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道教經典文庫”的版本间的差异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書目)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4行: | 第14行: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5568#page/1/mode/2up 《如意寶珠》],[[張君寶]]鑑定,清末(1850-1899)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5568#page/1/mode/2up 《如意寶珠》],[[張君寶]]鑑定,清末(1850-1899)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574#page/1/mode/2up 《西樵白雲洞志》],黃亨輯,陳英元承刊,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9574#page/1/mode/2up 《西樵白雲洞志》],黃亨輯,陳英元承刊,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 |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劉體恕輯,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2636#page/1/mode/2up 《呂祖刪定全書》],清嘉慶光緒年間(1800-1899)刊本,藝海堂藏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2636#page/1/mode/2up 《呂祖刪定全書》],清嘉慶光緒年間(1800-1899)刊本,藝海堂藏本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150751#page/1/mode/2up 《肘後備急方》],[[葛洪]]著,程永培校,粵東儒雅堂刻本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150751#page/1/mode/2up 《肘後備急方》],[[葛洪]]著,程永培校,粵東儒雅堂刻本 | ||
第45行: | 第45行: | ||
==《古書隱樓藏書》== | ==《古書隱樓藏書》== |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gsylcshu 《古書隱樓藏書》]總目共三十六道經,當中被圖書館分為十四冊。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gsylcshu 《古書隱樓藏書》]總目共三十六道經,當中被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館分為十四冊。 |
<br> | <br> | ||
第51行: | 第51行: | ||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 |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 |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共三十二卷,每卷附禪宗正旨,當中被圖書館分為十二冊。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lzqs 《呂祖全書》]共三十二卷,每卷附禪宗正旨,當中被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館分為十二冊。 |
<br> | <br> | ||
第57行: | 第57行: | ||
==《張三丰全集》== | ==《張三丰全集》== |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zsfqj 《張三丰全集》]共八卷,當中被圖書館分為七冊。 | + | [http://repository.lib.cuhk.edu.hk/tc/collection/daoist/zsfqj 《張三丰全集》]共八卷,當中被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館分為七冊。 |
<br> | <br> | ||
2017年6月4日 (日) 13:17的最新版本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為提升館藏中清代道教經典的學術研究價值,特別建立了「道教經典文庫」,利用現代電子科技把這批道經全部掃描及數位化,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進行網上閱讀。
該批清代道教經典的重要價值在於對研究清代道教歷史甚有裨益。當中包括來源自羅浮山道觀藏書樓的二十多種珍貴的清代道教經典、康熙九年(1670)一山房藏板的《性命雙修萬神圭旨》、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的三十二卷《呂祖全書》、嘉慶年間藝海堂藏板的十二卷《呂祖刪定全書》、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的《頂批金丹真傳》、道光二十四年(1844)空青洞天藏版的八卷《張三丰全集》、光緒三十年(1904)金蓋山純陽宮藏版的《古書隱樓藏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藏版的《重刊道藏輯要》等。
上述的各種清代道教經典提供清代各地信奉呂祖的扶鸞道壇及其內丹修煉思想的重要信息,所涉道壇包括湖北涵三宮、北京覺源壇、信江星霽堂、重慶流雲山館和南海雲泉仙館等,原始文獻的道教經典文庫能擴大道教文化愛好者對中國傳統經典智慧的學習、研究和欣賞。
書目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解》,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刊本,同誠信藏版
- 《太上寶筏圖說》,黃正元撰,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上海:千頃堂書局經售
- 《古書隱樓藏書》,閔一得輯,清光緒三十年(1904)刊本,金蓋山純陽宮藏版
- 《古樓觀紫衍慶集》,朱象先輯,明萬曆年間(1607-1619)刊本
- 《如意寶珠》,張君寶鑑定,清末(1850-1899)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 《西樵白雲洞志》,黃亨輯,陳英元承刊,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
- 《呂祖全書》,劉體恕輯,清道光三十年(1850)刊本
- 《呂祖刪定全書》,清嘉慶光緒年間(1800-1899)刊本,藝海堂藏本
- 《肘後備急方》,葛洪著,程永培校,粵東儒雅堂刻本
-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清康熙九年(1670)刊本,一山房藏本
-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清光緒間(1875-1908)刻本,一山房藏本
- 《柳華陽祖師金僊證論一卷》,慧命真經一卷合刻,柳華陽撰,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栖崖山館藏本
- 《重刊道藏輯要》,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本,成都二仙庵藏本
- 《悟性窮原》,涵谷子著,清光緒五年(1879)廣州中和堂刻本
- 《悟真直指》,劉一明解註,清光緒六年(1880)刊本
- 《海山奇遇》,清末(1850-1899)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 《純陽先生詩集》,呂洞賓著,涵虛重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本,空青洞天藏本
- 《張三丰全集》,張君寶撰,李西月重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空青洞天藏本
- 《張三丰祖師無根樹詞註解》,劉悟元注,李涵虛增解,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版本,空青洞天藏本
- 《張紫陽外集邱長春語錄》,張伯端撰,丘處機述,清同治元年(1862)甯鄉同善分社重刊本
- 《梵音斗科》,婁近垣撰,清雍正年間(1723-1735)朱墨黃綠四色套印本
- 《陰騭文圖註》,顏正註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錫山文昌宮刻本
- 《陰騭文圖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千歲坊文光齋刻本
- 《陰騭文廣義節錄》,周夢顏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浙江秀水縣東精嚴寺藏本
- 《頂批金丹真傳》,傅金銓批,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本
- 《博濟仙方》,香港五經印刷所,1918年印本
- 《靈寶畢法》,呂洞賓傳,清咸豐宣統年間(1851-1911)刊本,吳興純陽宮藏本
《重刊道藏輯要》
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成都二僊庵版刻,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僊庵住持閻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賀龍驤校訂。全書按二十八宿順序排列。收道書二百九十一種,其中新增道書一百零九種,皆為明《正統道藏》未收的典籍。
《古書隱樓藏書》
《古書隱樓藏書》總目共三十六道經,當中被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為十四冊。
《呂祖全書》三十二卷附禪宗正旨
《呂祖全書》共三十二卷,每卷附禪宗正旨,當中被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為十二冊。
《張三丰全集》
《張三丰全集》共八卷,當中被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分為七冊。
香港、澳門地區道教科儀文獻
該道教經典文庫收錄了多本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本的電子檔。香港和澳門的道教科儀傳統,主要是二十世紀初從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祖壇傳來。例如香港蓬瀛仙館和青松觀,其著名的超幽科儀本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基本上是從廣州三元宮同治元年(1862)《濟煉全科》的刻板而來的。至於大多數供奉呂純陽祖師的道堂,其使用的《呂祖無極寶懺》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由南海縣西樵山雲泉仙館傳入香港的。
從十九世紀以來,澳門地區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就一直為當地民眾提供各種屬於道教科儀傳統的功德法事。澳門原屬香山縣,因此澳門正一派道士應傳承了香山縣火居道士的傳統。吳慶雲道院的創立人吳致和(道號謁元)道長於清末光緒年間,從順德遷往澳門,並開設至今已歷經四代的正一派儀式事業。2011年,吳慶雲道院第四代傳人吳炳鋕道長更以其所傳承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成功申請得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道教法事科儀依據陽事和陰事兩類來劃分。陽事科儀即屬清事、吉事,用以祈福、謝恩、讚星、禮斗、酬神、慶賀、開光、朝供、禮懺、早晚功課等。至於陰事科儀即屬度亡功德法事,用以攝召亡魂、沐浴過橋、破獄、散花解結、施食煉度等。
第二期的「香港、澳門地區道教科儀文獻」收集了三十五種科儀文獻於香港和澳門地區流傳的諸多清代道教科本的珍貴版本。例如,光緒十九年(1893)原版的《九天大羅玉都師相呂聖真君無極寶懺》(簡稱《呂祖無極寶懺》)、同治四年(1865)廣州三元宮藏板的《太上玄門早堂功課經》及《太上玄門晚堂功課經》、光緒六年(1880)太和道院本的《玉山淨供幽科》、光緒十一年(1885)東來經閣存板的《青玄集要煉度施食科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