧校订。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收道书二百九十一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零九种,皆为明《正统道藏》未收的典籍。


《古书隐楼藏书》

《古书隐楼藏书》总目共三十六道经,当中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分为十四册。


《吕祖全书》三十二卷附禅宗正旨

《吕祖全书》共三十二卷,每卷附禅宗正旨,当中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分为十二册。


《张三丰全集》

《张三丰全集》共八卷,当中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分为七册。


香港、澳门地区道教科仪文献

该道教经典文库收录了多本香港和澳门的道教科仪本的电子档。香港和澳门的道教科仪传统,主要是二十世纪初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祖坛传来。例如香港蓬瀛仙馆青松观,其著名的超幽科仪本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基本上是从广州三元宫同治元年(1862)《济炼全科》的刻板而来的。至于大多数供奉吕纯阳祖师的道堂,其使用的《吕祖无极宝忏》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由南海县西樵山云泉仙馆传入香港的。

从十九世纪以来,澳门地区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就一直为当地民众提供各种属于道教科仪传统的功德法事。澳门原属香山县,因此澳门正一派道士应传承了香山县火居道士的传统。吴庆云道院的创立人吴致和(道号谒元)道长于清末光绪年间,从顺德迁往澳门,并开设至今已历经四代的正一派仪式事业。2011年,吴庆云道院第四代传人吴炳鋕道长更以其所传承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成功申请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道教法事科仪依据阳事和阴事两类来划分。阳事科仪即属清事、吉事,用以祈福、谢恩、赞星、礼斗、酬神、庆贺、开光、朝供、礼忏、早晚功课等。至于阴事科仪即属度亡功德法事,用以摄召亡魂、沐浴过桥、破狱、散花解结、施食炼度等。

第二期的“香港、澳门地区道教科仪文献”收集了三十五种科仪文献于香港和澳门地区流传的诸多清代道教科本的珍贵版本。例如,光绪十九年(1893)原版的《九天大罗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宝忏》(简称《吕祖无极宝忏》)、同治四年(1865)广州三元宫藏板的《太上玄门早堂功课经》《太上玄门晚堂功课经》、光绪六年(1880)太和道院本的《玉山净供幽科》、光绪十一年(1885)东来经阁存板的《青玄集要炼度施食科仪》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