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位於湖南中部,為五嶽中的南嶽。以勢雄、景秀、境幽、文豐為最大特色。就總體而論,則以秀冠五嶽。橫亙八百里,有峰七十二,回雁峰為首,嶽麓山為足,最高者為祝融峰。
衡山自古就是道教聖地。號稱「南嶽四絕」之一的水簾洞,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而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青玉壇福地、光天壇福地、洞靈源福地,都在衡山上。據《南嶽志》載,從東漢至明清,在衡山築觀建院、鑿洞闢崖,進行隱居修煉、傳道授業的名羽高道,共有一百零九人。漢代的 [[ 茅盈 ]] ,先詣南嶽拜師學道,而後去茅山修行,被奉為茅山派祖師。晉代著名女道士、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避亂南渡,棲止南嶽,在這裡修習授徒,直至八十三歲仙舉。唐時一代高道 [[ 司馬承禎 ]] ,開元間自海上乘桴至南嶽,結庵九真觀北,玄宗封為正一先生。其弟子薛季昌,繼承師道,弘法南嶽,玄宗禮重,呼為道兄。宋代的南嶽道教,亦盛極一時。山中高道陳興明、施存沖、徐靈期、尹道全等,先後受到皇帝的賜封。元朝皇帝封南嶽道士劉用光為「沖靜先生」,並御書「行業清高、精誠感格」八字以贈之。明清以至近代,南嶽道教逐漸衰落。現在,南嶽道教正重新崛起,日趨興盛。
衡山上的道觀廟宇,以南嶽大廟最為宏偉。大廟坐落在衡山南麓,是我國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群。中軸線上有九進、四重庭院。東有八觀,西列八寺。大廟第一進為櫺星門,第二進為奎星閣,第三進是正南門,第四進是御碑亭,第五進是嘉應門,第六進是御書樓,第七進是聖帝殿,供奉南嶽大帝坐像,第八進是寢宮,又稱後殿,殿中神座上設南嶽大帝與夫人景明皇后坐像。最後一進是北後門,東有注生宮,西有轄神殿。